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沛丰邑人,是西汉初期重要政治家、丞相,汉初三杰之一。年轻时的萧何勤奋好学,思想机敏,对历代律令颇有研究。生性勤俭节约,从不奢侈浪费。
性格随和,很善于识人,结交了许多好朋友。其中秦泗水亭长刘邦,屠夫樊哙,狱掾曹参,车夫夏侯婴,还有吹鼓手周勃(名将周亚夫的父亲),由于他们年龄相近,性格相同,不久便成了莫逆之交。尤其是对刘邦,更是格外佩服。
萧何一家效劳刘邦,所得都是应该的
《史记》中的一篇名文《萧相国世家》。萧相国就是萧何,他和留侯张良一样,都是在汉代成立的时候围绕在刘邦身边的重要人物。没有张良和萧何,就不会有刘邦的天下。
司马迁反复在《史记》中凸显的史实是:楚汉相争中,项羽的特色在于个人如此杰出,但也正因为这样,在他的身边没有这么多辅佐的人,而刘邦最后能够打败项羽,靠的是一个团队。
汉五年,刘邦打败了并杀了项羽,平定了天下,现在就是要来按功劳进行封赏。每一个都认为自己有功劳,争夺了好久,就这么过了一年多的时间,还是没把功劳的大小确定下来。
在此,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封他为酂侯,所赐食邑最多。这下群臣不服,说:“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馀战,少者数十合,攻城掠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刘邦问了群臣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打猎吗?”
群臣们回答:“知道。”
刘邦又再问:“那你们知道猎狗吗?”
群臣们说:“知道。”
刘邦说:“一般打猎,追杀野兽兔子的都是狗,然而发现野兽的踪迹、指出野兽藏于何处的则是人。如今,诸位只能捕获野兽,功劳就如同猎狗。至于萧何,他发现了踪迹,还指出所在地,功劳如同猎人。况且,诸位只是自己一个人追随我,多的也只有两三人。如今,萧何整个宗族几十个人都追随我,功劳不可忘记啊!”
群臣这才没有说什么。
此时此刻的刘邦,论功行赏,且还列举出了真实存在的理由去说给群臣听,这是一个领袖该有的领导力。纵观历史,无论是哪个帝王,有些会凭着自己的喜好来赏罚,哪会有这么好的耐心去向自己的臣子们一个个解释?
正因为刘邦有这样的耐心,与领导力,才会让萧何和他背后的家族甘心为刘邦赴汤蹈火。
司马迁通过对刘邦身边的这些群臣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刘邦的特性。其实没有哪一个人是圣贤者,完美无缺,刘邦亦是如此。他常常轻侮人,对人不礼貌,但他身边竟然可以聚拢这么多个性完全不一样,而且都非常有棱角的、不平庸的人,靠这些人的知识和能力把天下打下来。
那为什么这些人会愿意跟着他?这是一个谜一样的问题。
萧何萧相国和刘邦年轻时的好朋友,且“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
刘邦是一个流氓无赖,经常闯祸,如果没有这些朋友护持的话,不要说当皇帝,他连称霸一方都不可能,而萧何就是最早护持在刘邦身边的人。
这萧何在看人方面还是挺厉害的。有这么一件事,说这刘邦还在沛县时,要去咸阳办事。出发时,大伙依照规矩和礼貌,都会送路钱给他。按照身份,他的同僚基本上每个人给他三钱,可是萧何会特别给他五钱。从这可以看出来,一方面萧何跟刘邦有特殊的情感关系,另一方面他应该在刘邦身上看到了一些独特性,很可能在刘邦身上看到了领袖气质。随着刘邦的崛起,萧何也知道自己在刘邦的阵营里应该扮演的角色。
能为长远谋发展的萧何,不被刘邦重视都难
《萧相国世家》写道,大家眼里都是秦始皇累积下来的金帛财物,但萧何不一样。他特别收罗了过去秦主要的官署留下来的记录,还有秦的律令。
当时,在“焚书令”之后,民间无法流传的这些图书,没有人认为它们有价值,更没有人想要把它占为己有。
如果不是萧何,当时这些东西只可能有两种下场:一种是留在咸阳的宫里,很有可能就会被项羽一把火烧掉;另一种是被比刘邦更聪明或更有远见的人收走。
从这里可以看出萧何是多维护刘邦,在他心里,刘邦才是那个担得起天下的领袖。
从《史记》可以得知,等到项羽进了关中、屠烧咸阳、把刘邦封在巴蜀之后做了什么?
