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清虽然没有文化,出身贫苦,靠砍柴烧炭为生,但他无疑是个天才的战略家。太平军攻占南京后的战略安排,可谓是军事史上的经典之作。杨秀清将手下20万水陆大军分为三路,展开全面部署: 第一路,由林凤祥、李开芳等将领带领约2万大军北伐,这支队伍一路打到了天津府的静海县,距离进入北京城只差一步之遥。 第二路,由赖汉英、曾天养等将领带领约1万多人,进行西征,这支军队先后攻占了安庆、九江等军事重镇,有力地稳固了南京的统治地位。
第三路,则是由洪秀全和杨秀清亲自指挥,负责守卫南京及其周边地区。毕竟,当时南京周围清军的压力依然很大。 从现在看来,这三路的战略安排非常合理。因为只有活动,才能找到活路。如果一直死守原地,那只会是死路一条。 然而,北伐的战略安排却遭遇了不少批评,主要因为北伐最终未能成功。即使后来曾立昌、秦日纲等人陆续支援,也未能改变北伐失败的局面。因此,李秀成在总结杨秀清的战略思想时,将北伐列为“天朝十误”之首,这个评价可真是严厉。 那杨秀清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战略部署呢?我们为什么会认为这是天才般的安排呢? 首先,北伐有助于团结更多的反清力量。不要以为当时只有太平军在反对清朝的统治。在太平军崛起之前,天地会、白莲教等组织早已活跃在各地,而太平军的出现,更是激起了捻军等北方起义的浪潮。这些反清势力对清朝的威胁甚至超越了太平军,因为他们离京城更近,给清廷带来的压力更大。不过,从组织能力上来看,他们都不如太平军,毕竟太平军有自己的宗教教义和较为完善的组织结构。相比之下,天地会、白莲教和捻军等,组织较为松散,无法与太平军匹敌。 杨秀清让林凤祥带领2万大军北上,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在北方联络更多的反清力量和组织。这些反清义士一旦归附太平军,将极大地增强太平军的实力。 其次,北伐能够搅乱北方的局势,使清廷无暇顾及南方。当初太平军之所以能拿下南京,是因为他们从广西起义,一路北上,原本计划在桂林扎根,但却被清军赶走。然后,他们只好进军湖南,却在长沙遭遇左宗棠的阻击。如果继续围攻长沙,他们将陷入粮尽兵困的困境,最终只能败退。就在这个时候,杨秀清提出了新的战略部署——直接进攻南京。这个决定至关重要,它绕过了长沙的强敌,直接向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地南京进发。这样一来,一旦拿下南京,太平军的生存空间就大大增加了。 然而,南京周围依旧被清军重兵包围,太平军的控制并不稳固。为了减轻南京的压力,杨秀清决定让林凤祥北伐,制造混乱。一旦北方局势动荡,清廷必定会调动大量兵力应对北方,南方的太平军压力也会因此得到缓解。 第三,北伐若能成功攻下京城,则是最理想的结果。虽然这一目标非常艰难,甚至可以说是奢望,但杨秀清并没有放弃。对林凤祥和李开芳来说,北伐的最终目标就是攻占北京,哪怕这充满了不确定性,依然值得一试。如果清廷忽视了北方的防线,或是清军的战力不济,那么太平军就有可能以少胜多,取得意想不到的胜利。若能拿下京城,清朝的统治便会崩溃,太平军不仅能够解除南京的危机,还能一举成为天下的主宰。 第四,北伐也是一次战略试探。杨秀清虽然不是出身军事世家,但他凭借直觉和经验,寻求着太平军的出路。在历史未发生时,谁也不知道前方的道路该如何走。太平军初期并未明确战略目标,杨秀清的北伐其实是一种尝试,他希望通过北伐或西征,摸索出一条可行的生路。毕竟如果仅仅依靠死守南京,清军的围攻最终会使太平军陷入绝境。回顾杨秀清死后的情况,不难看出,洪秀全的战略部署明显不如杨秀清那般有远见。 通过积极行动,太平军可以发现新的机会,一旦掌握了某个有利的局面,太平军的战略形势便可翻盘。 第五,除了北伐,杨秀清还同时策划了西征。与北伐并行,杨秀清也组织了西征军,虽然只有约1万人的规模,但他们先后攻占了南昌、九江等地,长江沿线的胜利大大增强了太平军的实力。这些成功的探索为后来的战事打下了基础,也为石达开等将领提供了有力的作战经验。 只要北伐或西征中的某一方成功,太平军便能获得生存的资本。正如在湖口之战中,石达开率队击败了曾国藩的湘军,稳固了九江的控制,西征因此取得了胜利,也为太平军的延续提供了支持。 总结来说,北伐最终成为了战略牺牲品。无论如何,2万多北伐军几乎注定要成为牺牲者。由于孤军深入,缺乏足够的支援,这支队伍的命运注定是失败的。杨秀清的失误在于没有及时给北伐军提供足够的支持,或者没有让北伐军适时撤退休整,最终导致了北伐军的全军覆没。 不过,也可以理解,为了达成其他战略目的,牺牲一部分北伐军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毕竟,要面面俱到,恐怕没人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