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是我国元末明初创作的一部经典之作,属于四大名著之一。小说以北宋末年梁山好汉的故事为主线,描绘了宋江等108位好汉在梁山山寨的聚义、接受招安以及四处征战的传奇历程。经过百余年的传扬,《水浒传》已经深入人心,不少情节也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为人们所熟知。在当今社会,无论是七旬老者还是小学生,都对《水浒传》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随着小说的广泛传播,也引发了一系列续集和改编。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清朝时期俞万春所著的《荡寇志》。这部续集可谓令人瞠目结舌,其对梁山好汉的改写令人大跌眼镜。在这个版本中,梁山好汉被描绘成占据一方的盗贼,陷入悲惨的结局。这种戏剧性的变化让人们不禁产生对这位清朝作家的质疑和批判。
俞万春生于1794年,生活在清朝乾隆、嘉庆、道光年间。他在早年曾参与平定民变,对大清朝怀有忠心。由于对民间起义的深恶痛绝,他在生命的后半段写下了《荡寇志》。这部小说创作历时22年,对《水浒传》前七十回的情节表达并无太大差异,但从七十一回开始,俞万春开始杜撰梁山好汉的结局,贬低和污蔑他们的形象。这引发了对于他个人立场和文学品位的质疑。
在《荡寇志》中,梁山好汉的结局变得极为惨烈,与《水浒传》形成鲜明对比。例如,梁山头领宋江、卢俊义、吴用等被擒拿,而箭术高强的小李广却被陈丽卿射死。其他如豹子头林冲、花和尚鲁智深等也相继遭受不幸。这些情节的变化让人们感叹,《荡寇志》中的结局异常残酷,完全不符合《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英勇形象。
更令人无法接受的是,梁山好汉在《荡寇志》中被描绘为与清朝奸臣勾结,协助攻打梁山泊的官军。这种情节逻辑上难以理解,完全违背了梁山好汉原有的侠肝义胆形象。这样的改编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丧失了特色,与《水浒传》中各具鲜明特点的好汉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人物的刻画上,《荡寇志》显得毫无特点,将清一色的武林高手作为主要人物,缺乏个性和深度。与《水浒传》中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相比,《荡寇志》显得相形见绌。
俞万春在书中明显倾向于清朝,对梁山好汉进行贬低和歪曲。他在小说中宣扬“既是忠义,必不做强盗;既是强盗,必不算忠义”的理念,却将梁山好汉描绘成既是强盗又算不上忠义的反面形象。这种明显的矛盾让读者对于作者的立场产生怀疑,认为他可能是受到朝廷思想的影响,刻意为清朝涂脂抹粉。
值得庆幸的是,《荡寇志》的影响力并不大,广大读者对其并不买账。张恨水直言“不但文章毫无可取,且令人读之,每增不快”。即便在太平天国时期,《荡寇志》也曾被当作反革命的宣传品予以毁版,进一步凸显其不得人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