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清朝与朝鲜划界及争端始末
创始人
2025-08-26 08:32:31
0

明朝与李氏朝鲜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没有任何协议和文献记载,这是因为明王朝与李氏朝鲜的藩属关系所决定的。而清朝与朝鲜正式勘定两国国界,不仅立碑为证,两国还有文献记载。这是因为清朝初期对东北,尤其是对长白山地区实行的封禁政策有关。

“审视碑”定边界

鸭绿江、图们江是中朝两国的界江,要了解中朝两国边界的划定,应首先简单地了解长白山、鸭绿江、图们江名称的历史变更及地域变迁。

长白山在中国夏商时期称不咸山,汉朝时称单单大岭,南北朝时称从太山,唐工朝时称太白山,辽金时开始称长白山。

长白山峰顶有一火山口名为天池。距天池东南50余里的小白山顶,是鸭绿江、图们江源头的分水岭。

鸭绿江在唐王朝以前称马訾水、鸭绿水,唐中叶后开始称鸭绿江。

图们江在明朝以前称驼门江、统门江、徒门江、阿也苦河、土门江,清朝时称图们江、土门江。朝鲜则称豆满江。

长白山、鸭绿江、图们江名称的历史变更,说明了明朝以前它们属于中国的内陆山,内陆江。明朝以后才逐渐形成为界山、界江。

李成桂建立李氏朝鲜王国初期,长白山(白头山)是中国的地域,是中国东北女真人的故乡。当时李氏朝鲜的势力范围在长白山南麓余脉以下,还没有扩张到图们江及鸭绿江中上游。朝鲜在祭祀的名山中没有长白山,甚至地方祭祀的山川中也没有长白山。

清朝迁都北京后,近百万满族人及贵族纷纷随着清军迁入关内。满族人把长白山地区视为本民族的发祥地和龙兴之地,在东北实施封禁政策。这个政策看起来似乎“圣洁"但十分愚蠢。最终导致中国领土被蚕食割裂。清顺治时期,清朝在辽西开原至东南鸭绿江口,修建了柳条边墙,不准关内民众及北部蒙古地域的居民进人东北谋生。同时还严禁藩属国朝鲜的居民越过图们江和鸭绿江采集狩猎。这一政策,致使本来就人烟稀少的中国东北地域更加荒芜,东北成了清朝皇家的“后花园''“生态园"“狩猎场"。

清前期的封禁政策是十分严格的,长白山区几乎成了无人区。作为藩属国的李氏朝鲜,严格执行了清朝的封禁令,对违禁越境者格杀勿论,砍头示众。清朝则对朝鲜违禁越境者驱逐放回。尽管如此,因为鸭绿江和图们江上游江窄水浅、森林密布,人迹罕至,界线不清。即使是有清朝的封禁令,因地域狭窄,人口稠密的朝鲜仍有人违禁登山、采集、狩猎。久而久之,朝鲜执行违禁令时也开始松懈,甚至视而不见,放任自流。

1711年,朝鲜人越境采集人参时,将5名中国人杀害。这一残忍的跨国杀人案,引起了清朝的高度重视。

1712年5月,鉴于鸭绿江、图们江上游至源头森林茂密,界限不清。为防止朝鲜人越境采集,康熙派出了乌喇总管穆克登会同李氏朝鲜外交大臣朴公权等,从鸭绿江南岸惠山起程,对鸭绿江上游地段进行了调查。同年6月18日,又重点地调查了鸭绿江源头小白山顶穆克登站在小白山顶看见岭前有一泉水流出,其形状如“人"字形东西分流。一流向西汇入鸭绿江源头,另一流向东汇入图们江源头。

穆克登坐在中间向随行人员说,此地是鸭绿江、图们江源头的分水岭,应在此处定界立碑。随同勘界的朝鲜使臣大喜过望,一致赞同在此立碑为界,于是将界碑立于分水岭处。界碑以北(即分水岭以北)距天池还有十余里,整个长白山天池属于中国,界碑以南(即分水岭以南)属于朝鲜。由此确定鸭绿江和图们江的源头为中朝两国的边界。随后穆克登令随行人员采石刻字立碑,名曰“审视碑"。其碑文

