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之世,人少而禽兽多。
在大型或者凶狠的动物面前,人类就好似是砧板上的鱼肉,只能成为他们的口中的美食,有时候即便在那些不起眼的毒性蚊虫面前,人类依然显得很被动。
该如何改变人类的生存环境,又该如何抵抗来自外部的威胁,时时刻刻困扰着远古先民。
好在我们人类总能克服万难繁衍生息,面对困难和伤亡,有些人类开始迁徙寻找适合生存的地方,就这样一路向北,走到了山西、陕西一带,学着一些动物,也开始挖洞居住,开始了穴居的生活。可是这些地方在冬季到来的时候,实在是太冷,住在洞穴里也时常会出现冻死的人,有些先民便不肯北迁,继续在相对温暖的地方生存。
就在先民苦于对抗危险动物的时候,有人发现,陆地上的动物大多不会爬树,既然如此,为何不像鸟儿一样住在树上?
于是,他借鉴鸟儿筑巢的方式,开始指导先民们在树上建造房子,从此之后,先民便开始了“巢居”生活,而这个带领大家建房子的人,也被称为“有巢氏”。除了盖房子之外,有巢氏还教人们狩猎和采集,大大提高了远古先民的生存本领,而他也因此被尊称为中华第一人文始祖,地位还在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之上。
随着社会的慢慢发展,远古先民进化的速度越来越快,生存能力也越来越强,而生活环境也越来越文明。
文明意味着秩序,在秩序之下,国家和民族的概念也愈发清晰和被认可,那么“中华”这个霸气名字从何而来?根据史书记载,可以追溯至秦始皇,细细算来,已经历经了2000多年从未更改,已沿用至今。
秦始皇一统六国
从原始社会向文明迈进,这条路看似很短暂,但实际上远古先民走了数万年之久,到了夏商时期,社会秩序已经相当成熟,有了一套运行机制。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秩序再次走向混乱,原本的周礼已被强势崛起的诸侯所破坏,周天子的权威也仅仅成为了一种可有可无的“摆设”。
礼崩乐坏之下,必定会有新的社会秩序重新出现,毕竟分是短暂的,合才是大势所趋。在这种情况之下,频繁不断的战争便成为了大浪淘沙的工具,最终成就了七个强大的诸侯国,史称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中,自然要分出沙子和金子来,诸侯割据的状态,总得有诸侯来终结,而最终奋起的便是原本被山东诸侯瞧不起的秦国。
秦国崛起的因素有很多,但无论什么因素,都离不开人,确切地说是秦国的六七位国君,在这些人中,秦始皇无疑是最不可或缺的那个。在历史上,对于秦始皇的评价,呈现出了两极分化,有人认为他是千古一帝,有人却认为他是嗜血暴君。
其实,人是复杂的,对于秦始皇的评价,也不能做一锤子的买卖,他即位之后,对民力的最大限度压榨,确实是他暴虐的一个方面,但却不能否认他统一六国,建立大秦王朝的功业。
纵观之后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都没能跳出秦始皇挥笔所划的圈子,就拿他首创的“皇帝”称号,就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末年。除了皇帝的称号外,秦始皇还为中国取了“中华”这个名字,每每提到中华儿女,满满的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中华概念的变迁
在秦始皇取名之前,中华一直被称之为华夏,在非常遥远的三皇五帝时期,中原大地上分布着很多小而散的部落,活跃黄河中下游地区。
等到黄帝时期,便将这些部落进行了统一整合,便形成了华夏部落联盟,现在经常说的,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是华夏儿女,也都来自于这次部落大整合。
在《左传注疏》中曾对“华夏”二字这般解释: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既然这两个字已经对我们民族有了较为清晰的解释,为何秦始皇还要重新取个名字?
这是因为秦始皇觉得华夏这个词不够霸气,不能突出天地间唯他独尊的气势,就好比秦始皇在为自己起称号的时候,都敢自称“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延续许久的“华夏”二字,自然会让他心生不满。
中国的古人一直认为中原大地所处的位置是世界的中央,正如《礼仪》中这般记载:中离维刚。
所以秦始皇便取了“中央”的“中”字和“华夏”的“华”字,为中国取名为“中华”。还别说,这名字确实很霸气,也很好听,时至如今,彷佛成为了世间最悦耳的文字。
不过在社会的沿袭发展中,“中华”二字指代的含义,除了地理层面的意思,更具备了更深一层的文明沉淀的价值。
中华之下的文明
文明沉淀,是一个民族的底气所在,而我们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苦之后,依然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便得益于此。
而中华对于我们现在人来说,她所指代的已经不单单是国名,也不单单是地域,而是可以凝聚14亿人力量的“魂”。
美国政治学家和著名汉学家白鲁恂(LucianPye)在《中国政治的精髓》这本书中写过这么一句话:中国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
我认为句话恰恰诠释了“中华”二字的终极奥义,那么我们又该怎么理解中华之下的文明?
其实,中华之下的文明,可以从我们中华民族的特性中窥探出一二。
我们是个优雅而粗豪的民族,在这块庞大而复杂的土地上共同生存,各种思想激烈碰撞,却又能相互理解。我们只喜欢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喜欢过问别人家的闲事,更不喜欢打别人的主意,但当面对有困难的人时,又无法抑制泛滥的同情心,即便在自己困难的时候,亦能对他人毫不犹豫的慷慨解囊。
我们不爱扩张,也不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思想,只希望中原大地得以万世繁荣。
而这些只是中华文明的十之一二,我粗略的文字,也只能勾勒出这么多,遥看世界上其他自诩为文明的国家,他们又有什么文明可言。
对别人的领土垂涎三尺,对别人的财富霸道染指,对别人的国家武力侵犯,对别人的文明肆意践踏……他们终究是伪装成文明的国家。
参考文献:《史记》、《中国通史》、《左传注疏》、《礼仪》等。
(图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