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之前,北平燕王府迎来了一对父子,这对父子分别是袁珙和他的儿子袁忠彻。袁氏父子并非是未经邀请而到访的,他们是根据朱棣在听取道衍和尚的建议后,正式邀请来的。邀请他们的原因是为了让他们为自己相面,进行一些预兆性的判断。
《明史·方伎传》记载,袁珙天生有异禀,年轻时曾拜访过一位高僧,学习了相人术,后来他的道行日益加深。袁珙的相术很有名,他的方法是在夜晚点燃两支火把,通过火光来观察人的形状和气色,再结合人的出生年月做推算,百试百灵。而袁忠彻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相术,且他的相术造诣与父亲不相上下,能够通过观察人的眉宇和体态来预测人的生死祸福,因此父子俩在当时也非常有名。 朱棣一直有着强烈的争夺皇位的野心。在朱元璋在世时,朱棣相对低调,但自从朱元璋去世后,朱棣便逐渐树立了夺取侄子朱允炆皇位的雄心。实际上,朱棣并非唯一有这种想法的人,他的手下许多文武亲信也都怀有同样的念头。然而,考虑到北平的地理位置相对偏远,起兵造反的胜算不大,朱棣一直未能果断行动。此时,道衍和尚急切地希望朱棣采取行动,于是他推荐了袁氏父子。袁珙第一次见到朱棣时,便通过相术准确预言了朱棣的未来。他说朱棣有龙行虎步,日角插天,太平天子也,并预测他麾下的将士将来都能成为公侯将帅。显然,袁珙相信朱棣最终能够实现自己的心愿,成为帝王。然而,朱棣考虑到宫中众多眼线,特别是朱允炆的间谍,担心泄露机密,便假装生气将袁氏父子遣送回家。 朱允炆即位时,朱元璋的前三个儿子都已经去世,只有朱棣在诸子中年纪最大,且他才智出众,英明神武,参加过多次军事战役,深得民心。由于朱棣具有极高的威望和强烈的野心,朱允炆始终把他视作潜在的威胁,担心他随时会发动政变。为了防范朱棣的动向,朱允炆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派出了三名亲信进入北平,这三人分别是张昺、谢贵、张信,名义上他们是受朱棣指挥,实际上却是监视朱棣的一举一动。此外,朱允炆还派遣了宋忠、耿瓛等人驻扎在开平和山海关,并任命景清为北平的参议,密切监控朱棣的情况。朱棣的处境变得越来越困难。 然而,朱棣并不是束手无策,他同样在南京安插了自己的间谍,甚至将朱允炆派驻北平的张信转化为自己的盟友。正是在这个时机,袁氏父子来到了北平。袁忠彻的任务并不是为朱棣相面,而是去相朱允炆安插在北平的那几位重要人物。经过一番观察,袁忠彻向朱棣报告了这些人的相貌和气质。他描述道:宋忠面方耳大,神短气浮;张昺面方五小,行步如蛇;谢贵拥肿蚤肥而气短;耿瓛颧骨插鬓,色如飞火;景清身短声雄。意思是,这几位重要人物都有各自的面相、身形、气质和声音上的缺陷,代表着他们命运不济,早晚会遭遇厄运,且日后都可能会有血光之灾。这番话暗示着,朱允炆安排的这些人终将失败,他们的刺杀计划注定不会成功。朱棣从张信处得知,张昺、谢贵等人已经开始计划刺杀他,目标明确,正准备动手。听了袁忠彻的话后,朱棣的心中更加坚定了起兵的决心。他大为振奋,认为这番话是对自己的一种鼓励,进一步坚定了他推翻朱允炆、夺取皇位的决心。最终,在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正式起兵,先行杀害了张昺和谢贵,接着又解决了宋忠,靖难之役爆发。经过四年的激烈斗争,朱棣终于成功夺取了皇位。随着朱棣登基,景清和耿瓛先后被杀,袁忠彻的预言也得以应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