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夷陵之战,如果有法正在,刘备能不能赢
创始人
2025-08-26 08:02:43
0

夷陵之战后,诸葛亮感叹:法正如果在的话,必能劝阻刘备东征;即便东征,也必不会“倾危”。

诸葛亮的话道出了答案:即便法正仍在,东征也很难赢。但法正在的话,可以避免大败!

这是客观的评价。

法正之谋

法正之谋,有两个特点。

1、法正在战略上的建议,没有废话,直击对手软肋,使刘备“先胜而后求战”

法正在战略上,有两次意义非凡的表现。

第一次,取西川之策。

法正见刘备时,说了两句话。

(1)、将军英明而刘璋懦弱;(2)、张松这样的州之股纮愿意作您的内应;只要刘备把握好机会,“以此成业,犹反掌尔”!

当时,刘备入川的兵力不多,远不如刘璋。

但是,法正之言道出了刘备的取胜之道:利用刘备、刘璋在人格魅力上的差别;借助张松为内应,争取人心,一举夺川!

果然,刘备入川后花了1年多收买人心!待起兵后,蜀中士人纷纷支持。刘璋军地盘虽大,但只在绵竹、雒城、成都作了坚决抵抗;刘璋军虽多,但只有张任等人坚决死战!

第二次,则是取汉中之策。

取汉中之策,法正又是三句话。

(1)、曹操打下汉中却不继续南下,反而只留夏侯渊、张郃在汉中,自己返回邺,这是“内有危逼”!

(曹操实力虽强,但很难在汉中投入大力)

(2)、夏侯渊、张郃的将略不如我国将帅!

利用局部优势,夺取汉中!

后来的事情,确如法正所料。

曹操在长安治军大半年,才慢吞吞进入汉中,到了汉中相持两个月就撤军了!这是“内有危逼”(许都之变,宛城之乱,邺都之谋),真是过不去呀!

最后,刘备斩夏侯渊,逼退曹操,夺取汉中。

值得一提的是:刘备取西川之战,汉中之战,刘备军在作战中的失误、失利都不少。

庞统折于雒城;张飞、马超败于下辨;陈式败于马鸣阁道,刘备在广石攻张郃不克···

然而,由于法正之谋使刘备在战略上已牢牢把握主动,因此,这些失利影响不了胜利的大局!

2、临阵指挥,善于把握战机。

最关键的定军山之战中,正是法正发出了“可击矣”的建议,然后,黄忠出击,一战斩渊!

由于法正的加入,汉中之战中,刘备集团在指挥上的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以至于,后来曹操惊讶:刘备怎么有这么厉害?原来是有人在教他呀!

显然,东征之时,法正若在,蜀军的表现会有明显不同!

法正的说服艺术

说服力,则是法正的又一秘籍。

在对待许靖的问题上,诸葛亮、法正二人在说服力上的差别体现得淋漓尽致。

许靖的名望很高,但实际能力不行,刘备不想用他。

诸葛亮反对:许靖有名望呀!我们要借助他名望!

法正也反对:许靖确实是天下最“有名无实”的家伙了(先肯定刘备的顾虑);然而,您刚刚开创基业,世人对您还不够了解,而许靖的名望四海皆知,如果您不用许靖,世人会简单地认为您不用贤人!您还记得燕昭王用郭隗的事情吗?

诸葛亮只是单纯地讲了一个道理。

而法正之言,则抓住了听者的“痛点”。

刘备不用许靖,是出于用人唯贤的考虑。

法正认可刘备对许靖的考量,但指出:用一个有名无才的人,却能吸引到更多有真才的人,难道不是更高明吗?

所以,诸葛亮、法正都是有见解之人,但法正的说服力是更强的。

此外,法正又善于用行动引导刘备保持冷静。

一次交战中,形势不利,本应退军。

刘备大怒,坚决不退,继续指挥作战。

法正没有废话,直接走到刘备身前。

刘备大呼:孝直,避一避箭呀!

法正回答:主公都不怕死,我还怕死吗?

刘备瞬间冷静下来,下令撤军了。

所以,诸葛亮说:法正如果在,必能劝阻刘备东征。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法正,是唯一一个能让刘备保持冷静的人!

东征没有胜机

那么,如果法正在,东征能否取胜呢?

至少从诸葛亮的话来看,他只是认为法正或能劝阻东征,或能避免大败,并不认为法正足以让刘备取得全胜!

法正,不是万能的。

取西川,战汉中,法正都能在战前就找出取胜之道,使刘备开战就掌握主动权。

这两次作战中,刘备集团看出了取胜之道,而对手没有看出,你自然就占据先机了!

