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以为“坑杀”就是活埋,其实都错了,真实情况比活埋更加的残酷
习惯性的阅读历史文章,发现了很多文章在讲到古代君主的残暴行为的过程中,“坑杀”一词出现的频率颇多。但是,笔者发现大多文章中对“坑杀”一词的用处不是十分妥当,应该是误解了这一词的意思。于是,笔者就查阅了相关的历史文献和文字解释对“坑杀”一词做了一个比较详细的研究。
有关“坑”的记载就更是史不绝书,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坑杀”一词,如果,单纯从字面上来看,就是将人放入大坑中活埋致死。其实,这样的理解无可厚非,毕竟,字面上那样一看就是这个意思。但是,细心的读者在查阅古籍的过程中,还是会感觉到“坑杀”一词的意思并不是表面上那样。比如:
历史上最为残忍的屠夫白起,一生中杀人无数,在古籍中曾记录着白起的累累暴行,其中,长平之战白起的屠夫行为更是得到了完美的诠释。他曾坑杀了向他投降的45万士兵,如此多的人被用如此残暴的方式杀害,每每提及总是让人不寒而栗。不过,虽然人们很害怕白起,但是他对我国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如果没有白起的话,恐怕秦国想要统一全国还需要更多年。据记载,王莽在谋反以后,曾下旨让把那些跟他意见不合的人都处理掉,并且是以阬杀的方式来执行的。“坑杀”一词也记作“阬杀”。“阬”指的是门,一般“阬杀”这个词被用来指哪些滥杀无辜的行为。经过结合史料学者们发现“阬”其实指的就是“京观”。
“京”字指的是高丘,“观”字则表示城阙。这样综合起来看,阬杀实际上指的是将那些尸体堆积成高丘或者如城阙一般高。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还是起到一种震慑作用吧。设想一下当敌军看到堆积如山的战死尸体后,视觉心理上怎么会不受到冲击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后汉书》所记载的三国时期的一次坑杀事件。
曹操与袁绍展开官渡之战,经过艰苦卓绝地征战,曹操以微弱的优势胜出。自古成者为王败者寇,获得胜利的曹操当即对袁绍麾下的一支已投降的队伍实施了坑杀,全军没有一个逃生的。当时的场面真得是不敢想象。坑杀这一现象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一直持续到明朝时期才被废除。据记载在永乐与嘉靖年间,明朝的一些将领在抓获敌人时仍会对其实行坑杀。
将敌军的尸体堆成一座座小山丘,这种恐吓甚于任何一种言行。由此可见,坑杀并非活埋,先杀死、后随意分散处置,还是一种欺骗性质的杀害,和我们现在说的“坑我”差不多,并不是埋了我。''坑杀''对战神白起心理压力极大,白起临死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
如果只是一般的杀降,白起是不会心中有愧的,他是愧在''诈''上。所以历史上大规模活埋的情况是不存在的 不过长平之战白起坑杀的赵军也并没有40多万,而是20多万,40多万中战死的已经有20多万了。在长平之战中秦军伤亡也是十分巨大,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之后国力日渐强大,甚至击败了匈奴,战斗力十分强悍。
所以这场战争后,元气大伤的秦国也已经无力灭亡赵国,退回去休养生息,直到半个世纪后才灭亡赵国。《史记》中也屡屡有这样的记载:“拔,尽阬之。”秦始皇“焚诗书,阬术士”,被杀的四百六十个术士恐怕也并非活埋,而是杀死之后筑成京观。一直到明朝永乐年间,还有张英征伐安南杀掉两千余名降卒筑成京观的记载。嘉靖年间,明军击败倭寇,也把倭寇的尸骨筑成了京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