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了始皇帝巡游途中病故的情景。面临生命终结之际,他拟定了遗诏,意欲将皇位传给长子扶苏。然而,宦官赵高却以巧言诱导公子胡亥,密谋篡位称帝。这一阴谋的成功不仅需要胡亥的参与,更需要丞相李斯的支持。赵高巧舌如簧,向李斯进行了煽动。起初,李斯坚决拒绝了赵高的阴谋,但当赵高以相位和权力相威胁时,李斯陷入了犹豫之中。最终,他屈从于赵高的诱导,参与了篡改遗诏的阴谋,使得胡亥成为了二世皇帝,而扶苏和将军蒙恬则被赐死。
为何李斯,这位官场经验丰富、精明睿智的人物,竟然如此轻易地被赵高说服,一心扶植胡亥上位?难道仅仅因为李斯的名利之心太过沉重?当然,李斯的私欲的确是他倒戈赵高阵营的一个关键原因。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李斯的人生经历和对政治制度的理解。
李斯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励志成才的典型。起初,他身份卑微,做一个楚郡小吏。但他看到“厕鼠”和“仓鼠”所处的环境差异,深感“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的不平之情。于是,他辞职,踏上了求学逐梦之路。李斯一心渴望成为人上人,创造一番事业,过上富贵的生活,成为那只养尊处优的“仓鼠”。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李斯拜荀卿为师,深入研究“帝王术”,即如何治理国家。学成之后,他通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最终选择了有一统天下野心的秦国。李斯广博的学识、深谋远虑、对王霸之术的精通,使他成为秦国的得力谋士,权势日益攀升,最终成为了秦国权倾朝野的丞相。
然而,秦始皇推动的改革在当时遭到了一些官员的反对。有人主张将功臣封到偏远的地方,以维持国家的稳定。对此,秦始皇坚定地支持法家制度,拒绝分封。李斯对这一立场深表赞同,因为他认为只有通过统一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稳定。秦始皇对新制度的执着,是为了建立一个与众不同的新帝国,消除潜在的分封制度带来的隐患。
然而,这种变革遭到了不少反对声音。一些守旧的人认为旧时代的制度有必要保留,而这种思想观念与秦始皇的法家思想相悖。秦始皇实施的“焚书坑儒”政策也引起了争议,实质上是为了在文化领域实现大一统。然而,这一激进的行为遭到了质疑,因为人们对于新制度的接受需要时间,秦始皇或许在过于急功近利。
对于秦始皇而言,扶苏并没有成为他理想中的接班人。扶苏对法家制度持异议,更倾向于儒家思想。秦始皇对扶苏的失望,导致他将扶苏发配到边疆,不再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相对而言,胡亥的法学专业背景让他成为秦始皇理想中的继承者。胡亥的陪同出巡,也许是秦始皇在刻意培养他,以确保法家思想的传承。
然而,胡亥上位后却表现得十分不成熟。他放纵享乐,排除异己,完全信任赵高,最终导致秦国灭亡。李斯原本梦寐以求的功成名就和富贵生活,在胡亥的混乱统治下化为乌有。赵高想要的权势也最终成为泡影。子婴的希望重振河山也在刘邦和项羽的夹击下破灭。大秦帝国的辉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一个无法弥补的悲剧。
总的来说,李斯之所以参与篡位阴谋,除了个人私欲的驱使外,还受到了法家思想的影响。对于秦始皇而言,他所推崇的法家制度是他一生奋斗的目标,而胡亥似乎是唯一一个可以继承这一理念的人选。然而,历史的发展却让这一理想在胡亥手中破灭,最终导致了大秦的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