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奔涌向前,总有一些场景令人动容:商鞅徙木立信时"法之不行,自上犯之"的凛然正气,范仲淹修筑捍海堰时"宁以一身易一城"的担当情怀,于谦保卫北京城时"粉骨碎身浑不怕"的慷慨决绝。这些古代贤臣的抉择,无不印证着一个永恒的为政之道:心存敬畏方能行稳致远,勇于担当才能成就大我。
一、心有敬畏是为政之基
敬畏是刻在中国官吏骨子里的精神密码。北宋名臣包拯立下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这道穿越千年的家规,至今仍在开封府衙前熠熠生辉。新时代公务员的敬畏之心,应体现在对党纪国法的绝对遵从,对群众利益的悉心呵护,对职责使命的虔诚敬畏。正如焦裕禄在兰考治沙时说的:"坐在破椅子上就不能革命吗?"这种对权力的清醒认知,正是共产党人最可贵的政治品格。
二、勇于担当是成事之要
太行山深处的红旗渠,记录着党员干部带领群众战天斗地的豪迈;深圳蛇口工业区的开山炮声,回荡着改革先锋敢为人先的勇气。在脱贫攻坚战场上,黄文秀们用生命丈量责任;在疫情防控一线,无数"逆行者"以血肉之躯筑起长城。新时代呼唤的担当,是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这种担当不是匹夫之勇,而是建立在对形势的精准把握、对规律的深刻认知之上的智慧作为。
三、敬畏与担当的辩证统一
明代海瑞备棺进谏的故事广为流传,这种看似极端的举动背后,是对法度的敬畏与对职责的担当完美统一。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既要像"燃灯者"邹碧华那样敬畏司法公正,又要像"沙漠愚公"苏和那样敢教荒漠变绿洲。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正是要求我们在敬畏中筑牢防线,在担当中开创新局。当每个公务员都能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又保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进取精神,就一定能汇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公务员队伍肩负着时代赋予的重任。既要像古代清官那样"畏法度而快活",更要如当代楷模那样"敢教日月换新天"。让我们以敬畏之心砥砺初心,以担当之志践行使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精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