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最倚重的几位重要人物,不仅包括自己的家族成员——如同为曹姓的亲戚,也有很多都是夏侯姓的。例如夏侯惇、夏侯渊等人,他们在曹操的事业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除了这些历史人物,像夏侯霸、夏侯楙、夏侯威等后代,也都成为了曹魏政权的核心人物。可以说,曹操与夏侯氏家族的关系深厚,几乎可以说是两大姓氏掌控了整个曹魏政权。
因此,坊间也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曹操实际上是夏侯家的人。这一说法的最早来源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最初记载出现在《曹瞒传》一书中,作者是吴国的无名氏。他提到,曹腾是夏侯氏的人,夏侯惇则是曹腾的叔父,而曹操则是夏侯惇的从父兄弟。此后,郭颂的《魏晋世语》也转载了这一观点。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本书的可信度存在问题。《曹瞒传》成书于三国时期,它在描述曹操时常带有偏见,尤其是充满了对曹操的指责和对其奸诈的描述,全书频繁称曹操为阿瞒,可以看出强烈的政治立场。作为史料,它缺乏客观性,许多内容可能是吴国人对曹操的贬低,这也解释了陈寿在编写《三国志》时,为什么会对这部书不以为然。 郭颂所作的《魏晋世语》成书于西晋时期,虽然它比《曹瞒传》稍后,但其影响力却远远不及前者。而且,郭颂对于前人史料的继承不加批判,导致后来的学者,如孙盛,对《世语》评价极低,认为它内容妄矣,因此其内容的可信度也受到质疑。 遗憾的是,陈寿在《三国志》里并未明确指出曹操的世系,甚至用一句莫能审其生出本末草草带过。正因为这样模糊的处理,后人对曹操的身世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和讨论。 关于曹操的祖父曹腾,史书有明确记载。曹腾是东汉末年沛郡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年轻时便担任黄门侍郎等职,后来成为宦官,因在迎立桓帝过程中立下大功,成为宦官集团的领袖人物。他在历事四帝的过程中,稳步升迁,最终成为中常侍、大长秋,并被封为费亭侯。 由于曹腾权势日益庞大,他的家业和爵禄需要有人继承。于是,他收养了一个养子,取名曹嵩。曹嵩也就是曹操的父亲。曹嵩后来担任了司隶校尉、大司农等职务,但因性格上比较依赖溜须拍马的手段,实际行政能力并不突出,史料中也没有记载他有什么显著政绩。 直到中平五年,曹嵩选择退休,回到家乡过起了闲适的生活。次年,曹操开始征讨董卓,曹嵩因怕受到牵连,带着财物、妻儿逃离了家乡,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罗贯中笔下的传奇人物。 对于曹操的父祖系,史书几乎没有提供任何证据表明他是夏侯家的人。事实上,仔细分析后我们会发现,关于曹操出自夏侯氏这一说法,并没有实质的证据,反而有许多不利的线索。 首先,曹腾的父亲曹萌(或称曹节)至少有四个儿子,曹腾是其中排行最小的,前面还有三位哥哥。在汉末三国时期,家族观念尤为重要。如果没有直系子嗣,通常是从同宗之中挑选继承人,很少有外姓收养的例子。譬如,袁绍就被养父袁逢过继给伯父袁成,诸葛亮的儿子也是过继给了自己兄长的儿子。因此,曹腾在选择养子时,完全没有理由不从自己的亲族中选人。事实上,曹腾也确实有很多侄子,比如曾任尚书令的曹鼎,大将军曹休的祖父曹某(名字已不可考)等。 另外,假设曹操真的是夏侯家的人,那他就不可能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楙。古代的同姓不婚礼法在那个时代严格遵守。《左传》与《国语》中都提到同姓婚姻是不吉利的。因此,曹操与夏侯家族的联姻关系,也说明了他并非夏侯家之子。 从曹腾、曹嵩、曹操三代人的年龄差距来看,曹嵩在被收养时已经长大,根本不可能不知道自己亲生父母的身份。古时收养的惯例也表明,收养者通常会避免收养不利于隐瞒身份的孩子。所以,曹腾如果不是曹嵩的亲叔叔,根本不会冒险收养。 最后,曹腾与夏侯家同为谯县人,曹腾不会轻易收养一个来自太近地方的外姓孩子,这样做不仅会影响隐瞒,也会影响家业继承。 如果曹操不是谯县的曹家之子,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