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历史书籍里,早就把韩信的死给定论了。
司马迁、班固这些历史大家把这位开国大将的最终归宿写得一清二楚,说得那叫一个肯定:
信跟家里的大臣们商量,决定在晚上假传圣旨,赦免那些官府的囚犯和奴隶。他们打算利用这些人去突袭吕后和太子。
(汉十一年)春天时,关中地区的淮阴侯韩信打算造反,结果他整个家族三代人都被处死了。
看到强大对手就心生疑虑,心里头不安稳,等到事情走到绝路,形势逼人,最后就策划了反叛,结果自然是走向了毁灭。
这位曾立下无数战功的传奇将领,被朝廷扣上了谋反的帽子。他被以前的恩师萧何骗入圈套,落入了吕后精心设计的陷阱里,最后在长乐宫的钟室里被处决。不仅如此,他的整个家族也因此受到牵连,全都被杀了。
快断气时,韩信朝着天空大声叹气说:“我真后悔啊,当时没听蒯通的建议,结果就被那些女人和孩子给耍了。这恐怕就是命吧?”
韩信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图片来源:电影或电视剧截图
这事儿咱们都耳熟能详,挺有戏剧性的。但话说回来,这真的是事情的真相吗?打从老早以前,就有好多学者一直在努力,想找出被历史迷雾给遮住的真相。还有不少人觉得,韩信那谋反的案子,其实是冤枉的。
晚清时候,郭嵩焘讲过这样一句话:“那会儿的审案文书,司马迁写历史时就照着原样记下来了。”他说的审案文书,就是那时候判案的法律文件。有些专家觉得,司马迁、班固他们,确实是按照汉朝官方对这个案子的记录来写的,承认了韩信想造反这事儿。但他们这么“老实”地写历史,其实也是因为没办法。他们不过是参考了汉朝朝廷的案子,讲了一个汉朝承认的韩信的下场。
韩信遭了殃,说是跟那个自封代王的反叛头子陈豨串通一气,打算在关中搞叛乱。
他俩联手的事情,在史书上被写得挺生动。《史记》里头说了,韩信被贬成了淮阴侯,被困在长安,身边连个兵影子都没有,整天被人盯着,“整天抱怨,心情郁闷”,心里头老大不愿意,动不动就装病待在家里。就在这时,刘邦的心腹、赵国的丞相陈豨找上门来了。韩信把身边的人都打发了,拉着陈豨的手,在院子里溜达,开口就问:“你靠得住不?我有点心里话想跟你说。”陈豨一听,赶紧回道:“一切都听将军的。”
韩信把自己的打算摊了牌,他说:“你现在待的赵、代那块地方,都是天下的精兵聚集地;而你呢,又是皇上身边的红人。头一回有人告你造反,皇上肯定不会信;要是再有人说,他也许会心里犯嘀咕;可要是第三回还有人告你,皇上肯定火冒三丈,直接发兵。到时候,我在关中这边给你打配合,天下就到手了。”
陈豨一直清楚韩信有本事,所以就按他说的做了,没多久他真的就起兵叛乱了。刘邦一听,立马亲自带兵去平定。这时候韩信却说自己病了,不去打仗,留在长安城里。他背地里还派了人去告诉陈豨,说自己会想办法帮忙。接着,韩信和他的手下把那些奴隶都训练起来,打算偷袭吕后和太子。
