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面对国军“围剿”行动,红军的游击战总能把敌人耍得团团转,战神粟裕指挥作战亦是如此。
可他究竟用了什么妙招训练士兵,让他们能像“独狼”一样冲破敌军包围?
1935年3月,粟裕率挺进师离开闽北,直插敌军后方——浙西南。
根据红军在多次战争中总结出游击战适用条件有两个:一是位置上处于各省交界处,二是地形上具有隐蔽性便于机动作战。
正因如此,粟裕最终选择浙西南,加之,周围有红军其他根据地,可以很快支援彼此。然而,此时的浙西南有江浙的保安团守着,一时之间是不能抵达。
他思考着:“如若强攻,只会徒增伤亡,还可能影响到部队的后续发展,如何才能像刘姥姥逛大观园一样率领部队免费入园参观呢?”
最终,他想到一个妙计:“自己先不进去,把大观园里那帮人先诱拐出来。”
随后,挺进师在浙闽边境时进时出,这里亮个相,那里留个影,从而展开了闪、转、腾、挪的游击战。
挺进师听到这种作战方式,士兵们多少有些不太习惯,甚至大多数都反对分开行动。
原来啊挺进师的前身是红7军团,这是一支擅长野战的正规部队。这时,粟裕下令团级干部带小部队出去游击半月,然后在预定地点与主力部队汇合。
谁曾想到才过3天,这名干部就率队回来了。定睛一看,士兵们各个狼狈不堪,都不愿意再分散行动。
部队游击作战,就好比野外觅食的“独狼”,适者生存,遇到食物,不必请示,见“食”而上。
粟裕意识到士兵们的反感情绪后,认为不能操之过急,要缓缓途之,因此,他先将部队出去游击时间缩短,等士兵们适应后,时间逐渐变长。
渐渐地班长都能带领小部队出去游击半月,士兵们的反对情绪逐渐消失。
自此,挺进师的各个小分队先后打了几十仗,接连干掉当地的小部分保安团,此番行动也让敌军坐立不安。
1935年4月,当挺进师进入斋郎一带时,保安团及大刀会3000多人从3个方向对其夹击。
大刀会是带有宗教色彩的民团组织,每每作战前,都会念咒喝符水,相信以此达到刀枪不入的效果。
敌军已料到挺进师兵力不足,弹药不多,也无后援之力,于是他们有恃无恐,采取先弱后强的作战计划:大刀会冲锋在前,消耗挺进师,而后再派主力围攻剿灭。
粟裕认为:“敌军人数上占尽优势,如若强攻,挺进师还是有些吃力的,现下他们采用分儿化之方式围剿,对我们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他熟知大刀会这一特性,也就有了应对之法:“地形上选择狭隘的小路和田地,以火力阻止他们前进。”
不到半天,大刀会就败下阵来,紧接着,挺进师面对的敌人便是浙江保安第一团,这个保安团自信满满,有恃无恐。
古语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果不其然,由于敌军太过轻敌进而陷入粟裕预设的圈套中,将其诱到事先安排好的狭隘的山谷中。
保安团士兵们施展不开,连续进攻10余次都被挺进师阻挡住,最终仓皇之下大败而逃。
随后,福建保安第二团赶来,发现浙江保安团已经一败涂地,心想:“这仗还怎么打,赶紧撤吧,否则也会陷入其中。”
这次斋郎一战,是挺进浙西南的关键一仗。此后,保安团由攻转守,兵力空虚,粟裕率队轻而易举打开进入浙西南的通道。
好啦,故事就到这里,对于斋郎一战中粟裕将军的聪明才智,您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互动分享。
参考资料:
1.《战神粟裕》:2014年现代出版社出版p35-p45
2.洋县“大刀会”的锅滩起义: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