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司马懿为什么等到曹叡死后才发动兵变?
创始人
2025-08-26 09:32:50
0

曹叡(也写作睿,是异体字)在世的时候,司马懿一丁点机会都没有,只能夹着尾巴做人,更别说发动政变了,但曹叡去世之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司马懿这个人不简单,史书上说他从小就聪明,有谋略,博学广闻,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他时常为天下苍生而担忧。

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

可见,司马懿其实是个有正义感之人,因此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曹操征召他入仕,他认为曹操这个人是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果断拒绝了。

但是,曹操很欣赏司马懿,硬是在数年之后强行征召他入朝为官,担任丞相府属官,只不过后来曹操通过观察他,觉得他胸怀大志,而且有狼顾之相,不是久甘于人下之人,因此想要杀掉他以绝后患,但在曹丕的庇护以及他的刻意伪装下,曹操才打消了杀他的想法。

后来,司马懿辅佐曹操数年,提出了很多对曹魏发展非常重要的意见,比如联合东吴杀掉关羽夺取荆州,从而削弱刘备的实力;再比如施行军屯,让曹操储备粮食以应对未来的战争,使得曹魏的实力得以极大加强。

可以说,司马懿之才智、谋略,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展露无疑了,

但他从根本上是不喜欢曹魏的,这也注定他不可能成为忠臣,他只是想保全自己甚至发展壮大,等到未来有一天时机成熟了,他就开创一个有他设计的宏伟蓝图。

整个曹操时期,司马懿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取得了曹操的信任,又因为帮助曹丕夺得太子之位,所以曹丕也将他视为自己人。

曹操去世后,曹丕继承魏王爵位,司马懿作为辅臣之一,并没有机会掌握军权,而是作为文官辅佐曹丕,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曹丕所处的位置不同了,对司马懿的看法也不一样了,他也隐隐觉得司马懿这个人深不可测,必须有所防范,所以只是让他负责后勤事务,并不让他掌握军队,从而对自己产生威胁。

司马懿倒也识趣,很认真地当好了管家这个角色,但曹丕并没有对他彻底放心。

曹丕去世的时候,任命了四位辅政大臣,司马懿虽然位列其中,但曹丕在临死前只召见了其他三位辅臣,即陈群、曹真和曹休,并对儿子曹叡说,这三个人你不用怀疑!

及天子疾笃,帝与曹真、陈群等见于崇华殿之南堂,并受顾命辅政。诏太子曰:“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

曹丕让不要怀疑曹休、曹真和陈群,可没让曹叡不要怀疑司马懿,他让司马懿作为辅臣,只是看重司马懿的才能,那曹叡明不明白他的良苦用心呢?

事实上,曹叡不但明白曹丕的良苦用心,而且他远比曹丕想象的更加聪明睿智。

曹叡,曹丕的长子,母亲是历史上著名的大美人甄宓,据记载他小时候长相秀美,超凡脱俗,又因为他聪慧,博闻强记,过目不忘,而受到祖父曹操的宠爱,曹操时常将他带在身边,举行宴会的时候也让他跟重臣们同坐。

曹操甚至曾对人说,有了曹叡,我的家族基业就可以继承三代了,可见曹操已经将曹叡当做是曹魏未来的继承人了,也说明曹叡是很优秀的。

帝(曹叡)生数岁而有岐嶷之姿,武皇帝(曹操)异之,曰:“我基於尔三世矣。”

只不过,在曹叡十五岁的时候,他的母亲甄宓即因为郭女王的陷害而致死,郭女王成为皇后之后,由于她没有儿子,曹丕就让她抚养曹叡。

曹叡虽然对郭女王十分憎恨,但他知道自己力量薄弱,想要为母亲复仇,就只能借助郭女王的力量成为太子,未来继承皇位了,就可以想干啥就干啥了。

于是,曹叡选择隐忍,一方面对郭女王十分孝顺,从而取得了郭女王的支持;另一方面他积极表现,与贤能之人为伍,处理政务的时候小心谨慎,从未出错过,又赢得了曹丕的好感。

终于,在曹丕病重即将去世的时候,曹叡被立为太子,不久后曹丕病逝,他就登上了皇位,而他也开始了复仇大计。

我们都知道,古代以孝治天下,郭女王作为太后,是曹叡的嫡母,他自然不能直接将郭女王杀死了,只能让郭女王自己去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曹叡多次去郭女王宫中,诉说母亲死时“被发覆面,以糠塞口”的惨状,还指责郭女王是造成母亲去世的罪魁祸首。

这让郭女王背负了沉重的压力,最终在曹叡继位的第三年,她在痛苦中而自杀,曹叡也将其“被发覆面,以糠塞口”,以此作为报复。

明帝怒,遂逼杀之,敕殡者使如甄后故事。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曹叡懂得隐忍,有谋略,而且心狠手辣,绝不是一个轻易可以被得罪之人。