这事儿是怎么露馅的呢?说起来,韩信手底下有个门客叫栾说,跟韩信的主子不对付,一赌气就跑去跟吕后说了韩信的事儿。吕后一听,二话不说,立马拉上相国萧何一块儿合计。他们放出风声,说陈豨已经被干掉了,邀请大臣们进宫一起乐呵乐呵。韩信呢,一开始说自己不舒服,不想去。结果萧何亲自上门做工作,说:“就算病了,你也得硬着头皮去一趟,不然别人该起疑心了。”韩信一听,觉得也有道理,就这么进了宫。结果刚一进宫,吕后就下令让士兵把他绑了,直接在长乐宫的钟室里给宰了。
这段史书描述得挺生动,看起来好像没啥问题,但其实漏洞不少。有人觉得,司马迁可能就是直接抄了官方的资料,然后故意弄了点小错误,好让人觉得韩信其实没造反。
▲韩信的图画。来源:网上
那疑点都在哪儿呢?首先说说刘邦,他出兵去搞定陈豨的叛乱,到了十二月,基本上就摆平了。可韩信呢,一直拖到第二年的春正月(汉初那会儿还用着颛顼历,十月就算新的一年了),才跟陈豨搭上线,说好了要“里应外合”。你想啊,韩信这种打过无数仗的大将,怎么可能犯这种耽误大事儿的错?这根本不合逻辑嘛。
再者,那个告发韩信的栾说,后来被封了个慎阳侯的爵位,而他立下的功劳嘛,也就那么一件——告发淮阴侯韩信谋反。根据《史记·高祖功臣侯年表》上的记录,栾说被封侯是在汉高帝十一年十二月,比韩信被杀还早了整整一个月。会不会是有人在韩信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暗中收买了栾说,让他去冤枉韩信“想造反”呢?这事儿啊,现在谁也说不清楚了。
另外,韩信在军事上最风光那会儿,就是不听那个智囊蒯通的建议,没去占领三齐之地,跟刘邦、项羽来个三国鼎立。结果呢,等到他没兵没权了,却突然冒险起事,最后搞得自己身败名裂,这事儿也让人觉得他的反叛案里头疑点太多了。
刘邦打完陈豨那场乱子,回到了长安城,听说韩信已经因为犯错被处死了。他当时心里头是又高兴又有点不是滋味,高兴的是心头的一块大石头总算是落地了,不舒服的是觉得韩信这人也挺可惜的。他就问吕后,韩信在走之前有没有留下啥话。吕后跟他说,韩信最后悔的就是没听蒯通那小子的话。刘邦一听这话,立马就叫人去把蒯通给找来了。
刘邦一瞅见蒯通,立马火冒三丈地质问道:“是不是你这小子撺掇韩信造反的?”
蒯通直言不讳地说:“对,我确实建议过他自立为王,手握重兵。但他没采纳我的主意,结果家破人亡。要是他当时听了我的,陛下哪儿还有机会灭他全族呢?”
这话简直就是往火堆里添柴,刘邦一听,立马火了,说要把蒯通给煮了。蒯通连忙大喊起来,说他冤枉得很!
你都承认撺掇韩信造反了,还有啥好喊冤的?蒯通一脸从容地回答:“秦朝丢了江山,大伙儿都去抢。谁有本事,手快,谁先拿到。就像盗跖的狗对着尧狂吠,不是说尧不好,而是尧不是它的老大。那时候,我只认韩信是我的头儿,哪知道什么陛下。再说,这世上想拿刀枪当皇上的人多了去了,只是没那个能耐。陛下难道能把他们都给煮了?”
韩信已经不在人世了,想想蒯通说的也挺在理,刘邦就决定放他一马。
七年前,蒯通给韩信出了个主意。这七年里,刘邦和韩信的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开始的相见恨晚,变成了后来的互不相识。是韩信真的想背叛刘邦,还是刘邦非得要韩信的命?这位被称为无双国士的顶尖大将,最后咋就变成了这样呢?
