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林市,坐落于祖国边陲的小县城,人口虽稀少,却有着丰富的历史,尤其在抗击日寇、支援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保卫边疆自卫作战等方面,虎林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英勇的英雄。而今天,我们要聚焦的是一支与枪林弹雨无缘,但英勇无畏的群体——虎林赴朝担架队。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帝国主义的战火烧到我国东北。党中央响应朝鲜人民的请求,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越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高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旗帜。在虎林,响应党中央号召的122名热血青年踊跃报名,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100名任务。不仅有那些挺身而出的英雄,还有一支特殊的队伍——300余人的虎林赴朝担架队。
这支不扛枪的“最可爱的人”,是由虎林县政府于1950年10月末组建的。他们的任务是在朝鲜前线执行战勤任务,为前线作战部队运送弹药、运送伤员。在这支队伍中,有着一位我亲爷爷,他是这个英勇队伍的一员,虽然因生病提前回国,但他的经历成为我家乡的傲骨。
虎林赴朝担架队的组建并非易事,但在当地政府的有力组织下,经过三天的宣传动员,全县范围内,包括有光荣传统的虎林各界广大群众纷纷报名,踊跃参战。经过审核,仅仅20天内,报名人数达354人,这个庞大的队伍迅速完成了上级下达的300人任务。
队伍组建完毕后,虎林赴朝担架队在1950年11月30日开始为期18天的集中学习及政治思想教育。这个队伍的政委高军同志和大队长陶党增同志的领导下,通过严格的培训,使这支队伍在短时间内变得有组织、纪律严明。
1950年12月18日,虎林赴朝担架队在欢送大会后,踏上了奔赴朝鲜前线的征程。这支队伍为了抢时间,一次次冲向战场,不惧敌机的轰炸,为了将弹药及时送到前线,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不扛枪的志愿军”同样可以是战场上的英雄。
在朝鲜战场,虎林担架队主要任务是运送弹药和伤员。他们的口号是:“上山扛弹药,下山背伤员”,这个队伍在前线的工作是危险而艰苦的,除了要应对敌人的炮火,更要面对敌机投掷的汽油弹,危险无处不在。队员们为了保证时间,甚至在装卸弹药时不顾危险,与时间赛跑。
这支队伍虽然未曾挥舞过利刃,但他们的勇气、毅力和牺牲精神成为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璀璨篇章。在朝鲜战场的艰苦岁月里,虎林担架队完成了大量艰巨任务,装卸各种车辆七千八百台,建仓库、打石洞子、修平台、修伙房、打井等各种工作,无一不体现了他们的拼搏和贡献。
这支队伍不仅仅是完成了任务,更是为朝鲜人民赢得了敬佩。在朝鲜期间,虎林担架队发扬了我党我军爱民、助民的光荣传统,成为与朝鲜人民和睦相处的队伍,被朝鲜人民亲切地称为“不扛枪的志愿军”。
1951年11月,虎林担架队任务期满,由甘肃省的队伍接替。虎林担架队回到家乡,受到全县各界的热烈欢迎。这个队伍在战场上团结战斗,减员最少,牺牲最少,完成任务最出色,为抗美援朝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支虽不扛枪的队伍,却以实际行动演绎了英勇的军人精神,为我们敬爱的祖国赢得了尊重和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