“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这个时候应该会有人想问项羽和刘邦那个人的实力最强?这时萧何当初收集的资料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第一,天下厄塞。在当时天下的地理形势上,不管从经济还是军事的角度,哪些地方可以攻、可以守,用什么样的方式资助军队。
第二,户口多少。到底每一座城市、每一个区域,它的生产能力和人口是什么样的。第三,强弱之处。不管是统治上,还是军事条件上,哪里强,哪里弱。
第四,“民所疾苦者”。各个地方的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这些个问题的反映情况都在萧何这里,正是因为他得到了这些材料,才能够帮助刘邦,在楚汉相争过程中做出不可思议的贡献。
做事以领导为出发点,与领导一条心,这才是萧何成为刘邦主心骨的原因
司马迁说这是萧何做的刘邦做过的巨大贡献的第一件事情,那第二件事情就是向刘邦举荐了韩信。
由于萧何的举荐,汉王刘邦才以韩信为大将军,才能在楚汉相争中得到了优势。
韩信是淮阴人,身为一个平民,年轻时候的他非常穷,且在地方上是一个声名狼藉的人,连最小的公家职位都没有资格被推举。
《史记》的说法是“一市人皆笑”,所有的人都嘲笑韩信。
司马迁在《史记》对韩信进行一番描述,告诉我们,若是像刘邦、韩信这样的活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可能一辈子会是一个小混混,在一个没有人知道的小角落里混日子罢了。
庆幸的是,他们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等到秦末大乱,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整个时代的状态改变了,像刘邦、韩信这种人,也有机会摆脱小混混的命运。
韩信在去投靠刘邦前先是投靠了项粱,只不过在项粱那得不到重视。项粱死后,韩信就跟着项羽。项羽一度以韩信作为郎中,但韩信给项羽提的好多建议都没有被采纳。
等到了刘邦被封为汉王,进到了蜀地后,才跑去投奔了刘邦。
起初韩信到刘邦那当了个治粟都尉,主要是管后勤的。这也就意味着他不管有多大本事,也只会被埋没了。韩信觉得在这里没意思,无法施展自己的本事,于是他打算离开这里。
萧何一听说韩信走了,来不及跟刘邦说,马上跑出去追,这就是后来在戏文里非常有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刘邦听到萧何跑了,心情是五味杂陈。过了一两天后,萧何回来了。司马迁描述刘邦的反应还挺有趣的——“且怒且喜”。
刘邦问萧何:“你怎么跑了?”
萧何说:“我不敢跑,我是去追跑掉的人。”
刘邦问:“你追谁?”
萧何说:“韩信。”
刘邦很是疑惑,那么多人跑了你没追,你反而去追一个叫韩信的人,他是什么角色啊?
萧何郑重地说:“你身边这些带兵的人都很容易得到,可韩信却是一个‘无双国士’。如果你未来就想在巴蜀安稳地做你的汉王,你就让他走。如果你要夺天下,那你就必然需要韩信。”
萧何这番话可真是说到了刘邦的心坎去了,说:“我是一定要到东方争夺天下的,怎么可能长期留在这里。”
萧何顺着刘邦的话说:“那你一定要善用韩信,他这人在意的是你是不是真的相信他,是否能重用他,这样,他才会留下来。”
萧何也借着这个机会点醒了刘邦,为什么你刚被打败几次,这些人都跑了因为这些人平时既得不到你的重用,也得不到你的尊重,而重用和尊重才是你真正留住人才的关键。
于是,萧何建议刘邦,要拜韩信的话,必须用特殊的方式。先发布消息,选一个良日,而且要斋戒,设一个坛场。其实就是要把该做的仪式都做足了,再来拜将。
萧何这么做也不是完全为了韩信,而是借这种方式来给在刘邦身边的所有人看,刘邦并不是总以不礼貌、不尊重的姿态对待所有人,当他遇到了够厉害、值得他尊敬的人的时候,可以彻底放低自己的姿态。
就这样,萧何把韩信留住了,而且刘邦还封韩信为大将军,这段故事在《萧相国世家》是这样写的:“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语在淮阴侯事中。”
故事说到这里,暂告一段落。刘邦为什么会这么重视萧何,完全就因为萧何的本事大,萧何所举荐的人,基本上在刘邦打天下时都派上了用场,且萧何所说的话,他所有的出发点都是以刘邦为首。
读《史记》最终是要明白一个道理:不贪图名利,只为办实事
我们读《史记》,其实就是在学习前人的智慧,从前人的事迹中吸取精华,正如在刘邦身上,他给我们展现了很多历史和人事上的教训。一个人如果要成就自己的功业,他需要的这种领袖才能是有不同层次的——要有像韩信这样的人,善于带兵;还要有一种有管理才能的人,像萧何这样懂得如何处理带兵的人。
当刘邦身边有这些人有这样的眼光看到才能,同时疏通才能、安排才能、组织才能时,他会被这种人说服,并且会依照他们的建议来行事。
这才是我们从历史转回到现实上,是很容易理解的。这就相当于一个公司里头,作为员工有老板的心,和老板站在同一战线的,基本上都会得到老板的欣赏,而萧何所做正和刘邦的心。
鄂君讲说:“今天我们不要说少了一个曹参,就算少了一百多个曹参,汉军仍然是汉军,可是如果少了一个萧何,那就不可能有汉军,不可能有楚汉相争的这个结局了。”
萧何是长时间的、全面的功劳,曹参虽然打了那么多场战役,但不能“以一旦之功而立万世之功”。
萧何还被赐予了一个很重要的特权,可以“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这是最高级的优待。按照本朝的礼仪,上朝时为了表示见到皇帝的慌张和敬仰,臣子在殿上不能慢慢走,要快走,就是“趋”,像萧何这样的功臣,是可以慢慢地走向殿上,走向皇帝的。但萧何没有。
他刻意把鞋脱了,光着脚去见刘邦,司马迁用了两个简单的字“徒跣”,就是赤脚,这也体现出了萧何的为臣之道。
不居功自傲,不越君臣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