咱们得说说七年前那档子事儿,也就是汉四年,公元前203年的时候,那会儿韩信手握重兵,自个儿在齐国称了王。
彭城那一仗打完后,刘邦和项羽就在前线杠上了。这时候,韩信可不含糊,他带着兵马一路往北,把周边的国家都给摆平了,还另外开了个战场,让楚汉两边一直僵着的局面有了变化。韩信搞定齐楚联军,拿下齐地之后,他的势力就大到不行了,手里握着赵、代、燕、齐这些地方的好大一片地。说实话,要是他想,完全可以自己占个地儿,跟刘邦、项羽一起,把天下给三分了。那时候,项羽和韩信手下的那些出主意的人都看明白了,韩信咋选,这天下的走势就得咋变,所以他们都去劝说他了。
项羽这人平时骄傲得很,但这次他居然玩起了政治手腕。他派了个叫武涉的谋士跑到临淄去找韩信,说愿意认可韩信的功劳,想让韩信不跟刘邦一条心,自己站边儿上看戏。
武涉跟韩信聊起天来,说刘邦那家伙,说话不算数,跟个小混混似的,可心里却想着要独霸整个天下。要是哪天他打败了项羽,转过头来对付你,那抓你还不是迟早的事儿。你现在还没被关起来,也就是因为项羽还活着呢。现在楚汉两边打得不可开交,这胜负的关键啊,就在你手里攥着呢。你要是帮汉王,那汉王就能赢;你要是帮项羽,项羽就能赢。要是项羽没了,下一个可就该轮到你了。你和项羽是老相识了,为啥不跟他联手,把天下分成三份,自己当王呢?你要是错过这个机会,那可就不太聪明了啊!
韩信的话特别重要,他直接说了自己对刘邦是忠心耿耿的,同时也向项羽表示感谢。他讲道:“我之前在项羽那边,就只是个拿戟站岗的小兵,说的话没人听,出的主意也从来没被采纳过。但刘邦不一样,他给了我上将军的大印,把好几万士兵交给我指挥,还亲自给我穿上衣服,分吃的喝的给我,啥都听我的。能有今天,全靠他。我现在得到了这么大的信任和厚待,如果背叛他,那肯定不会有好果子吃。我已经拿定主意了,到死都不会变,你帮我跟项羽说一声谢谢吧。”
这段话说白了,就是韩信原先在项羽那边干活,待遇差,升职也慢,后来他就跳槽到刘邦那里,直接当上了大老板,人生开挂了,他压根儿就不可能再去背叛刘邦。他自己是这么说的:“老板对我这么好,我这么做太不地道了,就算死我也不会变心。”这就是韩信给出的回应。武涉白跑了一趟,啥也没捞着。
武涉劝说无果离开后,韩信的智囊蒯通也站了出来,催着韩信赶紧拿主意。这蒯通啊,可是秦汉时期的一个能人,以前四处漂泊,到处给人出主意,帮着陈馀、张耳打下了赵、燕两地,也给韩信出谋划策,成功偷袭了齐国。但韩信没听他的,他干脆就装疯卖傻,当起了巫师。
蒯通找了个看面相的借口,跟韩信聊起了天,俩人的对话那叫一个经典。《史记》里头记载的这一段,真的是特别吸引人。
蒯通跟韩信聊了聊天下的局势,他的看法和武涉差不多。他觉得,韩信要是拿下齐国后自己称王,那刘邦和项羽的命运就都由他说了算了。到时候他帮谁,谁就能赢。
他列举了历史典故,给韩信提醒说,功劳太大可能会威胁到主子的地位。想想当年越国的大夫文种,他帮着越王勾践打败了吴国,称了霸,可最后呢?勾践却说“鸟打完了,好弓就得收起来;兔子死了,猎狗就得煮了吃”。像勾践这样的君王,你能跟他一起吃苦,但不能跟他一起享福。
蒯通聊起当前的事儿,提到陈馀和张耳这俩哥们儿,以前是一起反抗秦朝的好兄弟。但后来呢,陈馀却找来了齐国的军队去攻打张耳。张耳一看情况不妙,撒腿就跑,最后投奔了刘邦。刘邦看他挺可怜,就给他兵马,让他反过来杀了陈馀。你说这俩人,原本关系铁得跟亲兄弟似的,结果最后却自己动手干上了,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说起朋友之间的感情,韩信和刘邦可能真比不上陈馀和张耳;而要说到君主和大臣之间的交情,他们同样也比不上文种和勾践。
