“当我第一次走进广育祠西院时,看着堆满的杂物和熏黑的墙壁,我以为花几万块钱就能收拾好。没想到,陆续投入了近30万元,还有数不清的精力和心血,以及家人从不解到理解再到支持的过程……”11月20日,站在阳泉市城区大阳泉村古街中心的广育祠前,侯永明笑着回忆。
这笑容背后,是一位油画家持续数年对文物保护和认养的坚守。
古祠:默默守护古村和一方平安
在距离阳泉最繁华的市中心仅2公里的地方,藏着一座千年古村——大阳泉村。古时,大阳泉村因村中有水自平地涌出,故名“漾泉”,谐音阳泉,阳泉市正是因此得名。
大阳泉村古村面积25.5万平方米,为阳泉市现存最大古村落。这座始建于北宋、鼎盛于明清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曾是晋东地区重要的商业集镇。
位于村中央的广育祠,坐北朝南,由东、西两座院落组成,占地面积1468平方米。其始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重修,距今已有680年的历史。广育祠沿东院中轴线,现存戏台、山门、正殿,中轴线两侧建有钟鼓楼、东西配殿和东西耳殿。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的西院,建有正房、东西厢房和南房,均为清代原构。2003年,广育祠被阳泉市郊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12月,被阳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对大阳泉村历史文化颇有研究的当地学者韩利敏,向山西晚报·山河+记者讲述了传说中广育祠的由来:据说平定名人、元代名臣吕思诚陪同皇帝出游时,将皇帝带到了大阳泉村。看到这里风景优美,钟灵毓秀,皇帝随即决定在这里修建一座寺庙,祈求子嗣延绵、人丁兴旺,百姓乐居、一方平安,后遂有此祠。
数百年来,广育祠就这样默默守护着大阳泉村的百姓,见证着岁月变迁。然而,寒来暑往,进入现代,它在都市的包围中曾一度陷入沉寂,众多珍贵的古建筑在岁月中被风蚀雨侵。
转机,源自山西省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文物认养”方式参与文物保护的“文明守望工程”。
缘起:当一腔热血遇见满院荒芜
52岁的侯永明是一名油画家。学美术出身的他,是阳泉市油画协会秘书长,他与大阳泉村的渊源可以追溯到30年前。“我爱人就是大阳泉村人。1995年,我就为村里画过画,大阳泉村可以说就是我的家。”侯永明笑言。
在北京学习油画期间,侯永明数次在北京的一些艺术区与艺术公社参加活动,内心深受触动:“能不能在阳泉也创造一个这样的空间?一个本土的,既能自己创作,又能让大家学习、交流的地方?”
彼时的广育祠尽管蒙尘,却难掩光华。也许冥冥中注定侯永明和这座祠庙有缘,早在9年前,大阳泉村的一位老者就找到侯永明,说起广育祠曾经的辉煌,提出一个话题:能不能让古祠恢复新生?
