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望镇地处江浙要塞,交通便捷,战略位置关键,常为军事争夺焦点。据《平望镇志》记载,明将常遇春毁平望土城为镇,时间或为洪武元年(1368),或吴元年(1367)。土城前平望之貌,仍有待探究。
明弘治《吴江志》与嘉靖《吴江县志》均载元代平望镇有千户所与抽分场。千户所掌军事,抽分场征税。元至正十六年筑平望土城,前已有镇。明将常遇春后降其为镇。
平望建镇时间可追溯至何时?《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二月曾宿平望镇,证明当时平望已成镇。此书为南宋李心传严谨考订的历史著作。
接近确定平望建镇时间,需简述镇之演变。北魏时,“镇”为军事组织,非行政单元。宋代起,镇转为商品集散地。至清末,人口超5万之地始称镇,乡镇成为基层行政层级。
宋朝的“镇”指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之地,或设官监之。《宋史》称镇置于人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税禁。综上,镇需人气旺、商品交易多、有监镇官。
宋高宗赵构建炎南渡后,临安定都,江南地位提升。重臣镇守平望,加强治理,使其改观。北宋元丰前,平望已有巡检司,初管治安,后兼理政务。
宋代建镇需税收支撑,平望税收情况未知,但《宋会要辑稿》提及绍兴三十一年,平望等十六酒坊人烟繁盛,年上交酒税3万贯,属中等规模,且有场务机构,显示商品经济发达。
专家称,南宋时,许多镇由驻军、巡检司等机构发展而成,平望符合条件。其建镇时间不晚于绍兴五年(1135),合理推测在建炎年间(1127-1130),已近900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