蒯通啰里啰嗦说了一大堆,其实就想表达一个意思,那就是机会难得,过了这村可就没这店了。就像他说的,“老虎要是磨磨唧唧,还不如蜜蜂蜇人痛快;勇士要是犹豫不决,还不如普通人果断行动。”韩信要是心甘情愿在刘邦手下当个臣子,可他又有着能震慑主子的威望,那他的处境可就悬了。
韩信还是坚决地推辞了蒯通的建议,他就重复了那句话,说刘邦对他有大恩大德,他绝不会对刘邦反水。
▼韩信受漂母一饭之恩图。来源:网上
历史告诉我们,韩信这个人,他可不是那种不记得别人好处、反过来还坑人家的人。
经过专家研究,发现韩信其实是韩国贵族的后代。想当年,韩信身无分文,拿着一把剑四处漂泊,就像个落难的公子哥。那时候,他妈妈去世了,由于手头拮据,连葬礼都办不起。但他还是费尽心思,找了个风水超好的地方把妈妈安葬了,心里暗暗发誓,等以后发达了,要让成千上万的人来守这个坟。司马迁亲自跑到淮阴去看了韩信妈妈的坟,发现确实如此。这足以看出韩信的一片孝心。
韩信落魄那会儿,天天饿着肚子在城外钓鱼。有个洗衣服的大妈看他挺惨,连着好多天给他送饭送菜。韩信心里头那个感激啊,跟大妈说:“等我以后发达了,一定好好报答您。”大妈一听,反倒有点不高兴了:“你一个堂堂大男人,自己不养活自己,我看你以前是个王孙公子,现在落了难,才帮帮你。我哪是为了你的报答啊?”后来,韩信当上了楚王,专门去找这位大妈,给了她一千金作为感谢。这就是韩信知恩图报的故事。
不过,事情的发展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韩信在平定齐国后的举动,悄悄给自己挖了个大坑。明朝的大学问家王夫之觉得,韩信最后的惨剧跟他自己要求当齐王脱不了干系:“从云梦被俘到未央宫被杀,这祸根其实在他请求封齐王时就埋下了。”
韩信到底干了些啥?他在齐地那是一路凯歌,不停打胜仗。他给刘邦写了封信,说齐国这地界儿太不稳定了,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而且它还挨着项羽的地盘,乱得很。所以啊,他希望刘邦能让他先临时管管齐国,当个代理齐王啥的。
刘邦接到消息后火冒三丈,嚷道:“我被项羽围在广武那鬼地方(就是河南荥阳),差点儿把小命搭上,天天等着你韩信带兵来搭救。结果你倒好,不来就算了,还想自个儿当王,这也太过分了吧!”张良和陈平见刘邦发飙,连忙打圆场,趁机踩了他一脚,低声说:“现在局面不好,咱们没法拦着韩信称王。不如顺水推舟,封他为齐王,让他好好守着齐国。要不然,怕是要出乱子。”
刘邦心里头那股火还没消,但转念一想,顺着之前的话题就嚷开了:“大老爷们儿东征西讨,打天下,要当王就得当正的,哪有代理个假王的道理?这也太没志气了。”说完这话,韩信就被封为了齐王。
从韩信请求封为齐王这件事来看,咱们并不能直接说他有反叛的心。但他跟刘邦在那儿谈条件,简直就是跟猛兽商量要它的皮,这可是做臣子的大忌讳。不过呢,这也是韩信性格上的一个短板,他不懂得做臣子应该守的本分,而且从来也不掩饰自己想当大将的野心。
韩信经萧何推荐,跟刘邦头一回见面时,就聊起了他的“汉中对”大计。从那会儿起,你就能感觉到,韩信心里头那股子想当大官的劲儿。他俩刚一碰头,韩信就开口了:“要是咱打下天下,把城池封给有功的人,谁还会不服呢?”再后来,垓下大战快开打了,韩信也是先跟刘邦提了要块封地的事儿,然后才出兵去帮忙。结果嘛,大家都知道,韩信带着兵把项羽围得团团转,最后项羽败了。这事儿说起来,就像是个好员工跟老板说:“老板,我干得这么好,加点工资,给点儿年终奖,不过分吧?”
