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陈胜吴广起义至秦朝覆灭,仅历两年,此速度在历代大一统王朝中堪称崩溃之最。
即便隋末局势动荡,又有杨广这位决断力不足的君主,隋朝依然顽强支撑了长达六年的时间。
后世观之,刘邦凭借关中与巴蜀两地,秦之根基,仅用不足五年便重定关东六国,彰显此时秦朝国力仍远超关东诸国。
故而,秦朝骤然崩溃,根源在于其中央政府自身突发重大变故,致使关东起义军迅速获得成功的机会。
无疑,关东起义军所采用的卓越战略与战术,是其能够迅速取得反秦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
陈胜、吴广与刘邦、项羽皆以速夺咸阳、直击秦朝中枢为首要战略,接连发起攻势,致使秦朝中央政府无暇充分动员应对。
简而言之,秦朝因中央政府频现重大问题,而在老秦人尚未全力支持前便已覆灭,这是导致秦朝快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秦始皇意外猝死。
此事成为了后续所有事件的起因,点燃了后续发展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的火花。
秦朝宫室内部发生纷争,起因是接班人问题出现了争议,各方势力角逐激烈,局势动荡不安。
无论扶苏是否为秦始皇法定继承人,胡亥登基后对秦朝宫廷大开杀戒,此举引发了广泛的人心动荡。
从陈胜吴广起义初时借用“公子扶苏”之名,即可明显看出,他们此举意在依托其声望来凝聚起义力量。
当时,人们对于秦王朝最高权力更迭的过程,普遍表达了疑虑与质疑。
赵高独揽大权后,采取了极端手段,对昔日的政治对手李斯进行了清除,亲自下令将其杀害,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势地位。
赵高因扶持胡亥登基而权势显赫,这本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他们二人竟合谋除掉了李斯,此举极为致命。
李斯在秦朝中央执政近三十年,是秦始皇增强国力、征伐并改造六国的核心执行者,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
赵高诛杀李斯,实则清除其整个朝堂阵营,此举致秦朝中央政府迅速陷入混乱,难以有效调动国力,此乃根本缘由。
若李斯未逝,秦朝或许不致速亡,至少其覆灭之期或可延缓。
赵高谋害了胡亥,随后拥立子婴为帝。然而,子婴并未坐视不理,他随后采取行动,诛杀了权臣赵高。
秦朝宫室内斗频仍且规模庞大,这对本就摇摇欲坠的秦朝中央政府造成了致命的冲击。
然而,秦朝中央政府此刻仍掌控关中、巴蜀之地,尚未陷入绝境,翻盘的机会犹存。
5,章邯军与王离军在前线接连遭受挫败,战事不利。
尽管连续大规模兵败在短期内重创秦朝,但只要中央集权机制运作顺畅,这些挫败并不足以致命。
秦始皇一统六国之际,前线也曾遭遇重挫,但凭借其强大的动员与恢复能力,每次都能迅速重整旗鼓,再次发起攻势。
真正导致秦王朝覆灭的,是一个常被忽视的历史节点:子婴的投降。这一事件,成为了秦朝终结的关键。
公元前207年,赵高在杀害秦二世后,扶持子婴登上了秦王的宝座。
子婴对赵高专权心怀不满,不愿再做傀儡,随即设计诛杀了赵高,并将其家族三族一并灭除。
子婴登基仅四十六日,刘邦便率部攻陷武关与峣关,继而逼近咸阳,最终在灞上驻扎大军,此灞上位于今陕西西安市东部。
武关,这一六国数百年未能攻克的险地,竟被刘邦以惊人之势轻松拿下。
子婴见败局已定,便用绳索系颈,驾乘白马素车,恭敬地呈上天子玉玺和符节,向刘邦投降。
一个多月后,项羽领大军入咸阳,随即诛杀子婴,秦宫室遭其纵火焚毁,且大肆屠戮无辜。
换言之,当刘邦部分兵力抵达咸阳,关中及汉中、巴蜀仍在其控制下时,秦王子婴竟未做任何抵抗便投降,更未考虑迁都继续抗争。
君王的抵抗决心直接体现国家意志,隋朝迅速覆灭,与隋炀帝抵抗意志不坚定有着紧密联系,彰显其重要性。
秦末乱世中,最令人费解的是子婴迅速投降之举。
在稳固的基础尚存之时,向反叛者屈服,这在中华一统王朝的历程中是绝无仅有的。即使是清末,满清政府也是与如袁世凯般的旧臣妥协,而非直接向造反者投降。
倘若秦始皇未逝,即便环境依旧,试想秦始皇岂会如子婴般轻易屈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