:“大清乌喇总管穆克登奉旨查边,至此审视,西为鸭绿,东为土门,故于分水岭上勒石为记。康熙五十一年五月十五日笔帖式苏尔昌,通官二哥。朝鲜军官李义复、赵台相,差使员许梁、朴道常,通官金应宪、金庆门。

“审视碑"立完后,穆克登一行勘界人员沿小白山顶分水岭向东踏查时,发现小白山顶分水岭图们江源头至图们江上游南岸,朝鲜茂山段约百余里的路程,水流有时不见水痕,有时可以看到从石缝中流出,有的地段杂草茂盛,很难识别水流界线,容易误入他国。穆克登当场建议两国应在此地段设立界栅,标明边界。

勘界结束后,穆克登将图们江源头设立界栅一事交由朝鲜单方落实,并让朝鲜落实后转告清朝。

穆克登会同朝鲜使臣首次调查勘定鸭绿江、图们江源头的界线,并写入两国的文献中。是两国应该严格遵守的边界线,具有极其深刻的历史意义。然而遗憾的是,穆克登一行勘界大臣勘定了鸭绿江和图们江源头的边界,立了“审视碑"后,但却犯了一个令中国人遗憾的错误。调查勘界是两国共同的工作,设立界碑、界栅也应是两国共同实施的大事。可是穆克登却毫无顾虑地将设立界栅一事,全权委托给朝鲜单方面实施。穆克登的行为是为了显示泱泱大国的“风度"呢,还是考虑清朝禁区难以找到民夫而无力承担施工任务呢?这都不得而知。此后《长白山江岗志略》记载,虽然朝鲜单方面树立了界栅,但又拆毁了,这就为后来此段边界争端埋下了伏笔。

1761年,也就是穆克登勘定边界竖立“审视碑"后,李氏朝鲜英祖召集大臣讨论是否将长白山定为第一圣山。由于顾及清朝的态度,经过六年的反复讨论后,决定将长白山取代李成桂的诞生地鼻白山,作为朝鲜第一圣山让国民祭祀。此后,朝鲜人在思想感情上与东北亚最高峰,有着神奇天池的长白山贴得更近了,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圣山

由灾民滞留引发的边界争端

清朝虽然在东北实施了封禁政策,但是未能完全阻止朝鲜人越境采集、守猎、耕种谋生的行为。起初,朝鲜人越界违犯禁令没有引起清朝的足够重视。1860年,随着沙俄强占了中国东北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领土后,面对人烟稀少空旷的东北大地,清朝感到封禁政策是造成失地的重要原因。于是开始松动、解除封禁政策,从关内河北、山东等地向东北移民,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闯关东”的移民浪潮。此时清朝对中朝边境的管理也随之松懈下来,朝鲜人非法越境日益严重。

1869年以后,朝鲜半岛北部连续数年发生水灾、旱灾、虫灾。朝鲜境内的难民为了逃避灾荒,谋求生计,成群结队、成千上万地越过鸭绿江、图们江拥入人烟稀少的中国长白山地域。朝鲜灾民在中国境内屯田居住,不愿返回。对于朝鲜人非法越境的行为,朝鲜王国不仅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制止,反而不管不问默许纵容其灾民越境。虽然当地政府按照朝廷旨令多次交涉灾民非法越境滞留问,但李氏朝鲜始终不积极配合,流入中国境内的朝鲜人,也不愿回国。此事拖延了十余年,朝鲜灾民非法越境滞留问题日益严重,才引起了清朝的高度重视。于是,便照会朝鲜王国要求将滞留在中国境内的朝鲜人招徕回国。