韩信当上大将军。图片来源:电视剧截图
但刘邦这人吧,心胸不咋宽广。等韩信势力大了后,他虽然名义上还是老大,但实际上风头全让韩信的战功给抢去了。刘邦第一反应就是得把韩信的军权给拿掉,意思就是说,你就老老实实给我干活儿吧。
刘邦第一次把韩信的兵权夺过来,是在韩信领兵打下了代国和赵国之后。
那时候,刘邦跟项羽在彭城干了一仗,结果刘邦的几十万人马被项羽的三万精兵给打得落花流水,项羽追着刘邦满地跑。刘邦跑到荥阳和成皋那边,被打得那叫一个惨,连盔甲都丢了。逃跑时,他还嫌自己的一对儿女碍事,好几次想把他俩踹下车,还好有“车夫”夏侯婴死命抱住孩子。就在刘邦这边挺惨的时候,韩信那边可就不一样了。他这军事天才,带着刘邦给的几万人马,那是打一场胜一场,占领了好几个地方,最后在修武,就是现在的河南省西北部那边驻扎下来,打算继续攻打齐国。
刘邦在战场上打了败仗,跑得那叫一个狼狈。他心情糟糕透了,连喘口气重整队伍的时间都没有,就拉上老司机夏侯婴,俩人翻山越岭,一路偷偷摸摸地直奔修武,打算把韩信的兵权给抢过来。到了韩信带兵驻扎的地方,刘邦使了个诈,装成汉王的使者,趁着黑夜溜进了韩信的大营。他动作麻利,悄悄地把兵符、令箭、将印这些东西都给顺走了,这样一来,韩信手下的大军就归了他。刘邦得了兵权,立马带着这支队伍去跟项羽正面硬刚。韩信第二天一觉醒来,才发现刘邦这家伙不声不响地把他的大军给“借”走了。
后来,刘邦为了稳住韩信,就让他当上了相国,放手让他去赵地招募新兵,去打齐国,这才有了韩信攻打齐国的事情。刘邦也用了这招,把另一个将军张耳的兵权也给收回来了。
这段史书里的记载,说起来挺离奇,其实就是讲刘邦一直都对韩信心存疑虑,处处防着他。
打败项羽后,刘邦在众诸侯的支持下坐上了皇位,他首先就表扬了齐王韩信的赫赫战功。在一次欢乐的庆功大会上,大家喝得都挺高兴,刘邦瞅准时机问手下的大臣们:“你们谁能说说,我到底是怎么得到这天下的呢?”
有些大臣提议道:“皇上您派将领去打仗,攻下城池后就分给立功的人,大家都有好处。可项羽呢,他杀了那些有功的人,还不信任有才能的,最后不就丢了天下嘛。”
刘邦咧嘴一笑,说道:“你们只看到表面,没看到深层。说到在帐篷里出谋划策,千里之外就能定胜负,我比不上张良。管理国家、安抚民心、保障后勤、让粮草不断,这些我都不如萧何。要是领兵百万,打仗必胜,攻城必拿,我更是不如韩信。但关键是,我能把这三个牛人用起来,这才打下了天下。项羽那边呢,有个挺厉害的谋士范增,他愣是没用好,这就是为啥他被我给灭了。”
韩信在军事上的大胜,可以说是大汉王朝得以统一的关键。说实话,刘邦之前已经亲身试过,他在战场上真不是项羽的对手,跟项羽干仗,命再多也不够赔的。
事情刚搞定没多久,刘邦对韩信的态度就来了个急转弯,不光又一次把韩信的兵权给收了,把他手下的几十万大军也都归到自己名下,而且还把他的齐王封号给撤了,改成楚王。
刘邦的说法挺有道理:“楚国那边已经安稳了,义帝没了之后,咱们得安抚楚地的老百姓,给他们找个新主子。韩信兄弟,你对楚地的风俗习惯挺了解,不如你去当楚王吧。”韩信啊,你从齐王变成楚王,这样一来,你就得离开你原来那根基稳固、靠山靠海、啥都有的三齐地界,还得跟以前的部下断了联系。
刘邦觉得,这样还差得远呢,是时候该卸磨杀驴了。
韩信刚当上楚王没多久,也就大半年光景吧,刘邦就找了个茬儿,说有人告他谋反,然后就开始整事儿了。这就是韩信头一回摊上的“造反风波”。
那时候,刘邦找上了聪明绝顶的陈平,想问问他有啥法子能对付韩信。陈平心里明镜似的,清楚得很,哪有什么韩信造反的铁证啊,那时候也没有像朝阳区群众那样神通广大的眼线。他脑子一转,给刘邦琢磨了个狠招,先卖了个关子:“听说有人举报韩信想造反,这事儿外传了没?”
