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到底有没有被高估?没有。甚至跳出明朝这个限制,放在全历史的维度来说,像阳明先生这种毫无短板的人,也是极其罕见的。
读书,人家是学霸二甲第七名次进士出身,那可是全国考试第十名的身份。管理,人家也不赖,工部、兵部都察院待过,还做过几年两广总督兼巡抚。
打仗,不含糊,清剿南赣贼寇,平宁王之乱,平两广叛乱,他是能带兵的。爵位,人家是伯爵,死后还追了个侯爵。
作为一个非开国时期的勋贵,这个待遇基本已经算是封顶了,谥号文臣,那也是明朝文官排名第三的好谥号。对标的人物也是刘伯文、章良。
个人品德没得说,一生廉洁自守,白璧无瑕,关键还留下了心学这么个大名鼎鼎的学派,那就更加难能可贵。应该说王阳明的第一重身份,他是哲学家、思想家,然后才是其他领域的各种头衔。
虽然即使在同时代而言,考试他不是状元,当官他不是首辅,打仗他的对手也并不十分强悍,要么是土匪,要么就是宁王手下那帮乌合之众,最后的谥号也不是文正文贞这样的顶配。
但就像诸葛武侯一样,单拎出来一项的确不是最强的,但总体上而言,这几乎是一个没有短板的人。所以我更愿意将阳明先生称之为完人。
作为一个古今少见、没有短板的神仙人物,他并没有被高估。然而这几年的阳明心学,确实被大大的高估,甚至到了一种近乎被歪曲的夸大。
从《明朝那些事儿》将王阳明重新带回了大家视线中后,可能是基于某种利益,许多课程、书籍便纷纷以此为噱头,将心学包装成了一种学了就能够无往不利,就能让你走上人生巅峰的神奇学说。
这帮大忽悠的逻辑也非常清晰,你看王阳明很厉害,还有很多推崇心学的成功人士,他们也很厉害,所以只要你学了心学,你也会变得很厉害。
听上去很有道理,但是你要觉得有道理,那你就已经落入了成功学的圈套。其实心学它本身只是一门哲学,不会让你变强,也不会让你成功。这不是我说的,我们来看看都是谁说的。
民国时期国史大纲的作者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再版的序中就写到,圣化阳明以及阳明心学很容易让人误入歧途。
明末顾炎武、王夫之他们为什么认为心学是邪说呢?也是因为当时太多的读书人整日空谈心性,不重视实际应用的结果。
对于这一点我个人是非常赞同的。同样一番道理,在王阳明那边没问题,他是天纵之才,可以如此,而我们只是普通人,普通人是要走普通人的路。
如果觉得学了心学就能成功,那不妨看一下阳明先生的履历,对标一下自己,看看自己配不配。
王阳明10岁能作诗,11岁他爹中了状元,全家搬去了京城。12岁立志做圣贤,14岁开始学习骑马射箭,追求文武双全。15岁给皇帝上书痛陈时弊。
17岁开始遍访寺院道观,参禅悟道。18岁接触了理学,开始了没日没夜的格竹。之后人家中进士数级是观政、当官,得罪刘瑾被贬,到30多岁龙场悟道,那就更不是我们能够跟得上的节奏了。
所以,要想通过心学成功,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先看看自己有几斤几两。
先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到底读过多少书?我们真的懂理学、懂禅吗?我们真的知道心学那些后世批评者的观点和理由吗?甚至我们真的通读过四书五经吗?
我们仰慕的到底是王阳明本人,还是他无法让人企及的成就,还是他留下的学问?每次我看到有人把阳明心学捧上天,却把程朱理学贬那一文不值的时候,我就很想笑。
心学、理学本来就是同源的,里面的很多观点也基本一致,一边骂着朱熹,一边歌颂王阳明,这怎么看都是一件非常滑稽的事。
心学是什么?其实没人能说得清楚,很多人觉得自己悟了,其实你不是悟。心学,因为它的入门通俗易懂,并且感染力极强,所以很容易让人听着听着就嗨了。对,你是嗨了,而不是悟了。
甚至不仅仅是你,如果有任何一个人告诉你,我已经成功掌握了心学的真谛,我来告诉你该怎么做,请一定拉黑他。
因为别说距离明朝几百年后的我们,就是王阳明的徒弟、徒孙这两代都衍生出了七大学派,各自都还有自己的理解,互相之间会有争论。
你要说一个几百年后的人就敢说自己懂了、悟了,和阳明先生的想法高度重合一致了,那不是扯吗?人家亲传弟子王畿、王艮都不敢这么说。
心学不是玄学。
王阳明的成功,包括之后那些心学追随者的成功人士,他们的路是靠自己一步步通过努力走出来的,是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拼出来的。
不是靠研究心学,整日喊口号搞各种活动搞出来的。这样做又会落入了明末士大夫那种空谈误国的氛围之中了。
现代社会大家都很辛苦,生活中我们会浮躁,会迷茫。正是这个时代的需要,让心学重新繁盛了起来。致良知心即理,知行合一。
我们不用很玄乎地去解释这些概念,以彰显自己理解有多么的不凡。在我看来,“致良知”那就是凭良心做事,“知行合一”那就是别光说不练,要实践出真知。
可能某些心学大师会觉得我这样解释很肤浅,但真的能做到这两点的又能有多少人呢?传习录里面有一句话:“士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意思就是世人认为科举考不上是耻辱,但是我觉得科举不中不是耻辱。科举不中,你的内心感到羞耻,那才是真正的耻辱。
真心求学才是学习的本质,而不是为了科举、为了考试。而学习王阳明,心学也是洗涤自己的心灵,完善自己的人格是本质,而不是为了成功,为了发财。
如果仅仅是为了成功,那么这事就变成了:原本就非常浮躁的你,妄图通过心学进而达到你更为浮躁的目的,可笑吗?那非常可笑。这样只会越活越累,越活越焦虑,越活越不知道未来在何方。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我们需要寻找的是生活的幸福感,而这种幸福感不应该在钱上,而是在心里。那么有人说,你说的那么高尚,你自己做到了吗?不好意思,我做不到。
所以我坚持认为普通人不要刻意去神话心学,沉迷其中,其他啥事不干。阳明供在我们普通人这只能作为一个被崇拜的对象,而非一个可以仿效的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