曹叡继位的时候,年纪不过二十二岁,大权掌握在四大辅臣手中,他自感手脚被严重束缚着,便开始想办法将大权从四大辅臣手中夺走。

经过认真分析之后,曹叡发现四大辅臣各有特点,陈群没什么野心,是边缘人物;曹真和曹休虽是宗室重臣,但缺少谋略;只有司马懿谋略过人,堪称文武全才,威胁才是最大的。

在得出以上结论之后,曹叡就开始积极谋划了,但他并没有等太长时间,机会就来了。

曹叡继位的第一年七月,东吴进犯江夏,被他巧使妙计退敌,但不久后又传来诸葛亮准备北伐曹魏的消息。

以此作为契机,曹叡以国家战事多为由,让曹休担任大司马,成为军队最高长官,负责居中调度,镇守在扬州,随时支援其他将领;曹真担任大将军,地位仅次于曹休,都督雍凉诸军事,镇守西北边境;司马懿以骠骑将军之职,都督荆州、豫州诸军事,镇守在宛城。

对于这三个人而言,曹叡的想法合情合理,再加上他们也想要手握军权,因此并没有提出异议。

很快,这三个人就离开京城到地方任职,只留下一个没有野心也无军权的陈群,这样四大辅臣就形同虚设了,曹叡开始形势皇帝职权,很快大家就会看到他是一位多么被低估的皇帝。

曹叡为了夺回皇权,以军权作为代价,但不代表他没有办法控制司马懿、曹休和曹真,事实上他采取了制衡术,让这三个人相互掣肘。

具体说来,曹叡是利用曹休与曹真、司马懿之间的矛盾,让他们产生内斗,自己则渔翁得利。

太和二年,鄱阳太守周鲂假装投降曹魏,司马懿看出这是阴谋,曹休为了立功,却执意带兵去迎接周鲂,结果中了东吴的埋伏,致使曹军死伤惨重,他虽然逃出去了,但为此丢尽了面子,不久就忧郁而终了。

眼看司马懿没人管了,而曹真又因为击退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威望日重,于是任命司马懿为大将军,升任曹真为大司马,让二人一起伐蜀。

这就很奇怪了,曹叡为何在诸葛亮刚刚退军的时候就伐蜀呢?

其实,以当时的形势,曹魏还不具备伐蜀的实力,但曹叡之所以这么做,还在于曹真的极力坚持,曹真太想立功了,从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但这不是曹叡想看到的,又无力反驳,于是只能让司马懿跟曹真一起伐蜀,从而让二人形成掣肘。

其实,曹叡根本不相信曹真能够伐蜀成功,而最后的事实也确实如此,曹真只走了一半路程,就因为大雨阻隔和道路艰险而无法前行,只得半道折返回去,他本人也因为年纪大又太过辛劳而病倒,不久后就去世了。

至于说司马懿,他倒算是个明白人,假装积极配合曹真伐蜀,在打了一些小胜仗之后就以大雨为由及时撤军了,几乎没有什么损失。

就这样,曹叡利用制衡术控住了军权,又通过辅臣之间的矛盾,以及频繁调动而导致曹休和曹真先后去世,最后只剩下一个没威胁的陈群,和威胁最大的司马懿。

随着曹休和曹真的去世,曹叡逐渐将大部分军队收到自己手里,并用夏侯玄等亲信帮助他执掌军队,司马懿虽然以大将军之职镇守西北,但他掌握的军队有限,且司马懿军中并非铁板一块,比如征西车骑将军张郃,就是曹叡的忠实拥护者。

并且,由于诸葛亮连续北伐,也牵扯着司马懿的精力,让他疲于应付,虽然他巧使妙计铲除了张郃,但曹叡对军队的渗透很深,几乎所有大的决策都是由曹叡来做的,他也只是个执行者而已。

可以说,曹叡在位的十三年时间里,都是大权独揽的,司马懿被他牢牢控制着,他先是防范东吴,后来关陇抗蜀,最后又平辽,一直在外奔波,没有半点喘息机会,但他曹叡世之后情况就发生了改变。

景初三年(239年)正月初一,魏明帝曹叡去世,其养子曹芳继位。

可以说,曹叡是一个成功的皇帝,也为后人积累了丰厚的财富,但他太过多疑了,不但将司马懿等外臣给打压了,连宗室也被他死死压制,以至于他临终前,只能让曹爽这种莽夫与司马懿一起成为托孤之臣。

由于曹芳年幼,大权掌握在曹爽和司马懿手中,但曹爽显然优势更大,并且他为了抓权而不择手段,以加封司马懿为太傅的方式,对其明升暗降,从而剥夺司马懿的军权,司马懿只能选择隐忍。

