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秦国与赵国决战于长平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上党郡之争。
上党郡本属韩国,由于公元前262年秦将白起攻占了韩国野王城,而野王城处在上党郡与韩国本部之间,野王的陷落,使上党郡成为失去本部依托的孤城。在守无可守的情况下,韩国不想要上党郡了,索性将其送给了秦国,以求得暂时的和平。可是,上党郡的百姓却不愿归秦,他们在郡守冯亭的带领下投了赵国。赵国也接受了。于是秦赵爆发了长平之战。
今天我们不说长平之战,只说这上党郡民,按照一般的“历史常识”,战国后期秦国的制度是“最先进”的,为什么上党郡的老百姓不愿入秦,却愿入赵呢?
一、传统的解释站不住脚传统的观点认为,韩国上党郡的百姓之所以不愿入秦,而愿入赵,是因为韩国、魏国、赵国都出自晋国,乃“三家分晋”而来。也就是说,在战国之前,此三国实为一国,既然曾经是一国,那么政治制度、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就很相似,自然很有感情,上党郡百姓宁可入赵而不愿入秦就好理解了。
可是,这种说法理由并不充足。
首先,战国时期的人们并没有国家概念,七个主要的国家在百姓眼里,就像是现在的七个省,到哪个国家发展都是一样的。比如商鞅,本是卫国人,但他并没有打算在卫国发展,却跑到比卫国强大得多的魏国发展,在魏国不受重用后,立即到秦国发展,结果成就了秦国。人们大都赞扬商鞅及其变法,并没有因为他不在卫国贡献力量而批判他。洛阳人苏秦周游列国,在六个国家为相,六国都没有视他为外国人。纵观整个战国,六国之人才纷纷离开故国,前往秦国,以至秦国朝堂之上,站满了东方六国之人,如魏国之张仪、范雎,卫国之吕不韦,楚国之李斯……
(商鞅)其次,比起情怀,一般百姓最关心的还是自身利益,最关心的,是换个主人后,他们的日子过得是不是更好一些。这是最真实、也最朴素的情感,也是普通人一辈子的追求。上党郡的老百姓肯定会在心里作比较,如果他们觉得到了秦国,他们的日子会过得更好些,他们就会选择秦国;如果他们觉得到了赵国,他们的日子会过得更好些,他们就会选择赵国。既然他们最终选择了赵国,那一定是他们觉得赵国的日子比秦国的日子好过。不是吗?
所以,韩国百姓之所以弃秦入赵, 最大可能是秦国百姓的日子过得不好。
二、秦国“先进制度”之下,百姓到底过得如何?
秦国的先进制度指的是郡县制,那么,秦国的郡县制对百姓来说,真的很先进吗?我们来好好的扒一扒,看看它里面的真相。
按照总设计师商鞅的设计,秦国的郡县制对农民进行了严密而细致的军事化管理,建立了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的垂直管理体系。其中最基础的是“什”和“伍”组成的“什伍制度”。“什”是指十户人家,长官叫什长;“伍”是指五户人家,长官叫着伍长。一个伍长只管五户人家,对这五户人家所有人的姓名、性别、住址、年纪、经历、相貌特征、田亩与财产的多少一清二楚。伍长服从于什长,什长服从于其上级里长,里长之上是乡长、县令、郡守、国王……如此则建立起从上至下的网络体系。
在“什伍”及郡县制的基础上,秦国接下来做的事就很出格了:第一,是对百姓严密得让人透不过气来的管控。百姓集中居住在闾里,闾里有限制外出的院墙和垣墙两道墙,有专人管理墙门。百姓的一举一动都是透明的,受到监视的,不能随便离开他们居住的地方。一旦外出就要报告,报告不被批准而外出者视为违法。据张家山汉简的《二年律令》记载,翻墙外出的抓住了“皆赎黥”,就是处以“黥刑”,在脸上刺字并涂上墨。
第二,让人毛骨悚然的连坐制度、告密制度。由于严密的管控也不能杜绝违法行为,于是秦国又实行了与什伍制度配套的连坐制度与告密制度。就是说,什伍之间,一人犯法,则其他人都受处罚。这样做是想让百姓们互相监督。因为别人犯法会影响到自己受处罚,所以邻里之间,谁要是看到谁有不轨行为,就会去告密,官家鼓励这种告密,告密则可以免除处罚,并且还有赏金。可是这么做,人都变态了,还有什么意思!
第三,严刑峻法,对违规、违法者的处罚过于严酷。法家的严刑峻法,对违规、违法者一般都是轻罪重罚,而且十分重,比如割鼻、割耳、剁手等等,不一而足。谁受得了这样的刑罚!
三、秦国郡县制的“冰火两重天”如上所述,秦国郡县制对民众过于苛刻,可是对于秦国自身却是大大的有利,可谓“冰火两重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长平之战的关键时刻,秦将白起出其不意将赵军包围,并将其粮道截断,可是秦军兵力不足,如果赵国增援粮道,或者其他国家增援赵国,情况或可逆转。为了杜绝逆转的发生,秦昭襄王亲往河内郡,将河内郡15岁以上的男子征调到长平前线,堵住了这一漏洞。《史记》原文如下:
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这件事看起来像是一件小事,其实里头大有文章:将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征发到长平,注意是全部,这是很难的。因为15岁太小了,上战场无异于送死,一般情况下,会有很多人逃跑或公开抵制。就算克服困难真正把人找齐,也会旷日持久,也许长平之战结束了也做不到。
可是在秦国,在秦昭襄王去河内郡征兵这一次,却没有遇到任何阻碍,事情很快做成了。为什么?因为制度非常完善,管控非常严格、细致,而且经过长时间的磨合,百姓已经习惯了、服帖了、听话了,才可能做到如此高效。
(秦昭襄王)还有一件事可以证明。公元前226年,秦将李信以20万兵力伐楚,被楚将项燕以40万兵力包围,全军覆灭。但2年后,即公元前224年,秦国居然又组织了60万兵力,派王翦伐楚。可以看出,秦国的军队应该超过80万,接近100万。而秦国的人口并不多,秦惠文王时期约为500万人,就算到秦王嬴政时增长至600万。600万的人口,除去一半约300万女人,还剩300万男人。而300万男人中居然有近100万士兵,几乎是全民皆兵了。
可见,这种体制极有利于国家征兵,当然还有征税、征徭役等等……
综上,韩国上党郡的百姓不愿入秦而愿入赵,真实反映了秦国所谓的“先进制度”的另一面:对秦国百姓人身的严密管控和过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