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和蒙古的关系十分良好,那是基于一个最根本的事实:清朝的蒙古贵族地位比汉人还要高,仅次于满人,同样是清朝的高级统治者之一。
所谓蒙古边患,这是朱元璋自击败元朝以来就存在的问题,因为蒙古虽然在中原败给了大明朝,可强大的蒙古民族此前征服、占领了大量的北方土地,他们仍旧有很大的基本盘和再生能力,因此在整个明朝历史中,蒙古依旧是一个虎视眈眈的大敌人,著名的“土木堡之变”,就是蒙古瓦剌所缔造的。
要彻底解决蒙古,其性质就相当于在汉朝时代,汉武帝追求“全歼”匈奴一般,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达成的事情。
所以对待蒙古的最好解决方法,那就是一边“安抚”,一边“融合”,就算连这两样都做不到,那学习隋文帝杨坚和李唐太宗世民先把他们内部搞“分散”,这都能极大地控制住,而明朝,就是这样做的。
在清朝入关的时候,清朝其实已经很大程度解决了蒙古问题,这就是因为清朝靠着他们和蒙古“相似”民族风格取得了内心上的认同,也靠着大明对蒙古的“分化”政策红利,迅速地征服蒙古,也是这个原因,蒙古在清朝时期,一直都是“自己人”,他们根本不会像敌对明朝廷一样敌对满人。
大清征服蒙古的有利背景:明朝廷对蒙古多年的“分化”策略。
在明末时期,蒙古被史学家和政治家们分为“三个”部分:
“漠南蒙古”、“喀尔喀蒙古”、“漠西蒙古”
。
其实蒙古这个民族比较特别,因为他们在最强大的时候,都已经存在了“分裂”的现象,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在蒙古内部,却是好几只老虎,所以强大的蒙古内部,一直存在着“敌对”的情绪。
洪武元年,徐达击败大都守军,元朝正式破灭,但这不是蒙古的末路,站在蒙古人的角度来看,这只是他们面对中原的“前线”的萎缩罢了,而残余的元朝势力回到草原重新组建了北元,不过蒙古的实力在明朝建立时也不仅仅是北元,还有很多部落和政权。
朱元璋在位时,就想着用最大的力气解决蒙古问题,可惜的是,他遇到了和汉武帝一样的困局,那么就是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蒙古人的恢复力太强了,根本不能用战争的方式摧毁他们,于是朱元璋转为安抚,著名的“朵颜三卫”,就是这么来的。
而朱元璋著名的三个藩王儿子朱樉、朱棡、朱棣,他们三人之所以最强大,那是因为他们分别坐镇陕西、山西、北京,这正好是一条防线,防御蒙古的防线。
后来朱棣登基的时候,他其实一开始也不是主张力克蒙古,也还是保持着跟蒙古“友好”交往的态度,因为打蒙古真的太累了,还特别费钱,如果能跟宋辽一样进行贸易和交流,朱棣也愿意。
可是蒙古在朱棣登基后,就没给过朱棣面子,比如永乐七年,朱棣派出使者前往鞑靼,传递的意思是:
“相与和好,朕主中国,可汗主朔漠,彼此永远相安无事。”
朱棣的态度都很平和了,都没说要求北方鞑靼要臣服于他,只是说咱们各管各的,就永远相安无事,谁知道这个传递善意的使者到了蒙古就没有回来了,因为被鞑靼杀害了,如此一来,为了维护国家尊严,朱棣不得不发动北伐。
谁知道越北伐蒙古各部族越兴奋,这让朱棣在位时期多次亲征,一大半时间都在北方战场,甚至驾崩都是在打仗回来的半道上,可即便朱棣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蒙古依然还存在着,他们虽然看起来被打痛了,可恢复力极强的他们,再过个十年就能不老实,因此到了明宣宗时期,朱瞻基选择了“巡逻制度”。
所谓巡逻制度,就是一方面在对蒙古人的外交上呼吁理智相处、对话,一方面设置强大的防线,但不主动进攻,巡逻制度虽然没有趁着朱棣建立的成果基础上继续痛击蒙古,但是却保证了国内的恢复力,这才有了“仁宣之治”。