不过,曹爽虽然咄咄逼人,但司马懿很敏锐地观察到,曹爽缺少谋略,且刚愎自用,不但对曹芳及郭太后很无礼,而且结党营私,让兄弟子侄及亲信担任要职,还不听劝阻执意发动对东吴即蜀汉的战争,致使国力损耗,群臣激愤。

司马懿善于在危险之中寻找机会,他虽然自身难保,但同时也知道机会就在眼前,曹爽及其党羽看起来强大,其实就是一帮纨绔子弟,没几个人是有真才能的。

于是,司马懿开始暗中策划政变了,一方面积极与旧部下取得联系,比如郭淮,当时已经是前将军了,领雍州刺史,是抗击蜀汉的关键人物;另一方面,司马懿暗中拉拢朝中重臣,以对抗曹爽的名义取得他们的支持。

当然了,为了避免曹爽的打击,司马懿再一次开始装病,而且病得很严重,连床都下不了的那种,以此来麻痹曹爽。

随着司马懿主动退出权力中枢,曹爽开始越发膨胀,竟然将郭太后给囚禁起来,将曹芳彻底变成傀儡,还“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这让更多正直的大臣感到不满,纷纷暗地里支持司马懿反抗曹爽,从而扶正朝纲。

对于这一切,曹爽毫无知觉,他开始沉迷享乐,将后宫里的七八个妃子收为己有(曹叡的妃子),他的亲信们也开始谋取私利,欺男霸女,强抢民田,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意识到危险就要到来了。

唯一一位比较清醒的人,是曹爽的弟弟曹羲,当时以中领军之职掌握禁军,他多次规劝曹爽,但曹爽听多了就开始厌烦了,还多次训斥他。

随着时间流逝,曹爽虽为权臣,执掌朝政,却逐渐被人认为是奸臣,而司马懿备受曹爽打压,则被人认为是忠臣的典范,以太尉蒋济为首的一大帮人都很支持司马懿,甚至劝说他带领大家发动政变,但他都拒绝了,还说“且止,忍不可忍”,这让大家越发敬佩他、支持他。

终于,在前249年的时候,时机终于成熟了,曹爽带着亲信携曹芳到高平陵祭祖,司马懿趁机发动政变,得到了大多数大臣的支持,最终他取得了成功。

只不过,事后司马懿大肆残杀忠臣异己,架空魏室,还独断专行,这才让大家觉得上了他的当,原来他才是最大的奸臣。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发现,曹叡在世的时候,由于他英明神武,智谋过人,采取了多种措施将司马懿死死攥在手中,因此司马懿是一点机会都没有;

但是,曹叡去世之后,由于皇帝曹芳年幼,没有掌控力,曹爽又不是个合格的掌权者,还优柔寡断,没有及时铲除司马懿,结果让司马懿来了个反戈一击。

事实上,司马懿一路走过来还真是不容易,曹操打下基业,功劳是最大的,曹丕和曹叡也都干得还不错,他们始终牢牢掌握着政权,没有给司马懿任何机会,司马懿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然而,曹爽上台后,专权误国,自私自利,司马懿继续选择隐忍,直到他将天时地利人和都等来了,他这才找到了政变的机会。

换句话说,司马懿之所以能政变成功,还在于司马懿的谋略和隐忍,以及曹魏宗室实力和威望下降所导致的人心丧失、实力受损,而造成这一切的人就是曹爽,如果没有他,司马懿恐怕这辈子都难找到机会。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诸... 纵观整个三国,诸葛亮也并非一直都是完美形象,在用人方面也有很多的失误,刘封,糜芳等人的叛逃或者献城,...
原创 隋... 高句丽相对于突厥、匈奴、吐蕃,是一个相当独特的民族,可惜没有生在好时候,偏偏遇上了强大的隋唐,虽然打...
原创 韩... 相信大家对于韩信已经是非常熟知了,他是西汉开国功臣,与张良、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是罕见的军事奇才,后...
家传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十文... 在广东省揭阳市的某个小镇上,周先生珍藏着一件意义非凡的家传之宝——一枚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十文。这...
原创 请... 在网络上经常看到“印第安人是商朝人后裔”的言论,甚至有人列举出了种种事例来论证商朝人是印第安人的祖先...
山东籍著名考古学家辞世,这件国... 澎湃新闻获悉,我国著名考古学家、简牍学家、甘肃省博物馆原馆长、研究馆员 初世宾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
原创 考... 洪武帝陵(朱元璋陵墓)在哪里? 稍微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朱元璋当然葬在明朝陵墓中。朱元璋作为我国古代...
原创 刘... 熟悉三国的朋友们都知道汉末三国当中,有着改变历史走向的三大战役,分别是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曹操...
原创 隋... 公元621年秋这天黄昏,在去四川蜀州的官道上,走来一队唐兵,他们押着大郑皇帝王世充全家在半道上正走着...
1871年巴黎公社72天:全球... 一、历史性的72天:巴黎公社的诞生与理想 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在普法战争失败、资产阶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