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以前,听人们说,广东阳春石菉铜矿与阳春县同级(县处级),其下属单位的厂(场)属科级,依此而言,车间主任当属股级。让我们一同叙说九十年代,那些工农家庭的车间主任及其搭档的一些往事。
八十年代末期,我有幸踏入石菉铜矿,初次拜会的是一位四十出头的谢书记。他自我介绍称,刚从车间主任转任车间支部书记。那日傍晚,我于中岗市场购置一只烧鹅,欲与谢书记小酌一番、畅叙衷肠。未料,开饭之际,车间廖主任端着一碗饭边吃边走进来。房间不大,乃单人宿舍,七八个大男人围坐于桌旁饮酒聊天。他的妻子户口在农村,已携一儿一女来到谢书记身旁,被安排在生活区食堂做临时工。
一个车间究竟有多少人员?又有多少党员和车间干部呢?我们边饮酒边交流,谢书记说,他们车间有五个班(组),七十余名职工,此数尚未将合同工和临时工涵盖在内。除却三个生产班(组),还有机修或电工组等。党员职工多达六十多位,彼时的职工多数皆是退伍军人。车间设有正副主任、支部书记和一名文书。廖主任讲,他和谢书记皆是七十年代中后期从部队退伍后被安排于铜矿工作。他俩在这个车间从普通工人起步,每项工作皆完成得极为出色,仅用数年时间便当选为班长,而后晋升为车间主任或书记。他们挽起裤脚,下面仍留着某年工伤的痕迹。
他们皆任车间主任或书记,均为八十年代企业聘请干部。那时,在他们车间还有一位余副主任和一名文书。当时余副主任约三十来岁,瘦高个子,是名电焊工,亦是干活的一把好手,属于双职工家庭。那时车间文书的工作职责在于车间内相关资料记录的抄写以及工资的发放。每当主任或书记有考试的试卷,此乃文书需要完成的工作。文书的工资待遇相较生产工人要低一些。其实,大多车间的文书都是女职工担任这个职务。约一年后,谢书记又前往另外一个生产车间担任主任。
有一回,廖主任和几位同事在当地的老虎山采山草药时,于附近村子购回一只火鸡。那个傍晚,廖主任两口“白兰地”入喉便醉了,他动情地说,这是最后一次和伙伴们喝酒聊天,明日他将调回家乡自来水厂工作。众人闻之,皆依依不舍。廖主任那年48岁,他是以职工身份调离石菉铜矿的,那些年,有人调入铜矿,亦有人调离石菉铜矿。不久之后,又一个绰号叫“勒叔”的车间副主任调离铜矿,这个副主任亦是聘请干部。据说,此类车间主任亦是按工人身份调出的。
在整个九十年代,我于广东石菉铜矿所接触的除工人之外,也有些是车间主任或书记,他们既是车间的管理者,又是与工人一道,皆是常常从事体力劳动的“官”。有些车间主任在他们的车间里,为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大胆对机械进行改造创新,并且博得众人的一致赞誉。每逢农村农忙时节,有些工农家庭的车间主任还需返回乡下,协助妻子锄田犁地。在石菉铜矿,那些车间主任工作之余,常常与他们的搭档或职工在一起玩扑克牌,但见赌输了的人,脸上或耳朵都会夹着一只或多只木夹子。罢了。
弹指一挥间,数十年匆匆而过,往事唯有于回忆中追寻。
注:以上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