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后,诸葛亮感叹:法正如果在的话,必能劝阻刘备东征;即便东征,也必不会“倾危”。
诸葛亮的话道出了答案:即便法正仍在,东征也很难赢。但法正在的话,可以避免大败!
这是客观的评价。
法正之谋
法正之谋,有两个特点。
1、法正在战略上的建议,没有废话,直击对手软肋,使刘备“先胜而后求战”
法正在战略上,有两次意义非凡的表现。
第一次,取西川之策。
法正见刘备时,说了两句话。
(1)、将军英明而刘璋懦弱;(2)、张松这样的州之股纮愿意作您的内应;只要刘备把握好机会,“以此成业,犹反掌尔”!
当时,刘备入川的兵力不多,远不如刘璋。
但是,法正之言道出了刘备的取胜之道:利用刘备、刘璋在人格魅力上的差别;借助张松为内应,争取人心,一举夺川!
果然,刘备入川后花了1年多收买人心!待起兵后,蜀中士人纷纷支持。刘璋军地盘虽大,但只在绵竹、雒城、成都作了坚决抵抗;刘璋军虽多,但只有张任等人坚决死战!
第二次,则是取汉中之策。
取汉中之策,法正又是三句话。
(1)、曹操打下汉中却不继续南下,反而只留夏侯渊、张郃在汉中,自己返回邺,这是“内有危逼”!
(曹操实力虽强,但很难在汉中投入大力)
(2)、夏侯渊、张郃的将略不如我国将帅!
利用局部优势,夺取汉中!
后来的事情,确如法正所料。
曹操在长安治军大半年,才慢吞吞进入汉中,到了汉中相持两个月就撤军了!这是“内有危逼”(许都之变,宛城之乱,邺都之谋),真是过不去呀!
最后,刘备斩夏侯渊,逼退曹操,夺取汉中。
值得一提的是:刘备取西川之战,汉中之战,刘备军在作战中的失误、失利都不少。
庞统折于雒城;张飞、马超败于下辨;陈式败于马鸣阁道,刘备在广石攻张郃不克···
然而,由于法正之谋使刘备在战略上已牢牢把握主动,因此,这些失利影响不了胜利的大局!
2、临阵指挥,善于把握战机。
最关键的定军山之战中,正是法正发出了“可击矣”的建议,然后,黄忠出击,一战斩渊!
由于法正的加入,汉中之战中,刘备集团在指挥上的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以至于,后来曹操惊讶:刘备怎么有这么厉害?原来是有人在教他呀!
显然,东征之时,法正若在,蜀军的表现会有明显不同!
法正的说服艺术
说服力,则是法正的又一秘籍。
在对待许靖的问题上,诸葛亮、法正二人在说服力上的差别体现得淋漓尽致。
许靖的名望很高,但实际能力不行,刘备不想用他。
诸葛亮反对:许靖有名望呀!我们要借助他名望!
法正也反对:许靖确实是天下最“有名无实”的家伙了(先肯定刘备的顾虑);然而,您刚刚开创基业,世人对您还不够了解,而许靖的名望四海皆知,如果您不用许靖,世人会简单地认为您不用贤人!您还记得燕昭王用郭隗的事情吗?
诸葛亮只是单纯地讲了一个道理。
而法正之言,则抓住了听者的“痛点”。
刘备不用许靖,是出于用人唯贤的考虑。
法正认可刘备对许靖的考量,但指出:用一个有名无才的人,却能吸引到更多有真才的人,难道不是更高明吗?
所以,诸葛亮、法正都是有见解之人,但法正的说服力是更强的。
此外,法正又善于用行动引导刘备保持冷静。
一次交战中,形势不利,本应退军。
刘备大怒,坚决不退,继续指挥作战。
法正没有废话,直接走到刘备身前。
刘备大呼:孝直,避一避箭呀!
法正回答:主公都不怕死,我还怕死吗?
刘备瞬间冷静下来,下令撤军了。
所以,诸葛亮说:法正如果在,必能劝阻刘备东征。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法正,是唯一一个能让刘备保持冷静的人!
东征没有胜机
那么,如果法正在,东征能否取胜呢?
至少从诸葛亮的话来看,他只是认为法正或能劝阻东征,或能避免大败,并不认为法正足以让刘备取得全胜!
法正,不是万能的。
取西川,战汉中,法正都能在战前就找出取胜之道,使刘备开战就掌握主动权。
这两次作战中,刘备集团看出了取胜之道,而对手没有看出,你自然就占据先机了!
而在夷陵之战中,对面的陆逊却看出了取胜之道!
三峡之地,“虽有锐师百万,启行不过千夫;轴轳千里,前驱不过百舰”,因此,刘备之伐,陆逊认为是长蛇之势!
因此,陆逊只要坚守住三峡之口,阻刘备于三峡之内,刘备的手脚就根本施展不开,没有什么计谋可用了!
如此,陆逊也就先立于不败之地了!
后来的一代代名将贤人,要出三峡取荆州,只有2个办法:1、多点进攻。即在其他方向也发起进攻(如晋灭吴,隋灭陈);2、顶级军事家靠指挥上的优势直接突破(唐李靖破萧铣)。
显然,当时,蜀汉不具备多点进攻的条件,而陆逊更不是萧铣这样的庸才!
因此,即便法正还在,即便法正多智,恐怕也无计可施!
总体而言,当时蜀并不比吴强,尤其是水军更不如东吴,要在长江争雄,本身实力就不足!而陆逊又是一时人杰···
法正,不是万能的!然而,没有法正,则是万万不能的!
法正若在,必不倾危!
必不倾危
其实,避免倾危的办法,有人已经给刘备提出过了。
当时,法正虽去世,但另一位智谋之士黄权仍在。
黄权知道三峡狭窄,过得去就过得去,过不去再堆人也没用。
因此,他建议:我为前部,帮陛下看看虚实,机会好,陛下就跟上,如此可好?
后来,李靖平萧铣时,也是与此策类似,李靖在前寻找战机,主帅李孝恭在后见机跟进。
此策,可使刘备进退自如,不至陷入“连营七百里”的窘迫境地。
何况,当时的刘备,已经攻占了重镇秭归,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进退有据,完全不必着急进军!
然而,刘备不但不听黄权之策,估计是嫌黄权烦,还让他领军在江北监视魏军(当时上庸等地已为魏军占领,秭归以北可能面临魏军威胁)。
当刘备一头扎进去,陷入“连营七百里”的窘境时,连远在北方的曹丕都知道:刘备败了!
刘备虽军事才能不算顶级,但军事经验比曹丕应该还是丰富得多的,之所以做出这样的事情,显然是昏了头,不冷静了!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世人认为是法正的一些计策,其实“皆权本谋”,只不过唯法正能说服刘备!
此时,法正如在,虽不未必能帮助刘备决战决胜,但以其说服力,让刘备冷静下来还是可以的!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认为:法正与曹营中的郭嘉类似。
赤壁之战后,曹操感叹:郭嘉如果在,“不使孤至此”。
也就是说,曹操认为:郭嘉可以让曹操不遭受赤壁之败,但不认为郭嘉在可以使曹操平定东吴。
夷陵之战后,诸葛亮感叹:法正如果还在,可以劝阻刘备东征,或“必不倾危”,其实也就是“不使先主至此”的意思。
看来,曹操、诸葛亮都清楚的知道:郭嘉、法正这样的大才,可以让你少走很多弯路,但也不是万能的,不能让你“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打赢错误的战争”。
杰出人物对历史的影响有多大?曹操、诸葛亮的看法应该是最有参考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