1882年,朝鲜国王上书清朝,同意将滞留在中国境内的朝鲜人招徕回国,但请求清朝给予一年的期限。随后清朝同意了朝鲜的请求然而一年以后,朝鲜国王不仅不提“刷还"越界垦民事宜,反而对清朝提出领土要求。清朝在领土问题上牵就忍让的态度,致使李氏朝鲜“得陇望蜀"企图占有难民区。

1883年,朝鲜派西北经略使鱼允中,在中国延边地区招徕本国流民时,写了一份本国流民不愿回国的要求报告。为了达到朝鲜难民可以长期滞留中国境内的目的,鱼允中向钟城郡府使李正东建议,把图们江上游改变国界,将图们江(土门江)说成是两条江。从而混淆概念,企图把海兰江说成是两国的界江,以此为山把海兰江以南、图们江以北朝鲜难民集聚地说成是朝鲜的土地。如此这般地偷换概念,朝鲜非法越境的灾民便成了朝鲜地域的居民。按照他们事先预定的阴谋,照会中国延边敦化县知事,要求两国派员到图们江源头勘察界线以便达到改变界江的目的。山此,清朝与李氏朝鲜发生了边界争端。

1885年8月,清光绪十一年。李氏朝鲜根据鱼允中的报告,在做了充分的密谋准备后,国王高宗主动向清朝提出了勘界的要求。同年9月初,清朝派出了以珲春协领德玉为首的勘界代表团,李氏朝鲜派出了以安边府使李重夏为首的勘界代表团,于同年10月赴长白山南麓小白山处勘查国界。此次勘查,距穆克登巡边立“审视碑"时过173年。

令人十分遗憾的是,双方勘界人员没有在长白山小白山顶分水岭处找到“审视碑”,却使人惊疑地在小白山顶分水岭东北40余里处看到了“审视碑”随后,两国代表返回,并在朝鲜茂山进行了会谈。

清朝代表认为,1712年穆克登在小白山分水岭上设立的“审视碑,'已被人移到现在长白山南麓处。理由是碑址与碑文所指的方向矛盾,碑文“西为鸭绿,东为土门,故于分水岭上勒石为记"。东为土门,原意为图们江源头,而被移动后的“审视碑",东为土门却指向了松花江源头。

李氏朝鲜代表却声称穆克登所立的“审视碑",没有被移动过。碑文所指东为土门,就是松花江源头黄花松沟子两岸有土堆子形状的门。朝鲜代表不顾事实强词夺理,坚持将图们、豆满(一条江的谐音)江说成是两条江。其用意就是把图们江变成朝鲜的内江,把中国境内的海兰江指成为中朝两国的界江。他们认为“两条江"的说法,只要得到清朝的默许认可,便可达到占有中国领土的目的。

然而朝鲜的谬说在事实面前是自相矛盾站不住脚的,在受到清朝代表的严词反驳后。朝鲜代表自知理亏承认所言不附,不再坚持图们、豆满是两条江的说法。随后因“审视碑"被移的缘故,双方代表又在图们江源头的三个支流(西豆水、红丹水、红土山水),为确定正源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清朝代表认为,图们江源头处的红丹水在小白山分水岭之东,正对分水岭之西的鸭绿江源头,与审视碑“西为鸭绿,东为土门"相吻合,是穆克登勘界立碑,中朝双方史书记载的史实。由此实地勘查,红丹水就是图们江的正源,应把红丹水定为中朝边界。

李氏朝鲜代表承认红丹水是图们江的正源,但恳求清朝要以北边的红土水划定边界。理由是红丹水与红土山水之间,居住着百余户越境垦荒的朝鲜人。清朝代表仍然坚持以红丹水划定中朝两国边界,朝鲜代表不敢签字画押,声称必须报国王批准后才能确定,于是此次勘界不了了之。

