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在明朝军事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不仅继承了常胜将军常遇春的军事才能,而且在一系列战役中屡建奇功,如俘获元国公、平定西蕃和云南等。
洪武21年时,随着徐达和常遇春的去世,蓝玉成为了明朝无可争议的第一大将。
然而,这位大将却在攻破北元后干了一件让人瞠目结舌的事——霸占了蒙古王妃。
这事儿要是放在今天,那可是要上头条的丑闻,但在那个年代,蓝玉为何敢这么干?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事儿。
首先,咱们得说说蓝玉的背景。
蓝玉是明初大将常遇春的小舅子,跟着常遇春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战功。常遇春这人,跟徐达可不一样,徐达的军队纪律严明,常遇春的军队呢,史书上记载可有大规模杀俘的行为。
常遇春起于草莽,苦大仇深,对蒙古外族欺压汉族人民的仇恨那是刻在骨子里的。蓝玉长期跟在常遇春身边,这种仇恨思想自然也少不了。
而当他看到蒙古王妃时,不单是有样学样,还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1388年,明朝军队大举北伐,蓝玉奉命进剿北元残余势力。这一战,蓝玉再次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他率领大军深入漠北,最终在捕鱼儿海大破北元军队。
这一战,蓝玉不仅为明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俘虏了北元皇室成员及大量军民。还缴获了大量战利品,其中包括北元王妃。
捕鱼儿海一战,蓝玉可能真的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在夜黑风高的晚上,蓝玉一时冲动,就对这位王妃下了手。
他可能觉得,自己作为胜利者,有权处理这些战利品,包括北元王妃。
然而,蓝玉却忽略了几个关键问题。
首先,王妃的身份不一般。她不是一般的俘虏,而是北元皇帝的妃子。在古代,王妃代表的是君主的尊严,是不能被玷污的。蓝玉擅自侵占,已经严重触犯君权。
其次,蓝玉的行为违背了朱元璋的优待俘虏政策。朱元璋一直强调要优待俘虏,以彰显大明王朝的仁德。蓝玉这样做,无疑是在打朱元璋的脸。
而蓝玉这家伙,不仅霸占蒙古王妃,还干了不少出格的事儿。
比如他北征回朝的时候,嫌喜峰关的守关官员开门慢,竟然直接命人强攻自家城门,把关卡都给毁了。
这事儿要是放在今天,那更是严重的违法行为。
蓝玉敢这样有恃无恐。一个是此时明军中无人能出其右。一个是仗着自己有功。更重要的是常遇春是太子朱标的岳父,所以他是太子朱标的舅舅。
蓝玉与皇室有着紧密的联系,他是太子朱标的舅父,通过婚姻与多位开国功臣家族结成联盟,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政治集团。这种关系网使得朱元璋在考虑处罚蓝玉时不得不顾及到可能引发的朝廷动荡和太子势力的削弱。
这些朱元璋心里头都很清楚。毕竟自己死后,朱标是要当皇帝的,有蓝玉这么个大将支持朱标,那皇位就稳固多了。所以出于对朱标的疼爱,朱元璋对蓝玉的容忍度也就高了一些。
蓝玉就这么干了。朱元璋心里头也很愤怒。
班师回朝后,蓝玉被加封为凉国公。因为一开始朱元璋想要封他为梁国公,虽然仅一字之差,但概念却完全不同。
梁国是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地位显赫,而凉国则是不入流的小国,地位远远比不上梁国。蓝玉不高兴,可他并不知道的是朱元璋更生气。
回朝后,蓝玉西征返回后,被封为太子太傅,蓝玉不愿位居宋、颍两公之下,说:“我难道不能做太师吗!”
蓝玉的性格直爽、不善权谋。这种性格让他在战场上受到士兵的拥戴,但在政治斗争中却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蓝玉身为大将军手握重兵,行事专断,经常擅自处理一些军政事务,对朝廷的命令有时也不遵从。他曾经侵占东昌的民田,御史追查此事,蓝玉一怒之下,又把御史赶跑。
这些事情,越攒越多,都让朱元璋对蓝玉越来越不满。而每一条无疑都触犯了朱元璋的底线。
可蓝玉还认为,有大功加持,免死铁券护身,而且是太子朱标的坚定拥护者。所以,狂言悖行,更加肆无忌惮。
在朱标活着的时候,蓝玉自然想当然地认为朱元璋不会动他。可惜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朱标这家伙命短,没等到朱元璋驾崩就先走了。
蓝玉的骄横跋扈最终引来了朱元璋的雷霆之怒。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以谋反罪被杀,剥皮实草传示各地。这一案件牵连甚广,导致一万五千余人被杀或流放史称“蓝玉案”。
蓝玉从开国功臣到惨死,他究竟忽略了什么呢?很显然,敢霸占蒙古王妃,就说明他忽略了作为臣子的“本分”,他蔑视了君主的权威,甚至逾越了君臣之礼。
因为,心中没有红线,他的下场,是注定的。
可即使他本本分分,他能逃过一劫吗?很显然,也并不能。因为朱元璋不会容忍这些功臣,对他的子孙后代构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