刘邦毫不犹豫地回答,没那回事。
陈平继续追问,韩信他自己对这事情有没有数呢?
刘邦直截了当地说,他对此一无所知。
陈平琢磨来琢磨去,最后说了,刘邦他们那帮人,跟韩信硬碰硬,准没好果子吃。要是真动起手来,那不是明摆着把韩信往反路上逼嘛,这对刘邦来说,简直就是往火坑里跳。刘邦一听,还是老样子,问了句:“那咱咋整啊?”
陈平给刘邦出了个主意:“古时皇上出巡,诸侯都得来拜见。陛下不如说要去云梦泽打猎,让诸侯在陈县集合。陈县挨着楚国,韩信肯定会来见您,到时候派个武士就能轻松抓他。”很多研究历史的人觉得,陈平这招太不地道了,简直是趁火打劫。清朝的王鸣盛就说:“陈平这时候不想办法修补关系,反而弄出个假打猎的馊主意,害得韩信无缘无故被贬。韩信后来被吕后杀掉,说到底就是陈平害的。”
没过多久,刘邦听了陈平的点子,假装说要出去逛逛云梦,顺便在陈地跟各路诸侯碰个头。韩信一听,老远就兴冲冲地跑来迎接,结果刘邦一到,立马就下令把他给绑了,塞到后面的车里。韩信都还没弄清楚咋回事,就已经被逮了个正着。他心里头那个憋屈啊,大声喊道:“看来别人说的没错,‘兔子一死,猎狗就得下锅;鸟儿打光了,弓箭就得收起来;敌国一灭,谋士就得倒霉。’现在天下太平了,我当然也得被煮了!”
韩信被抓前还有个小故事。在去找刘邦的陈县路上,有人给韩信出主意,说带上楚将钟离眛的脑袋去见刘邦,这样刘邦可能就会相信他了。
钟离眛原本是项羽手下的大将,跟韩信是老朋友。项羽没了之后,他没办法,只能去找韩信躲灾。韩信呢,就跟钟离眛说了别人的建议,没想到钟离眛一听就火了,骂韩信不地道:“韩信啊韩信,你这人真不厚道!我今天一死,你也活不了多久!”说完,钟离眛就自己抹了脖子。韩信没办法,只能带着钟离眛的头去见刘邦。结果韩信还是被刘邦给治了罪,他心里的火一下子就窜上来了,也不管什么君臣规矩了,直接在刘邦面前喊冤。
刘邦的画像来啦。这图是从网上找的。
刘邦坐在那儿,听着韩信在囚车里头喊冤,心里头也觉得有点理亏。他憋了半天,就挤出一句话:“你小声点,就你这不满的样子,不就正好成了谋反的铁证嘛。”平时刘邦挺能说的,这回却卡了壳,找不着啥漂亮话来打发,也揪不出啥硬实的理由来反驳。说到底,就是想给人定罪,哪儿愁找不到借口呢。
刘邦把韩信抓起来,塞进了囚车,一路拉回了京城。到了京城,他假装大发慈悲,没杀韩信,只是把他贬成了淮阴侯,把兵权给夺了,然后把他软禁在京城里,看得死死的,生怕这家伙哪天跑了,再闹出大乱子。
韩信的日子,又一次走到了艰难的地步。
如果韩信当时选择离开政治舞台,说不定还能保住一条命。可他这人太直,一回又一回地往火坑里跳。
袁宏道这个明朝人,他曾说过一句话来描述当官的窍门:“对上头得装孙子,对过客得赔笑脸,办公文得拼老命,管钱财得心够狠。”在这社会上混,总得学会跟人打交道,说些好听的话。但韩信这家伙,他就是个例外。被贬成列侯后,他还是跟以前一样,心高气傲,拿着剑到处晃悠。在大汉王朝的中心地带,他那套在政治上显得特别幼稚,刘邦看他这样,就觉得他是在跟自己对着干。
有一天,刘邦把韩信叫来,两人聊起了以前南征北战的日子,还谈起了各位将领带兵打仗的本事。刘邦就问韩信:“你说说,我能带多少兵马呢?”