尽管两国划界工作搁浅,清朝还是以宗主国的宽容,容留了非法越境垦荒的朝鲜人。1885年,清朝为了安抚越境的朝鲜人,在图们江以北,划定了一块长约700余里、宽约50余里的地域为朝鲜人居住垦荒区。同时在居住区内设立了若干垦荒社,管理垦荒居住的朝鲜人现在吉林省东南部,黑龙江省西南部的朝鲜族,就是那个时期流人中国境内定居的。清朝的忍让与宽容,致使清朝与李氏朝鲜的边界纷争不断。

1887年4月,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根据中国东北延边地区朝鲜人非法越境增多的情况,奏请光绪皇帝,再次要求与朝鲜王国共同勘察图们江上游的边界。随后清朝照会朝鲜王国并达成共识后,清朝派出以德玉为首的勘界代表团,会同以李重夏为首的朝鲜代表团,于朝鲜会宁举行了会谈。

两国代表经过会谈后,朝鲜明确放弃图们江、豆满江是两条江的主张,承认了图们江、豆满江是谐音,为同一条江。同时两国代表再次确定自茂山以东至图们江人海口,江宽水深、界限分明是中国与朝鲜的界江。两国达成共识后,双方代表从会宁出发,勘察了茂山以西至分水岭界限不明的地段。经过勘察,在上次勘察的三水(西豆水、红丹水、红土山水)中,又发现了石乙水。然后,双方代表下山于会宁再次举行会谈。

经过双方代表会谈,明确了图们江上游茂山以西长约280里的边境线。但是因图们江源头的四水(西豆水、红丹水、红土山水、石乙水),确定哪一支水为两国的边界却发生了分歧。

清朝代表认为,红丹水是图们江的正源,应定为中朝两国的国界。但为了尊重朝方的意见做了让步,以石乙水为两国边界。朝鲜代表虽然感谢清朝代表的让步,但因为勘界前国王指令以红土山水为界,所以朝方代表不敢擅自签字,表示向国王禀报后再签订国界议定书。于是,此次勘界会谈又不了了之。虽然如此,此次勘界谈判所达成的共识,双方代表在文件地图上都签了字。

同年7月,勘界代表德玉向吉林将军汇报了勘界情况。建议以石乙水定界,从小白山东麓至茂山城树立十座界碑,从而分清中朝边界。以便防止朝鲜反悔,再提移动过的“审视碑"所指的方向,以松花江上源为国界的无理要求。

1888年,清朝北洋大臣李鸿章根据勘界汇报的情况致函朝鲜,建议以石乙水为两国国界、并设立界碑。但朝鲜仍然坚持以红土水为界,并再次要求勘界。李鸿章就此事指示驻朝鲜全权大使袁世凯“朝鲜如对长白山勘界一案有异议,可咨询总理衙门进行处理。"也许李鸿章认为,本属于中国领土,己做出了划界让步,李氏朝鲜应该知足领情,但却贪得无厌,得寸进尺,胡搅蛮缠,不如以宗主国的名义裁定。随后,清朝在没有与朝鲜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将石乙水定为图们江的正源,单方面地确定了两国国界。

1889年,清朝单方面地从小白山顶图们江江源至朝鲜茂山段,设立了“华、夏、金、汤、固、河、山、带、砺、长"十座界碑。1891年,清朝大臣长顺将此段界碑树立的经过及各界碑的方位,都记载在他所编撰的《吉林通志》卷十七中。对于清朝以宗主国的名义做出的边界划分,当时朝鲜没有提出异议。但是,不知何时朝鲜却将“十座界碑'全部毁掉。

1908年,长白府帮办知县刘建封率众在踏查长白山时没有见到十座界碑。事后与刘建封一起踏查的李廷玉,在撰写《长白设治兼勘分奉吉界线书》中记载:“上人云,十字界碑立于葡萄山下,十数年前人犹见之,近被韩毁而且亡矣。