广育祠西端的院落,村里老辈人一直管它叫西院。当侯永明第一次推开广育祠西院那扇沉重的大门时,看到的景象至今记忆犹新:屋内、院内堆满了杂物,墙壁被熏得漆黑,荒草长得有一米高……
侯永明与西院的初次“相遇”并不浪漫,却点燃了他内心的火种:西院不止是一座古建筑,未来可以打造成一个开放的艺术空间,不定期举办展览,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前来交流。
在侯永明眼中,这里不仅是护佑一方平安的古祠,更是一个绝佳的“文化容器”。他决心用双手拂去它身上的尘埃。
活化:艺术浸润下古院重获新生
在经过文物部门同意后,侯永明找来工人,开始清理西院的杂物,用两辆三轮车轮流倾倒垃圾,倒了十来天才清出个样子。侯永明还和工人们一起清理墙上被熏黑的污渍。至今,打开西院的相关公众号,里面还有侯永明当年拍摄的15期视频,讲述西院如何从杂物堆放的残破院落,成为如今充满艺术气息的艺术空间。
文物修缮,绝非简单的“装修”。侯永明强调:“我们严格按照文物部门的相关要求进行修缮,修旧如旧,所有的改造都不能破坏原貌。”这意味着,大量的金钱和精力都花在了“看不见的地方”:他将旱厕改为水厕,重新铺设了上下水管道;他买来仿古砖,将院内凹凸不平的地方找平;他严格按照保护古建筑的要求,安装了两趟电路,保证了在古建筑内安全用电;他投入两万多元实施“煤改电”供暖,让古建筑不再冰冷。除此之外,日常的维护、保养、电费、水费、暖气费,加上随时发生的修修补补,每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数年下来,总投入已近30万元。
“最艰难的是2021年和2022年。”侯永明坦言,“那时家里人看着不断贴钱,也提出过反对意见。但我就是热爱广育祠,这里的每块砖、每片瓦,就像自己的孩子,都有情感在里面。”
侯永明说,支撑他坚持下来的,是完全非功利性的热情,“守着西院,看着它从荒芜中一点点恢复生机,一天天发生改变,变成我梦想中的样子,是最大的欣慰。”
清理与修缮只是第一步,侯永明的初衷,是“活化”,是让古建筑重新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新的生命力。
那是一个让侯永明至今无法忘怀的日子:经过紧锣密鼓地准备,广育祠西院举办了第一次艺术展览。“当时不仅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良师益友来观展,大阳泉村的村民们也都来看。那个场面,让我特别惊喜,也给了我坚持下去的信心。”侯永明说,那一刻他真切地感受到,“延续古寺生命力的,一定是持续传承的文化。”
自此,广育祠西院不再是一座静止的古建筑。侯永明将这里打造成一个开放的艺术空间,不定期举办展览,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前来交流。各界艺术家以多元的艺术形式,致力于发掘与重塑古村的文化与影响力,重现古村的社会和历史人文价值。
侯永明还巧妙地结合村里的传统庙会,将当代艺术展览与民俗活动融为一体,取得了始料未及的良好效果。古戏台上唱起大戏,祠前广场人潮涌动,而西院内则流淌着高雅的艺术气息,传统与现代在此完美交融。
未来:千年古村闪耀守望之光
侯永明营造的艺术空间,依托美学美育、艺术沙龙、艺术课程体验、展览展示等活动,以艺术赋能文物,促进文物活化利用,让更多的游客走进广育祠,看到艺术、体验艺术、传播艺术。从荒芜到繁荣,从沉寂到生动,广育祠西院的变迁,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成果共享”文物保护新机制的生动实践。它用实例证明,文物认养的成功,关键在于“认养人”是否真正倾注了情感与智慧。
如今,漫步在大阳泉村古街上,行至广育祠,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独特的静谧与安详。推开西院的大门,映入眼帘的却不仅是古老的造像与碑刻,还有充满现代气息的画作,以及空气中流动着的古今文化对话。侯永明与广育祠西院的故事,正因为有“文明守望工程”这一个宏阔而深沉的舞台,才迸发出焕新的无穷力量。
阳泉市城区文物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大阳泉村的古建筑遗存比较丰富,已经多措并举进行综合保护,其中,侯永明对广育祠西院的成功认养,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典型案例。
阳泉市文旅局副局长樊江告诉山西晚报·山河+记者,西院艺术空间在日常美学教育、策划展览的同时,始终不遗余力地对院落从整体到局部进行着细心养护,并配专人进行院落绿植及环境卫生的管理,确保文物从自身使用到游客观光都达到良好的体验,使古院落在保持历史沧桑美感的基础上,散发出深厚的文化气息,实现了“文物+文化”的良好融合,“侯永明不是简单的投资者,他是一个带着文化理想的行者。他用艺术家的审美确保了活化利用的品质,用守护者的敬畏坚守了文物保护的红线。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文物保护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
如今,侯永明依然每天在西院忙碌着:“还有很多想法要一步步实现。”
广育祠西院的保护和传承故事,还在继续着——这束守望之光,正照亮着古祠,也照亮着古村的未来。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霍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