其实自明宣宗开始,明朝对待蒙古的策略就变了,虽然明英宗时期还有四次北伐,可力度其实都不大,都只是打击一些小部落,而力度最大的就是第四次北伐,却白白送上了大明最顶尖的精锐,酿造了土木堡之变,自此之后,大明不得不开始和蒙古来“斗智”。
因为土木堡之变造成了大明的军事力量断层。大明首先要考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
阻止蒙古统一。
蒙古当年之所以会忽然那么强大,横扫欧亚,那是因为有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本来就强悍的他们一旦统一,对任何民族都是威胁,所以明朝在军事实力折损的情况下,选择中断蒙古再次循环的历史规律,不断分化他们,保证他们不会统一。
只要蒙古不统一,那么南下攻打明朝的力量就不是不可阻挡的,而且当其中一股蒙古势力对大明威胁到了极致的时候,明朝廷就可以联合另外的蒙古势力来打击这个敌人。
这就是明朝版本的“远交近攻”,形成了一个华丽的博弈局面。
既然战争打不死他们,那么就从策略上谋求生存,虽然看起来有些憋屈,但还别说,明朝廷这一招还是做的非常到位的,因为中原和草原的贸易持续进行,蒙汉关系也有了很大程度的缓和,事实证明,两个民族的和平,也是可以做到的。
也是因为大明的政策原因,蒙古在明朝末年分为了上述的三部分,也就是
“漠南蒙古”、“喀尔喀蒙古”、“漠西蒙古”
,其中漠南蒙古和大明的关系很良好,因为他们打不过明朝,却又和喀尔喀蒙古的关系也不怎么样,混得不上不下的。
可惜的是,大明创造的这么完美的一个博弈局面,却没让大明成为最后的受益者,反而是让大清成为了受益者。
假如努尔哈赤当年建立后金的时候,他所面对的是一个统一且强悍的蒙古,那么他就根本不可能成功,可努尔哈赤面对的只是一个“分散”的蒙古,所以努尔哈赤和他的儿子皇太极才像当年的成吉思汗一样,一个个征服,用“滚雪球”的方式,掌控了大部蒙古。
清朝的战争风格和文化风格迅速折服蒙古,使蒙古有强烈的“归属感”。
“满蒙关系”和“汉蒙关系”最大的区别在于归属感。
所谓归属感,便是蒙古人和汉族人相处时的感受,远远逊色于他们和满族人相处,这是生存文化上的迥异,蒙古和满族都是游牧文化,他们可以无障碍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就算见面了,都会摔一跤来表示欢迎,可这些招数,拿来跟汉族人相处,那根本就不可能。
让清朝“捡了便宜”的蒙古局面确实是大明经营的,可是不可否认的是,满族这么快征服蒙古,这靠的正是这种归属感,所以努尔哈赤在击败了蒙古联合起来的力量后,迅速和蒙古联姻,著名的“科尔沁”部就是一个典型,而科尔沁部出身的“孝庄太后”,乃是被誉为大清最强太后的女人。
放到明朝身上,这就显得不可能了,因为任何一个中原王朝,都不可能接受异族女子当皇后甚至是太后。
所以努尔哈赤击败了蒙古一次,漠南蒙古的东部就臣服于努尔哈赤,所以皇太极击败了林丹汗一次,察哈尔就彻底臣服于皇太极了,后来皇太极派出四万大军击败了林丹汗的儿子一次,漠南蒙古的所有部族首领都尊皇太极为“汗”,名号为:
“博格达彻辰汗”。
其实明朝时期,明朝击败蒙古的次数不比大清少,可问题是,根本就没有一次蒙古人尊大明皇帝为“汗”,所以他们对大明的臣服,只能是暂时,而大清的这种带有“归属感”征服,才让他们心悦臣服,这也是为什么当年李世民被尊为“天可汗”被视为中原君主一个巅峰的根本原因,当一个中原皇帝被游牧民族上尊号称汗的时候,那才是真正征服他们的时候。
在大清入关前,大清就很完美地融合了漠南蒙古,而且他们的地位是满人的“亲戚”,因为皇太极的皇后是蒙古人(哲哲),皇太极最爱的女人是蒙古人(海兰珠),蒙古本质上就是大清统治者一部分。