沙俄唆使朝鲜侵入延吉

1895年,清朝在甲午海战中失败后,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李氏朝鲜与中国正式解除了宗藩关系。此时沙皇俄国的势力已渗透到朝鲜半岛,朝鲜开始亲俄,日本与沙俄为争夺朝鲜半岛展开了较量。日本为了消除沙俄势力在朝鲜的影响,先下手为强残忍地杀害了试图亲俄的闵妃。高宗在俄国势力的帮助下,躲进了俄驻朝公使馆。此时的李氏朝鲜虽然处在风雨飘摇中,但是在沙俄的唆使下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重弹以红土水为图们江正源的老调,重提图们江、“豆满江"是两条江的说法,企图将图们江以北,朝鲜垦民居住的延边地区划入朝鲜。

1897年,李氏朝鲜将国名更为“大韩帝国"。随后便派咸镜北道观察使赵存禹勘查长白山,并调查朝鲜人越境进人中国东北延边地区垦荒滞留的情况。1899年,“大韩帝国"又派咸镜北道观察使李钟观,调查图们江流域中朝边境情况,并向国王建议由“大韩帝国"、清朝、沙俄共同踏查三国交界地带,企图把沙皇俄国拉入中朝边境争端中。

1900年5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随后沙皇俄国侵入中国东北。沙俄为了与日本争夺朝鲜半岛,达到控制“大韩帝国"的目的,命令驻韩公使韦贝会见韩国外交大臣李道宰,商谈侵占中国东北延边事宜。此时的“大韩帝国"不仅不积极“刷还"本国的垦民,反而感到这是侵占中国延边地区的大好时机。俄韩相互勾结密谋达成协议将中国东北延边地区一分为二地瓜分,共同设立行政机构建立警备队管理当地事务。俄韩还密谋拒绝第三国(日本)插手延边地区,如有第三国插手延边,他们将互相照会协同一致出兵对抗。

“大韩帝国"在沙俄的唆使下,开始不自量力地侵犯中国延边地区。边防部队经常进入中国境内,烧毁村庄、杀害村民、抢劫财物。为了达到占领中国领土的目的,竟然荒唐地任命三品官李范允为延边地区的巡视官,管理越境垦荒的朝鲜人。这种悍然侵犯中国领土的行为,受到清朝的严正抗议。面对清朝的警告,李范允不仅置若罔闻,反而变本加厉地在中国延边地区编户收税,筹备军费,建立地方武装,企图长期占领延边。

1904年4月,李范允率领6000多人的地方武装,越过图们江企图对延边地区实施全面占领。针对李范允的武装侵略,时任清朝延边地区行政长官的陈作彦、吉强军紧急调集部队和地方团练进行反击。在清军的打击下,李范允的侵略军不堪一击,狼狈地逃回了“大韩帝国。

陈作彦、吉强军两位爱国志士,在清朝面临衰亡时期,还能够组织部队抗击“大韩帝国"的侵略,保卫祖国领土不受侵犯,其功绩应载人史册。虽然战争规模不大,但其意义深远,粉碎了“大韩帝国"企图长期占领中国延边地区的阴谋。

“大韩帝国"的武装侵入延边被击退后,便主动向清朝议和。1904年5月,清朝延吉厅理事陈作彦与“大韩帝国"代表崔南隆签订了《中韩边界善后章程》。章程规定两国界址有白山碑记为证,坚守以图们江为界,杜绝非法越境的行为。根据章程规定拆除了图们江所有的桥梁,只允许船只往来进行边境贸易。两国军人无公文不得过江,否则格杀勿论。同意韩国人继续租种中国光霁峪假江的滩地。

随着沙俄在日俄战争中失败,日本势力渗透东北。“大韩帝国"与沙俄狼狈为奸,妄图瓜分中国延边地区的阴谋由此告终。清朝与“大韩帝国"签订的《中韩边界善后章程》也随之流产。

