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的文宣帝高洋,被称为被称为“英雄天子”
,为北齐一代英主,他在位的时候,并省州郡县,减少冗官,严禁贪污,注意肃清吏治。北齐还屡次击败柔然、突厥、契丹,出击萧梁,拓地至淮南。
高洋
可是随着时间长久,他执政后期以功业自矜,纵欲酗酒,残暴滥杀,大兴土木,赏费无度,最终饮酒过度而暴毙,终年三十四岁。
高欢
他的父亲高欢,本来是东魏有权有势的大臣,因为高祖高谧犯了法,移居怀朔镇(今内蒙古怀朔镇),成为汉化的鲜卑人。高欢逼走孝武帝,立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而且高欢居住在晋阳(今太原西南),遥控朝政,专擅东魏朝政16年。
天龙山
就在这16年期间,高欢建造了自己的避暑行宫,就是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龙山,天龙山也可以称为方山。海拔1700米,风景非常秀美,气候凉爽,是一处避暑的好地方。
天龙山石窟远景
而高欢就是最早在他的避暑行宫天龙山开凿石窟的人,就是东峰的第2、3号窟;文宣帝高洋开凿的是3窟,即东峰的1号窟和西峰的第10、16号窟。高洋开凿的石窟,窟前增加了仿木结构的前廊,廊雕二柱,柱头承普柏枝,枋上有一斗三升斗拱,补间则施人字形叉手,是现存北齐的唯一建筑实例,有重大的科研价值。
石窟
从此之后,天龙山石窟就再也没有停止开凿过。一直到后来的隋朝的第8窟是一个中央有方形塔柱的制底窟,窟壁和塔柱四面各开龛设像,结构复杂却处理得十分贴切,双钩衣纹简洁平稳,有独到之处。
西峰的第9窟是晚唐罕见的精品。峰顶有高755厘米的弥勒坐像,姿态端庄的华丽形象中略具朴素、温暖的感觉,衣纹处理虚实结合、聚散合理,使在严的佛像增加了活泼的气氛。
崖壁间又附若干龛窟,宽猛相济,繁简结合,寓意十分深刻。为保护这组石窟,重建仿明楼阁三层,下承汉白玉台阶步步登高,间内置木梯直到弥勒佛顶部。沿用旧名,曰“漫山阁”。“高阁停云”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隋代杨广作为晋王的时候,也在这里继续开凿石窟,唐代李渊父子起家于晋阳,建造石窟达到高峰。
天龙山石窟位于东西两峰悬崖半腰,这些石窟中,有东魏、北齐、隋、唐各代开凿的石窑二十七窟。东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山北三窟,寺西南三窟,窟之间山径相通。现存石窟造像1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幅。绝大部分都是唐代开凿的。
在1949年的时候,天龙山的天龙寺失火,寺庙被焚毁。一九八一年,搬迁太原南郊南大寺于山上,现已修葺一新。为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天龙山文物保管所(天龙山石窟研究所)与云冈石窟文物研究院合作,开展为期一年的病害调查及对策研究工作。
如今的天龙山石窟同圣寿寺在同一景区。山腰是石窟,山脚是圣寿寺。在圣寿寺处有天龙山庄于1993年7月修建而成。
?
石窟艺术是佛教艺术,它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反应了佛教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发展形态和发展过程,和每一个开凿石窟的历史时期紧密联系。有助于我们研究佛教、佛教的艺术和中国佛教历史的演变。
天龙山石窟无疑是和大同云冈石窟媲美的一颗山西的明珠。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