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武将,这些武将戎马一生,浴血疆场,为我们书写了一个又一个震撼人心的传奇故事,为了描写这些武将的勇猛,历史文献经常说这些武将能以一敌百,甚至是“万人敌”,如《晋书》里面曾这样记载:攻必取,战必胜,关、张之流,万人之敌者。这里面所提到的关和张,就是三国里面大家说熟知的关羽,张飞。还有大家耳能熟详的项羽,吕布等古代武将,也都用“万人敌”来描述他们勇猛过人。
那么这些武将真的有“万人敌”的本领吗?其实这样理解是错误的,“万人敌”只是用来比喻这些武将在战场上厮杀很勇猛,具有很强的杀伤力,军事素养高,而且单兵作战能力强。那么这些武将真的可以以一敌百吗?可能大家和编者都有这样的疑问?
我们在影视剧里面,经常看到两军排兵布阵后,战鼓震天,然后两军的猛将单挑,实力弱的那方被斩于马下,就宣告此战结束。其实这都是小说杜撰的,目的就是为了凸显主角的光环。其实在古代真正的战场上,两军对垒,作为一军之将,其作用还是坐镇指挥,排兵布阵,不到万不得已,是断然不会亲临战场杀敌的。倘若战争中一方真的陷入困境,无奈之下主将要上阵杀敌,提升士气,也有亲兵誓死保护,因为主将一旦阵亡,全军没有了主心骨,势必军心涣散,战斗力大大减弱,即便再强大的军队也会溃败。
能成为一军之将,军事素养,单兵作战能力这些都是必备的,而且随着职位越高,其铠甲,坐骑也是最好的,这些都是普通士兵不能比拟的,纵然有这些优势,古代的武将能以一敌百在历史上记载也是少之又少。下面我们来看看几个历史上真实的能以一敌百的案例。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面有过一段记载:刘牢之击孙恩,引裕参军事,使将数十人觇贼。遇贼数千人,即迎击之,从者皆死,裕坠岸下。贼临岸欲下,裕奋长刀仰斫杀数人,乃得登岸,仍大呼逐之,贼皆走,裕所杀伤甚众。这里面的刘是指南北朝时期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遭到几千农民起义军的包围,部下全部战死,刘裕仅凭一人之力杀得敌军落荒而逃。
司马光敢将此事写进书里面,可信度自然不低,那刘裕真的可以一人抵抗数千的敌军吗?其实也是侥幸,因为这些“贼”与那些正规军队根本不在一个档次,战斗力自然很弱,刘裕凭着破斧成舟的勇气,激发出平常好几倍的战斗力,斩杀几人之后,这些贼吓得只顾逃命去了,要是遇上受过训练的军队,刘裕机会渺茫。
在《宋史·杨再兴传》里面也曾记载:再兴以单骑入其军,擒兀术不获,手杀数百人而还。在1140年,岳飞账下猛将杨再兴,单枪匹马闯入金军之中,准备活捉金兀术但无果,最后斩杀数百名金军返回。
以上案例是历史文献的真实记载,但是以现代人的眼光看来,这似乎有违常理,这些士兵虽然战斗力很弱,但也不会等着这些武将冲上来砍头,之间也是有搏斗,假如杀死一个士兵需要20秒的时间,那么100名也差不多一个小时了,而且中间没有停顿,这样的高强度和耐力,超出了人类生理极限,几乎是不可能的。
面对这样的疑问,曾经有人做过验证,由50名击剑爱好者对战3名击剑高手,每人胸前挂上一个气球,气球被击破代表死亡,结果半个多小时,击杀了25名,此时3名击剑高手体力严重下降,此后的战斗中,2名高手和19名击剑爱好者同时阵亡,剩下的一位击剑高手在成功击杀4人后,体力透支,卧倒在地,被仅剩的2名击剑爱好者成功击杀。
由此可见,以一敌百在古代或者是现代几乎是可能完成的任务,除非在陷入敌军重重包围之中,有那种视死如归,破斧成舟的勇气,激发出身体中超出常规的潜能,除此之外,还要考虑自身的体能和装备。不知大家对此有何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