日俄战争前,日本为了阻止俄国势力渗透朝鲜半岛,极力阻止“大韩帝国"与清朝划定边界。然而当沙俄战败后,日本又重新挑起清朝与“大韩帝国"的边界争端

日本“间岛”谬说的始末

日本在甲午海战和日俄战争中连续取得胜利后,毫无顾忌地开始对朝鲜实行殖民统治。1905年,日俄在美国的协调下签属了《朴茨茅斯条约》,日本认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于同年11月,迫使李氏朝鲜签订了《乙巳保护条约》,然后对朝鲜行使特权。日本在朝鲜设立了统监府,伊藤博文为第一任统监,李氏朝鲜的内政外交全部听从伊藤博文的指挥。日本兼并了朝鲜半岛后,将下一步侵略目标指向中国东北。他们按计划分步骤地首先选择了延边地区,然后挑起事端,抛出了“间岛"谬说。

图们江北岸中国延边光霁峪前有一块长十里、宽一里,共二千余亩的滩地(现延边开山屯光照),中国人称假江或江通。清朝封禁时期,朝鲜人不敢越江到中国境内的滩地(假江)耕种。当清朝衰败边疆管理松弛后,朝鲜人便擅自到滩地开荒耕种。1881年,对岸的朝鲜人在这块滩地与光霁峪相连的地带挖出一条沟,使江水相通,于是这块滩地变成图们江中的一个小岛。朝鲜人的目的,绝不是随意挖个水道将滩地变成岛屿。而是通过这种手段,久而久之地将滩地变成岛屿,最终达到窃取的目的。当时清朝越垦局没有识破朝鲜人的用意,认为将滩地租给朝鲜人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于是与朝鲜人达成了租种协议,朝鲜人每年向清朝越垦局缴纳八百两租银。

1903年,沙俄的走狗、时任“大韩帝国"巡视官的李范允,认为窃取假江滩地的时机已到,便照会清朝越垦局,称假江滩地是韩国的“间岛"属于'大韩帝国”的领土。

李范允所谓的“间岛"说,遭到了清朝越垦局的严厉驳斥,当即复照声明滩地(假江)为中国领土,并予以收回让中国农民耕种。李范允的“间岛"谬说破产后,向清朝越垦局表示,钟城内的韩民全靠这块肥沃的滩地生存,请求越垦局将这块滩地(假江)继续租给朝鲜人耕种。清朝越垦局在明确领土主权的前提下作了让步,允许朝鲜边民继续租种。

日本势力渗透到延边后,极力寻机窃取延边。于是所说的“间岛"问题被日本利用,企图以“间岛"为借口,蓄意制造扩大领土争端,达到侵占中国东北的目的。

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打败了俄国,同时也打开了中国东北的南大门。日本认为从大连经沈阳进入东北腹地,会遭到中国的正面抵抗,同时也会引起国际社会的谴责。于是日本设想先越过图们江占据中国延边地区,然后再侵入中国东北腹地,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战略效果。

1906年春天,日本驻朝鲜统监伊藤博文亲自选定了一位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在日俄战争中曾任日本第三军参谋长,久居中国的斋藤季治郎大佐为侵占延边地区的急先锋。斋藤季治郎是一位中国通,在中国期间从事间谍活动,做了许多损害中国领土主权的事情。

在伊藤博文的授意下,他率领的军警、密探、间谍,化装成商人、学者、旅游人员赴延边地区潜伏下来。先后在光霁峪、局子街(延吉市)、老头沟、头道沟等地域,窥探、寻找侵占延边地区的理由。经过数月的侦察,斋藤季治郎将搜集的情报向伊藤博文做了详细汇报。伊藤博文听完汇报后,当场表示要扩大“间岛"谬说。随即在地图上将海兰江以南至图们江以北的延吉、汪清、和龙、珲春等地划为“间岛"。然后宣布“间岛"是朝鲜领土,要不惜一切代价加以“保护"。于是日本借尸还魂重提“间岛"谬说,以“间岛"为借口,制定了侵占中国领土延边,进而以此为突破口达到侵略中国东北的战略目的