而在夷陵之战中,对面的陆逊却看出了取胜之道!

三峡之地,“虽有锐师百万,启行不过千夫;轴轳千里,前驱不过百舰”,因此,刘备之伐,陆逊认为是长蛇之势!

因此,陆逊只要坚守住三峡之口,阻刘备于三峡之内,刘备的手脚就根本施展不开,没有什么计谋可用了!

如此,陆逊也就先立于不败之地了!

后来的一代代名将贤人,要出三峡取荆州,只有2个办法:1、多点进攻。即在其他方向也发起进攻(如晋灭吴,隋灭陈);2、顶级军事家靠指挥上的优势直接突破(唐李靖破萧铣)。

显然,当时,蜀汉不具备多点进攻的条件,而陆逊更不是萧铣这样的庸才!

因此,即便法正还在,即便法正多智,恐怕也无计可施!

总体而言,当时蜀并不比吴强,尤其是水军更不如东吴,要在长江争雄,本身实力就不足!而陆逊又是一时人杰···

法正,不是万能的!然而,没有法正,则是万万不能的!

法正若在,必不倾危!

必不倾危

其实,避免倾危的办法,有人已经给刘备提出过了。

当时,法正虽去世,但另一位智谋之士黄权仍在。

黄权知道三峡狭窄,过得去就过得去,过不去再堆人也没用。

因此,他建议:我为前部,帮陛下看看虚实,机会好,陛下就跟上,如此可好?

后来,李靖平萧铣时,也是与此策类似,李靖在前寻找战机,主帅李孝恭在后见机跟进。

此策,可使刘备进退自如,不至陷入“连营七百里”的窘迫境地。

何况,当时的刘备,已经攻占了重镇秭归,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进退有据,完全不必着急进军!

然而,刘备不但不听黄权之策,估计是嫌黄权烦,还让他领军在江北监视魏军(当时上庸等地已为魏军占领,秭归以北可能面临魏军威胁)。

当刘备一头扎进去,陷入“连营七百里”的窘境时,连远在北方的曹丕都知道:刘备败了!

刘备虽军事才能不算顶级,但军事经验比曹丕应该还是丰富得多的,之所以做出这样的事情,显然是昏了头,不冷静了!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世人认为是法正的一些计策,其实“皆权本谋”,只不过唯法正能说服刘备!

此时,法正如在,虽不未必能帮助刘备决战决胜,但以其说服力,让刘备冷静下来还是可以的!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认为:法正与曹营中的郭嘉类似。

赤壁之战后,曹操感叹:郭嘉如果在,“不使孤至此”。

也就是说,曹操认为:郭嘉可以让曹操不遭受赤壁之败,但不认为郭嘉在可以使曹操平定东吴。

夷陵之战后,诸葛亮感叹:法正如果还在,可以劝阻刘备东征,或“必不倾危”,其实也就是“不使先主至此”的意思。

看来,曹操、诸葛亮都清楚的知道:郭嘉、法正这样的大才,可以让你少走很多弯路,但也不是万能的,不能让你“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打赢错误的战争”。

杰出人物对历史的影响有多大?曹操、诸葛亮的看法应该是最有参考意义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相... 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之前,北平燕王府迎来了一对父子,这对父子分别是袁珙和他的儿子袁忠彻。袁氏父子并非是...
原创 孔... 前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注重教育的国家,孔子曾说:兴趣万千,皆寓教育。从商朝仓颉造字到孔子创办学宫...
丁修明丨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 人 物 简 介 丁修明, 斋号椿堂,民盟盟员。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浙江...
AI绘画总画崩?别再瞎堆关键词... 自从AI绘画火了之后,我身边的朋友基本分两类:一类是连提示词都组织不明白,只会反复输入"画个美女"的...
首届清溪儿童戏剧周:艺术点亮童...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邢玲 雷鸿涛 张佳伟 通讯员 赵砚青 “妈妈你看,我也会让这只灰太狼跳舞。”11...
原创 G... 在国际政治的舞台上,G20峰会无疑是一个备受瞩目的盛会,然而,这场聚会对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而言,却成为...
原创 西... 提起西汉亡国,好多人第一反应是王莽篡汉。可很少有人说,王莽能顺利上位,全靠前面那位皇帝给他铺好了“路...
原创 曹... 曹操最倚重的几位重要人物,不仅包括自己的家族成员——如同为曹姓的亲戚,也有很多都是夏侯姓的。例如夏侯...
原创 宋... **前言**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特务机构的诞生和发展通常与政治权力的更替密切相关。它们的兴衰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