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松林
清末民初,思想激荡,大师辈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肇兴受到了地质学的影响,并逐渐分为几个流派,包括科学考古派、传统考古派、马克思主义考古学派。
广西师范大学教授陈洪波所著《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1949年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史(插图本)》,即是对以傅斯年、李济、梁思永等为代表的中国“科学考古派”,如何在百年前时局动荡的洪流中科学求知、坚守学人品性的记录。
1928年对中国考古学来讲是很重要的一年。田野调查可获得研究的新材料并能做出新学问,使王国维这样的学者对学术潮流做出了有关论断。以甲骨学出现为背景,以殷墟发掘为契机,部分具有科学思维并掌握一定方法的先进知识分子在1928年让中国考古发掘真正行动起来。在当时,作为中国第一位留美人类学博士,了解科学考古知识的李济归国后成为无可替代的领军人物。
1924年,李济曾在地质学家丁文江的鼓励之下,到河南新郑参加了人生第一次田野考古,虽然这一次的工作是失败的,但却从失败中获得了无数的宝贵经验。此后,他还曾与美国弗利尔艺术馆合作。也正是基于这些,他被历史语言研究所看中,担任考古组主任。他视野宽阔,能从世界的角度观察中国考古学;其考古解释能从地层学、类型学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当时也是许多人不具备的。
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父”的李济,与其同仁在考古学方面作出了具有开创性、划时代意义的贡献。
《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1949年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史》一书,史料丰富,涉及名家众多,呈现了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的人生经历和学术之路,不乏李济等人发起“一切出土文物全部属于国家,考古组同仁自己绝不收藏古物”这样的往事。
读者从书中不难发现,这些学人保持了较强的学术独立精神与高洁的职业操守,使之逐渐成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学术传统,为后辈学人所敬仰与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