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子夫与汉武帝邂逅于芳华绽放之时,两人相濡以沫四十九个春秋。为汉武帝生下三女一子,当了三十八年皇后,素有贤后之称,连史圣司马迁都给了她大大一个赞字:嘉夫德若斯。
两人旧情复燃,不久,卫子夫为汉武帝生下第一个女儿。汉武帝非常高兴,对卫子夫宠爱有加。卫子夫又接连生下两个女儿,后来又为汉武帝生下一个皇子。
汉武帝高兴呀,大汉帝国终于后继有人了。而皇后陈阿娇一直没有生下一儿半女,看到卫子夫这么高产,心中离奇愤怒,便请来巫蛊术士,要咒死卫子夫和她的儿子。
汉武帝大怒,废掉了陈阿娇皇后之位,让她幽居于金碧辉煌的长门宫。同时,把卫子夫立为皇后,把卫子夫生的儿子刘据立为太子。
卫子夫的弟弟卫青和外甥霍去病因抗击匈奴有功,皆封列侯,连卫青尚在襁褓中的三个儿子也被封侯。
卫青还将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娶为妻子。卫子夫一家显贵至极,成了让天下人人艳羡的第一家族。卫子夫无尽的风光,让史学家感叹: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
然而《易经》有云: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美好,也没有永恒的富贵。
汉武帝作为一个帝王,有条件拥有天下美女,是不可能有真正的爱情的,也不可能把感情拴在一个女人身上。
他之所以如此宠爱卫子夫,一是因为卫子夫年轻美貌,善歌舞。二是因为卫子夫对他有用,有价值。他可以通过宠爱卫子夫,将卫青和霍去病这些极具才能的英雄拢络在自己身边,为大汉开疆拓土,建功立业。
随着卫子夫年老色衰,色衰而爱驰。汉武帝作为一个男人,很快就移情别恋,走上了猎艳的旑旎之旅。
宫中乐师李延年演奏了一首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见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汉武帝听后,问道:世上真有这样的美女?
平阳公主在恰好时机又出场了。她对汉武帝说,当然有啦,她就是乐师李延年的妹妹。
平阳公主将李延年的妹妹引到汉武帝面前,汉武帝惊为天人,对她宠爱有加,封为夫人,是为李夫人。李夫为汉武帝生下一子叫刘髆,封为昌邑王。
汉武帝猎艳的脚步没有停止,王夫人,赵婕妤,钩弋夫人,一个一个接踵而至,一个赛一个年轻美貌。而且都还生下儿子。
特别是这倾城倾国的李夫人,冰雪聪明,是一个死了都能拴在男人心的女人。
汉武帝给了江充大大一个赞字,愈加重用江充。这件小事,太子刘据并没有放在心里。而江充却有一颗阴暗的心。他见汉武帝年纪老了,疾病缠身,时日无多。他担心一旦刘据登上皇位,自己得罪了太子爷,刘据还不把自己往死里整。
而汉武帝特别宠爱的钩弋夫人,生下了刘弗陵,还是和尧帝一样怀了14个月,汉武帝把生刘弗陵的地方称作“尧母门”,特别喜爱刘弗陵。
而江充与钩弋夫人是同乡,一个是汉武帝的宠臣,一个是汉武帝的宠妾,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他们走到一起来了。
扳倒太子刘据,让刘弗陵做太子,钩弋夫人就可以登顶皇后宝座。
而江充则可以避免刘据报复,又有拥立新一代天子的大功,富贵权势就会更上一层楼。
一场针对太子刘据的阴谋悄然展开。长安城突然来了很多道士,帮人下蛊整人,长安权贵互相诅咒,弄得乌烟瘴气。汉武帝恰逢得了重病,夜里梦见一千多个木偶人击打自己。
汉武帝问江充这是怎么回事?江充说陛下一定是被人下蛊诅咒了,近来长安城来了很多妖道,帮权贵们下蛊咒人。于是,汉武帝成立了整治巫蛊专案调查组,由江充担任组长,全权负责。
江充很快在长安抓捕了几百巫蛊嫌疑犯,将他们杀了。但是奇怪的是,巫蛊阴风不断没有得到遏止,反而愈演愈烈。江充带领他的专案组,竟然在太子刘据居住的宫殿中控出大量诅咒汉武帝快点死的木偶人。
如果江充把这些罪证呈给汉武帝,以汉武帝晚年多疑的性格,刘据太子位置肯定是保不住的,但不至于会死。
汉武帝醒悟,知道太子刘据是被人陷害了,他原谅了自己的儿子,建了一个思子台。但他始终无法原谅自己的皇后卫子夫。
汉武帝知道太子刘据懦弱,如果没有卫子夫为他撑腰壮胆,把皇后玺绶交给太子调兵,太子是绝对没有胆量起兵的。那么巫蛊之祸就不会发生,太子刘据就不会死,很多皇孙大臣也不会死。
孩子不懂事,你当妈的也不懂事吗?汉武帝对卫子夫把皇后玺绶给太子调兵一事耿耿于怀,心中是非常憎恨恼怒的。
即使知道太子是被冤枉的,他对卫子夫的行为,始终无法释怀。加之卫青霍去病已不在了,卫子夫的价值已荡然无存。
汉武帝才会让人将卫子夫草草下葬在桐拍亭,远离自己的陵寝。汉武帝在地下也再不愿与卫子夫相见了,而是让倾国倾城的李夫人陪伴自己。
也许是卫子夫的贤明感动了上苍,十八年后,大汉皇位兜兜转转,又回到卫子夫曾孙刘病已身上。
刘病已就是汉宣帝,也是一代明君。他继位后,把自己的曾祖母卫子夫追谥为思后,以皇后之礼在桐柏亭重新下葬。建了陵园,派三百户人守护。
他担心自己的曾祖母一个人在地下寂寞,又知道自己的曾祖母出身歌女,喜欢音律。就迁来了一千名倡优杂伎到思后园居住,每日吹拉弹唱,让自己曾祖母的在天之灵能尽情享受。
悠悠桐柏,千人之乡,成为一代贤后最后的归宿。
尽管卫子夫最终还是没有迁入茂陵安葬,陪伴汉武帝,但她贤后的美德却流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