日本所说的“间岛",已不是当年李范允所指的光霁峪(开山屯光照)图们江北侧的滩地(假江),而是将范围扩大到海兰江以南、图们江以北,宽约300里,长约600余里的广大地域,重谈图们(土门、豆满)非一江的谬论。此后日本利用“间岛"谬说大做文章,实施了一连串的阴谋活动甚至罔顾事实地说鸭绿江、图们江以北,辽宁东南和吉林西南部都纳入了“间岛"范围。叫嚣“间岛"地域属于中国,还是属于韩国,尚未有定论。

在此期间,日本出版的报刊、杂志,书籍、地图等,也连篇累牍地大力鼓噪“间岛"谬说。日本出版的《最新满韩地图》,公然把图们江以北,海兰江以南划人了朝鲜境内。1905年出版的《纪念大地图》,把图们江以北、牛心山支脉以南地区也明确地标定为“间岛日本不仅利用舆论工具肆无忌惮地鼓噪“间岛"谬论,还制订了入侵延边地区的计划,拟定了《间岛督务厅编制》《间岛宪兵队编制》,为侵占延边做好了行政管理上的准备

1907年7月,日本和沙俄在圣彼得堡瞒着清朝签订了《日俄协约》,企图瓜分中国东北。同年八月,伊藤博文认为侵占中国延边地区的时机已成熟,命令斋藤季治郎率领日本宪兵,从朝鲜会宁出发强行进人中国延边地区,并在龙井村天宝矿主程光第家的大宅院门上,挂出了统监府间岛派出所的招牌。随后日本以保护朝鲜垦民为借口照会清朝,“间岛"属于日本的保护区。随后伊藤博文向间岛派出所发出了五条训令:“间岛属于韩国领土;韩人不能服从清朝的任何裁判;清朝官员所征的一切租税,统监府间岛派出所皆不承认;清朝官府所发的一切法令,间岛派出所不予以承认;清朝官府所制定的乡约及规定,同韩人一样看待。''同时日本还在延边非法设立了四个“间岛"大区,下辖41个社、290个村,并任命了都社长、社长、村长等若干行政职务。

伊藤博文的训令,等于向清朝宣布延边地区是日本的领土。针对日本为所欲为的做法,清朝外务部指示东北=省总督徐世昌,要坚决拒绝,严词批驳。完全否定日本统监府“间岛派出所"的侵略行为,严正声明延边是中国的领土。

新中国建立之后,中朝双方于20世纪60年代陆陆续续进行了多次边界谈判,最终签订了中朝边界条约。这个边界条约对历史上已经形成的边界条款和事实予以承认,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便是鸭绿江和图们江,重申了以石乙水作为双方的国界,还对两江中所有的沙洲、江心岛都做了一系列的主权归属认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润... 听朋友讲了个有意思的故事,说是有个女性移民美国后去买马桶,执意要买非中国产的。买之前反复确认,看到马...
原创 瓦... 19世纪末,沙俄不断在中亚进行侵略扩张,侵吞我国帕米尔地区大片领土,与此同时,英国势力从印度西进。俄...
原创 青... 自从35年前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1、2号祭祀坑黄金面具、黄金权杖横空出世以来,【古埃及就是夏朝】谣言...
原创 历... 在历史编订中,有史料的保存,也有史料的毁灭。史官们认为有价值的史料,就可以保存,认为没价值的史料就可...
原创 蒙...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蒙古是位于俄...
原创 荆... “从诸葛亮追随刘备,骑马出山的第一天开始,大戏就真正拉开了序幕,第一步就是准备夺取荆州。” 在“三顾...
原创 周... 引言:迷雾中的圣王传奇 翻开《史记·周本纪》,周武王姬发以“伐纣灭商”的壮举被铭刻为华夏文明的开创...
原创 古... 历时2000多年的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燕...
原创 满... 满清最后一位状元,文采一般,却因这个原因夺得“魁首”!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到清朝已经经历了上千年。由...
原创 他... 应知音朋友邀请。这篇文章主要从“洪承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洪承畴降清后的选择”两个方面,阐述一下我对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