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对于古代科举考试的状元并不陌生,许多读书人中其一生的梦想就是状元学而优则仕。
科举制度之前都是通过世袭或者是贵族之间推荐,因此普通人上升的通道就已经被封住了。然后科举考试人看到了鲤鱼跃龙门改变命运的机会。
古代人考科举成为状元不比现代人高考轻松,不仅要经过乡试会试等一系列考试,最后还要去皇帝面前亲自接受考验。
1983年在山东青州发现了明朝一位状元存世的真迹,仅仅看整齐的字迹就已经让现代人汗颜。后来这份状元真迹尤其第13代孙子捐赠给国家。
状元真迹
1983年山东青州向民间征集文物。其中有一件文物既不是名贵的字画,也不是价值连城的珠宝,但是这一文物令现代人汗颜
。这就是明朝万历年间一位状元参加殿视的时候所答的考卷真迹。这位状元的名字名字叫做赵秉忠,是万历26年的状元。
可能在一些人眼中这不过就是一份状元答卷,充其量只是让人观摩一下而已,
然而当赵秉忠的后人将这份考卷拿出来的时候却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在这份状元考卷真迹出现之前明朝宫廷档案一直就缺乏相关的文物材料。
赵秉忠的这份考卷填补了相关文物领域的空白,如今山东青州的博物馆还能看到这份状元真迹在展出。
这份答卷所写的内容对于现代明朝的思想以及科举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在明朝时候的影响,而更重要的是这份试卷更加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整整齐齐的毛笔字让许多现代人都汗颜。
一直以来许多人以为考试不过就是八股文,有着固定的框架只要往里填内容就可以了,其实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
赵秉忠的这份答卷就可以看出想要成为状元并不容易,不仅要旁征博引还得内化于自己的思想,从而产出观点。
赵秉忠在这份答卷中洋洋洒洒地阐述了自己对于治理国家的理念,赵秉忠没有过度强调法治,
而是建议皇帝在颁布实施律法的时候也不能忘记激发人们对于真善美的思想。
这样的观点让万历皇帝耳目一新,以现在的方式来解读赵秉忠的这一观点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都说厚积薄发,状元都是经过了多年的寒窗苦读,最终在殿试的答卷中一鸣惊人。
除了内容之外,其卷面的整洁也非常的重要,赵秉忠不仅思想非常的超前让皇帝耳目一新,
在这份答卷中赵秉忠的字堪比现在的印刷体。可以说赵秉忠的这一状元的真迹直接让现代的人汗颜。
赵秉忠的这份答卷约两千字左右,从头至尾没有一处涂改的地方,可以看出当时在写这份答卷的时候完全是一气呵成。
开头皇帝用朱笔预批第一甲第一名更是十分醒目。可以看出在古代成为状元比现在成为高考状元难度高多了那么一个状元的诞生到底有多么艰辛呢?
科举考试的资格
经常有人拿现在的高考和古代的科举考试来比。不夸张地说,现在的各省高考状元放在古代很可能连秀才都不一定能考上。
现在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哪怕是进入非常好的大学毕业之后还要面临从校园到社会身份的转变,古代科举一旦考上状元就真的相当于鲤鱼跃龙门。
考状元很难,但是想要拿到科举的资格也不容易。科举最早是在隋朝形成的,到了唐朝逐渐完善。
隋朝之前人才选拔是按照门第选择的官员。而这就导致官场上官官相护关系盘根错节,同时也阻挡了普通人上升的通道。
由于隋朝存在的时间很短,所以科举制度的逐渐形成和完善主要是在唐朝。然而
即便是普通人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资格参加考试。在古代将不同的行业分为三教九流,其中下九流的行业,比如商人、青楼女子这些人的后代是不能考科举的。
娱乐明星在当代社会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职业,甚至有些大明星学历很低也没什么文化,
然而在古代戏子和戏子后代也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
即便你再有天赋,如果家庭成员有从事下九流行业的根本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更不用说过五关斩六将去考状元了。这个时候你才开始考状元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过关斩将考状元
拿到了科举考试的资格就以为自己万事大吉了吗?当然不是。现在高考需要经过12年复习,通常是小学六年,中学六年。
小学六年和初中三年是义务教育。然而在古代想要寒窗苦读还得有一定的经济条件
。
如果你有考试的资格并且家里还有经济条件,你可以考童生。再往上就是秀才又叫做生员。
这两种考试是每年一届的。所以你有大把的机会,但是千万不要觉得这种入门级的人才选拔就可以轻松通过。
各种赋,策论一个都不能少,经过了50次到70次左右的考试。参加完童生考试之后就继续考秀才,
如果你很幸运童生和秀才都是一次性考过就需要两年的时间,然后就是三年一届的贡生。
这个时候就已经到了人才选拔的终极阶段,这也就是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经常提到的举人。
如果这一次考试没有考过那就只能再等三年。如果一次性考过就可以参加会试。这一级别的考试是由礼部举办,同样也是三年一届。
如果成绩很好,像张居正那样都是一次性通过,那么最后就到了殿试。殿试也就是外界经常说到的状元,榜眼,探花的考试。
而殿试同样也是三年一届。这个时候又有了一个问题,从会试开始都是在京城举办。
唐朝的京都在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如果你离得西安比较远,还得准备路上的盘缠。明朝后来都城搬到北京
,如果你是南京或者是南京以南的考生就只能凑足盘缠去北京考试。
而清朝的都城也在北京,所以会试的时候,全国的考生都要到北京。
从这里就可以看到想要当古代的状元并不容易,除了读书之外,还得练字,否则在参加殿试的时候写的字一塌糊涂,
再好的策略也不能让人看下去,这就是为什么明朝状元赵秉忠的答卷的真迹会被收藏到博物馆成为一级文物。
总结
这份状元答卷不仅仅记录着中国人千百年来骨子里对于知识的热爱和明白,更记录着中国人对于教育的重视。而答卷中用毛笔整整齐齐写下了国家的责任,对于社会的责任更是让提笔忘字的现代人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