韩信直接回应说,皇上也就只能管管十万人的队伍。
刘邦接着问韩信:“那你自己打算怎么办呢?”
韩信直接说道:“对我来说,当然是越多越好啦。”
刘邦咧嘴笑起来,说:“你领兵越多越好,咋最后还是让我给抓住了呢?”
韩信反应过来,自己又说了不该说的话,赶紧跟刘邦道歉:“皇上您虽然不亲自领兵,但指挥将领那是一绝,所以我才被您给抓住了。再说,皇上您的天赋那是天生的,一般人哪儿比得上啊。”
韩信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不太灵活,这在他跟同事们的相处中也看得出来。他被贬为淮阴侯后,跟周勃、樊哙这些老战友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都成了列侯。想当年,韩信可是为大汉打下江山立下头功的大将,樊哙他们几个,无论是本事还是战功,都跟他没法比。这样一来,韩信心里自然有点飘飘然,觉得自己被委屈了,很不甘心。
韩信有次路过长安时,顺道去了樊哙家。樊哙这人,跟刘邦是亲戚,娶了吕后家的姑娘,但他对韩信特别恭敬。韩信一到,樊哙直接跪地上迎接,招待得特别周到,还管韩信叫大王,自己称臣,客气地说:“您大驾光临,真是我的荣幸啊!”
韩信却不领情,一出门就撇嘴笑话起来:“我这辈子居然要跟樊哙这些人混在一块儿。”他这么骄傲,刘邦心里头自然是不踏实。
可能,当韩信被贬为淮阴侯,被困在长安城那会儿,他的不幸下场就已经写好了。他要么就得忍气吞声地活下去,要么就可能因为啥罪名遭遇不测。
韩信的经历,在那些帮刘邦打天下的功臣里头,可不是啥新鲜事儿。刘邦对付那些异姓王,招数都差不多,一旦他们被扣上谋反的帽子,就等着被收拾吧。韩信被举报说要造反,全家老小都被杀了的那阵子,前后没几年,汉初时候封的那些异姓王,几乎全都遭了殃,一个个不是被贬就是被杀。
赵王张敖,他是张耳的儿子,娶了吕后的独生女儿鲁元公主。当刘邦经过赵国时,张敖尽心尽力地以女婿的身份招待他,但即便如此,还是无缘无故地被刘邦骂了一顿。赵国的丞相贯高和其他人看不下去了,他们想帮主子出口恶气,找个机会收拾刘邦。但不幸的是,他们的计划被人给告发了,张敖也因此被牵连进了一桩谋反的大案子里。好在,因为张敖是鲁元公主的老公,他靠着这层关系侥幸被放过了,只是从赵王降为了列侯,总算是保住了一条命。
梁王彭越的命运真是惨到家了。他被人告发想造反,本来只是被贬到蜀地去当个平民。可半道上碰见了吕后,吕后直接把他截了回来,跟刘邦讲:“彭越这家伙身强力壮,现在贬到蜀地,以后说不定是个麻烦,不如干脆把他给杀了。”刘邦一听,觉得有理,就点头同意了。结果,彭越全家都遭了殃,他自己更是被处以醢刑,就是剁成了肉酱。这肉酱还被分装好,送到了各地的诸侯那儿,算是给他们提个醒。
淮南王英布,在韩信和彭越相继被除掉后,心里头七上八下的,特别不踏实。地方上的小官发现他不对劲,说他有想造反的意思。结果吧,英布被逼急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真的起兵造反了。刘邦一听这事儿,立马亲自带着大军去平叛。英布打了败仗,只好往老家跑。想当年,他是多威风的大将啊,可最后呢,竟然在个老百姓家里头,被人给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