后来皇太极驾崩之后,孝庄的儿子福临更是当上了皇帝,这意味着,大清的皇族血脉,甚至说未来的皇帝,都有一部分“蒙古”血脉在其中,可想而知,漠南蒙古根本没有“造反”的理由。
又因为满蒙的生活风格极其相近,蒙古和满族一直都是内部通婚,要不就是公主嫁给蒙古亲王,要不就是蒙古公主嫁给满族的皇子、和硕亲王,这种关系已经上升到了家庭关系了,根本就乱不起来。
这就让很多满族贵族本身就有蒙古血脉,他们都是蒙古的“外孙”,而一部分蒙古贵族又是满族的“外孙”,这种血脉交融,是以前中原王朝鲜有达到的境界,这也是为什么蒙古在清朝中地位仅次于满族,更高于汉族。
喀尔喀蒙古和漠西蒙古的必然归附。
漠南蒙古是伴随大清始终的部分,当漠南蒙古中的科尔沁部和爱新觉罗紧密联姻的时候,蒙古注定了就不可能推翻大清的统治地位,所以在清朝入关不久,漠西蒙古和喀尔喀蒙古的大部分贵族都表示“臣服”大清。
不过因为这两部分蒙古离大清较远,一没有和大清产生实际性的紧密联姻,二没有和大清有深度的往来相处、交流,这就导致他们和大清很陌生,所以他们和漠南蒙古的区别很大,并不是全心全意归附大清。
喀尔喀蒙古归附大清,是在康熙年间。
康熙年间,因为漠西蒙古的准噶尔部吞并了南下的和硕特部的势力范围,迅速强大起来,而关于准噶尔部,最值得一提的是,其领袖噶尔丹确实是一个有机会建立一个对抗大清势力的人物,只可惜命运不济。
但不管噶尔丹命运再不济,他都派出了三万兵马把喀尔喀蒙古打得步步紧退,而喀尔喀蒙古也是被噶尔丹逼得没办法了,决定带着手下和领土向大清讨要册封,说白了,就是要彻底归附大清,寻求大清的庇护。
康熙知道了这件事非常开心,一方面派出精锐帮助喀尔喀蒙古击退噶尔丹,一方面做准备亲身北上,到达多伦展开“会盟”,康熙三十年,历史上著名的“多伦会盟”举行,康熙在这段时间里接见了喀尔喀蒙古的四十九个贵族领袖,而且每一个都和他们用“蒙古语”交谈,这种行为让康熙获得了他们巨大的认同感。
同样的,在多伦会盟中,康熙让手下的军事力量进行了一次“阅兵”,各种新式武器让蒙古贵族们为之赞叹,也让他们感受到文明的差距,在多伦会盟中,康熙还确立了喀尔喀蒙古的“自制制度”,史称“扎克萨”制度,这相当于高度放权,试想谁不喜欢上面没人管着。
所以基于和漠西蒙古的博弈,喀尔喀蒙古还是回到了他们本该早投入的轨迹。
至于漠西蒙古,又或者直接说准噶尔部的归附,这个时间就漫长了。
在出兵侵扰了喀尔喀蒙古后,准噶尔部就不再老实了,因为他们有庞大的领土和野心,清朝廷有的强大精锐武器,他们也能弄到,因此在康熙末年,准噶尔部一直就在和清朝廷作战,这场战争打了数十年,双方各有胜负,比如雍正年间的“和通泊大败”,就是准噶尔人缔造的。
严格来讲,准噶尔都已经不属于边患问题了,而是实实在在的“霸主争锋”,只可惜的是,准噶尔最后也是出现了内乱,在乾隆年间,不断被削弱,在1755年,准噶尔设立的汗国彻底被灭,漠西蒙古因此彻底融入大清的版图。
不管是漠西蒙古还是喀尔喀蒙古,他们归附清朝是一段必然的结果,根本原因就是,两种近乎同源的力量,不可能会永远保持距离,正因为相似、相近,才会互相吞噬,所以清朝的历程中,喀尔喀蒙古和漠西蒙古的吞并只是迟早的事情。
结语:
从利益角度来说,清朝是不存在“蒙古边患问题”这种概念的,所谓边患,那就是不断的侵略和守护,可是清朝本身也是大明的“边患”之一,他们深知边患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只要将共同利益分配好,那么就不会有蒙古人想不开侵扰大清的边境。
毕竟大清也曾经是在马背上掠夺一切的民族,蒙古人能做的事情,他们也一样能做,大清比汉民族更多的一点就是,他们精通“双逻辑”,而不仅仅是单一的中原逻辑,草原逻辑他们也深谙,因此才玩得转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