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麻烦各位看官点击一下“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
信息源:《宋史》卷1《太祖本纪一》,北大宋史专题课(第一课·宋朝在中国的历史地位:“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文丨S1mple
编辑丨S1mple
提起宋代,人们总会觉得十分惋惜,如果从经济上来看,
宋朝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国家
。
可就是这样一个经济实力对周边游牧民族已经碾压的王朝,
却从来没有在对外作战中有什么像样的成绩,反而经常向那些游牧民族进行岁贡
。
这到底是为什么?宋朝为什么会如此积贫积弱?
以史为镜,给自己上绑
唐太宗李世民在魏征离世后曾这样评价:“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
而李世民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他以史为镜,
发现隋朝的灭亡跟隋朝的制度没什么关系,绝大多数都是因为杨广自己作的
。
于是贞观年间,李世民的执政方针基本没什么变化,
绝大多数都是继承隋朝的制度,并且进行完善
。
而历史也证明李世民的做法是正确的。
不过到了宋朝,宋朝的皇帝们也开始以史为镜,
不过他们的以史为镜更像是给自己缚上了手脚,任人宰割
。
宋朝无疑是我国历史上最有钱的一个王朝。
宋朝有钱到什么地步?国外学者安格斯.麦迪森在其著作《世界经济千年史》中推算,
1000年,中国的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
。
从经济上来看,
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王朝。
宋朝的经济发达体现在方方面面,农业上,
宋朝耕地面积大幅增加,出现过亩产4石的记录,手工业和制造业也相当发达,其中瓷器制造和纺织业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
宋朝的采矿和冶炼技术也非常发达,
铜和银的开采量远超唐朝
。
宋朝商业也是封建时期商业发展的巅峰,
在这一时期,铜钱、白银、纸币并行,都是为了满足频繁的商业交易出现的
。
宋朝的财政税收也非常高,北宋熙宁年间,
财政收入达到了七千万贯,商业税达到了五千万贯
。
对于一个封建王朝来说,在生产力没有达到巅峰的时候,
能有这样的发展已经算是不可思议了
。
正常来说,繁荣的经济需要强悍的军事实力来守护,而经济也是军事发展的重要支撑,
尤其是在古代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的情况下更明显。
有这样繁荣的经济,打造出一支铁军其实并不算太难。
但在宋朝却做不到这样的事情,宋朝没有名将吗?
当然不是,不管是北宋还是南宋,都不缺能征善战的名将
。
岳飞、韩世忠,这两位就不说了,打的金人那叫一个抱头鼠窜,
北宋也有名将,就比曹彬、狄青、李继隆等都是北宋名将
。
可以说宋朝时期的名将并不比其它时期少,
而这些将领的统兵能力也都是个顶个的拔尖
。
北宋时期的主要对手是辽国,前期小战役战绩还是不错的,
不过在经历高粱河之战和岐沟关之战后,北宋转攻为守
。
在澶渊之盟后北宋就开始给辽国送岁币,从此就没再跟辽国发生什么太大的冲突。
南宋就不说了,跟金人结盟攻辽不成,最后反而被金人灭了国,抓走了宋徽宗和宋钦宗,
靖康之耻成为了每一个汉人心中的痛
。
但南宋没有收复失地的机会吗?当然有,岳飞曾一度将金人赶出开封,
并且有机会彻底北上收复中原,但最后因为宋高宗的十二道金牌不得不班师回朝
。
十年苦功,最终功亏一篑。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宋朝采取的崇文抑武的方针
。
宋太祖赵匡胤充分吸收了唐朝灭亡的教训,
认为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带来的危害实在是太大,不得不防
。
而赵匡胤自己也是武将出身,最后在“陈桥兵变”中被手下推上皇位,
他太清楚这群武将有了兵权后能把事情做到什么地步
。
这两个原因一结合,赵匡胤在上位后,
不仅没有重视手下那群武将,反而开始重用文人
。
他先后两次,
罢去禁军将领以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还调整了文武关系
,原本文人和武人之间没那么说道。
但在赵匡胤的刻意打压下,武人的地位是一天不如一天,
这种情况从朝堂影响到人间,读书人成了香饽饽,武夫成了粗鄙的代言词
。
宋太祖赵匡胤作为始作俑者,可能一开始他只是想打压一下武人的地位,
但没想到为后来整个宋朝定下了基调
。
宋朝武者的悲哀
宋朝名将可不少,前面提到的那些不管放在什么年代,那都是能征善战的猛将,这要是放在别的朝代,皇帝们能为这些将领抢的打破头。
但在宋朝就不一样,
宋朝的武将们不仅需要担心来自战场上的危险,还需要被朝中文官实力以及皇帝牵制着
。
北宋相对来说还好一些,毕竟拿钱换和平的战略被北宋实行的很成功,
但南宋就不一样了,南宋碰到的金人和蒙古,人家是钱也要,土地我也要
。
但你要说南宋的将领不行那还真不是,
就比如韩世忠、岳飞、张浚、吴玠、宗泽等,这些都是抗金名将,而且战绩斐然
。
说得难听点,他们只需要宋高宗在态度上充分支持他们,
他们就能将金人赶出中原,但问题是宋高宗连精神上都不愿意支持这群名将
。
在过去皇权大过天的时代,
这群忠义双全的名将只能被小人攻讦,被高层猜疑,还得在前线拼命,但没办法,皇帝的态度就是最大的。
自从宋太祖赵匡胤定下这个基调后,
整个宋代皇帝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个步骤走的,好死不死的是,北宋确确实实是拿岁贡换来了和平
。
这一例子让宋朝后面的皇帝看到了拿钱换和平的希望,毕竟辽人可能拿钱说话,其它异族不也能这样做吗?
一法通,百法通,这就是宋朝后来皇帝心里的想法
。
于是辽人拿钱去买,西夏拿钱去买,可到了金人还要拿钱时,金人钱拿了,但人和地也都要了。
为什么宋朝皇帝一直热衷于拿钱去换和平?宋太祖还曾想要拿钱把燕云十六州从辽人手中赎回来
。
真宗时期的宰相王旦说的话就十分现实,那就是:“
国家纳契丹和好已来,河朔生灵,方获安堵,虽每岁赐遗(指岁币),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
虽然每次都会给辽国岁币,但跟用兵的费用相比较,这点岁币简直就是九牛一毛,以当时宋朝的经济实力,他也确实有底气说这样的话。
在宋朝的皇帝们眼中,给异族他们送钱,也就是打发叫花子,
但要是真动起兵马,那就不是打发叫花子了,那真是从身上褪下一层毛,心疼!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花钱买和平成了宋朝皇帝们的传统。
但武将们憋屈啊,这也不是说没得打,明明有机会,有实力去跟对面拼一拼的,
但奈何上头不给力,压根就不给机会,要不就是给机会了但快成功时再把人叫回来
。
不得不说宋朝皇帝真是一脉相承,不管是花钱买平安还是卖武将,这些事几乎都有做过,真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赵匡胤的本意可能是好的,
毕竟历史上登上皇位的皇帝杀手下功臣,尤其是将领的可以说不在少数
。
但赵匡胤只是罢了他们的兵权,打散了藩镇势力,可以说做的已经很到位了。
如果宋朝后期的皇帝可以在军制上再多完善一下,
以宋朝出现的那些名将来看,辽国和金国甚至蒙古还真不一定能打得过
。
毕竟游牧民族真是光脚的,但宋朝的可不单单是穿鞋,
人家那钱多的能打出来一双金靴子挂到脚上
。
只能说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