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不是很先进吗?为何韩国上党郡百姓宁可投赵,决不入秦?
创始人
2024-11-27 05:47:46
0

原标题:秦国不是很先进吗?为何韩国上党郡百姓宁可投赵,决不入秦?

战国时,秦国与赵国决战于长平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上党郡之争。

上党郡本属韩国,由于公元前262年秦将白起攻占了韩国野王城,而野王城处在上党郡与韩国本部之间,野王的陷落,使上党郡成为失去本部依托的孤城。在守无可守的情况下,韩国不想要上党郡了,索性将其送给了秦国,以求得暂时的和平。可是,上党郡的百姓却不愿归秦,他们在郡守冯亭的带领下投了赵国。赵国也接受了。于是秦赵爆发了长平之战。

今天我们不说长平之战,只说这上党郡民,按照一般的“历史常识”,战国后期秦国的制度是“最先进”的,为什么上党郡的老百姓不愿入秦,却愿入赵呢?

一、传统的解释站不住脚

传统的观点认为,韩国上党郡的百姓之所以不愿入秦,而愿入赵,是因为韩国、魏国、赵国都出自晋国,乃“三家分晋”而来。也就是说,在战国之前,此三国实为一国,既然曾经是一国,那么政治制度、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就很相似,自然很有感情,上党郡百姓宁可入赵而不愿入秦就好理解了。

可是,这种说法理由并不充足。

首先,战国时期的人们并没有国家概念,七个主要的国家在百姓眼里,就像是现在的七个省,到哪个国家发展都是一样的。比如商鞅,本是卫国人,但他并没有打算在卫国发展,却跑到比卫国强大得多的魏国发展,在魏国不受重用后,立即到秦国发展,结果成就了秦国。人们大都赞扬商鞅及其变法,并没有因为他不在卫国贡献力量而批判他。洛阳人苏秦周游列国,在六个国家为相,六国都没有视他为外国人。纵观整个战国,六国之人才纷纷离开故国,前往秦国,以至秦国朝堂之上,站满了东方六国之人,如魏国之张仪、范雎,卫国之吕不韦,楚国之李斯……

(商鞅)

其次,比起情怀,一般百姓最关心的还是自身利益,最关心的,是换个主人后,他们的日子过得是不是更好一些。这是最真实、也最朴素的情感,也是普通人一辈子的追求。上党郡的老百姓肯定会在心里作比较,如果他们觉得到了秦国,他们的日子会过得更好些,他们就会选择秦国;如果他们觉得到了赵国,他们的日子会过得更好些,他们就会选择赵国。既然他们最终选择了赵国,那一定是他们觉得赵国的日子比秦国的日子好过。不是吗?

所以,韩国百姓之所以弃秦入赵, 最大可能是秦国百姓的日子过得不好。

二、秦国“先进制度”之下,百姓到底过得如何?

秦国的先进制度指的是郡县制,那么,秦国的郡县制对百姓来说,真的很先进吗?我们来好好的扒一扒,看看它里面的真相。

按照总设计师商鞅的设计,秦国的郡县制对农民进行了严密而细致的军事化管理,建立了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的垂直管理体系。其中最基础的是“什”和“伍”组成的“什伍制度”。“什”是指十户人家,长官叫什长;“伍”是指五户人家,长官叫着伍长。一个伍长只管五户人家,对这五户人家所有人的姓名、性别、住址、年纪、经历、相貌特征、田亩与财产的多少一清二楚。伍长服从于什长,什长服从于其上级里长,里长之上是乡长、县令、郡守、国王……如此则建立起从上至下的网络体系。

在“什伍”及郡县制的基础上,秦国接下来做的事就很出格了:

第一,是对百姓严密得让人透不过气来的管控。百姓集中居住在闾里,闾里有限制外出的院墙和垣墙两道墙,有专人管理墙门。百姓的一举一动都是透明的,受到监视的,不能随便离开他们居住的地方。一旦外出就要报告,报告不被批准而外出者视为违法。据张家山汉简的《二年律令》记载,翻墙外出的抓住了“皆赎黥”,就是处以“黥刑”,在脸上刺字并涂上墨。

第二,让人毛骨悚然的连坐制度、告密制度。由于严密的管控也不能杜绝违法行为,于是秦国又实行了与什伍制度配套的连坐制度与告密制度。就是说,什伍之间,一人犯法,则其他人都受处罚。这样做是想让百姓们互相监督。因为别人犯法会影响到自己受处罚,所以邻里之间,谁要是看到谁有不轨行为,就会去告密,官家鼓励这种告密,告密则可以免除处罚,并且还有赏金。可是这么做,人都变态了,还有什么意思!

第三,严刑峻法,对违规、违法者的处罚过于严酷。法家的严刑峻法,对违规、违法者一般都是轻罪重罚,而且十分重,比如割鼻、割耳、剁手等等,不一而足。谁受得了这样的刑罚!

三、秦国郡县制的“冰火两重天”

如上所述,秦国郡县制对民众过于苛刻,可是对于秦国自身却是大大的有利,可谓“冰火两重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长平之战的关键时刻,秦将白起出其不意将赵军包围,并将其粮道截断,可是秦军兵力不足,如果赵国增援粮道,或者其他国家增援赵国,情况或可逆转。为了杜绝逆转的发生,秦昭襄王亲往河内郡,将河内郡15岁以上的男子征调到长平前线,堵住了这一漏洞。《史记》原文如下:

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这件事看起来像是一件小事,其实里头大有文章:将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征发到长平,注意是全部,这是很难的。因为15岁太小了,上战场无异于送死,一般情况下,会有很多人逃跑或公开抵制。就算克服困难真正把人找齐,也会旷日持久,也许长平之战结束了也做不到。

可是在秦国,在秦昭襄王去河内郡征兵这一次,却没有遇到任何阻碍,事情很快做成了。为什么?因为制度非常完善,管控非常严格、细致,而且经过长时间的磨合,百姓已经习惯了、服帖了、听话了,才可能做到如此高效。

(秦昭襄王)

还有一件事可以证明。公元前226年,秦将李信以20万兵力伐楚,被楚将项燕以40万兵力包围,全军覆灭。但2年后,即公元前224年,秦国居然又组织了60万兵力,派王翦伐楚。可以看出,秦国的军队应该超过80万,接近100万。而秦国的人口并不多,秦惠文王时期约为500万人,就算到秦王嬴政时增长至600万。600万的人口,除去一半约300万女人,还剩300万男人。而300万男人中居然有近100万士兵,几乎是全民皆兵了。

可见,这种体制极有利于国家征兵,当然还有征税、征徭役等等……

综上,韩国上党郡的百姓不愿入秦而愿入赵,真实反映了秦国所谓的“先进制度”的另一面:对秦国百姓人身的严密管控和过度使用。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贾... 作者:韩雪丽 1、贾巧姐的身份 贾家的第五代,普遍被冷落,贾蓉就是个打杂的,贾兰是被忽视的,到了...
原创 民... 民国第一望族,至今为国家贡献一百多位人才,子孙遍布世界五大洲 著名法国作家罗兰曾说过:“生命不是一个...
原创 一... 1976年,周恩来总理逝世,全国上下一片悲痛,北京城内为总理送行的队伍足足延绵十里,无数人在总理灵堂...
原创 同... 同样是红军高级将领,伍中豪和伍豪是同一个人吗?有何特殊贡献? 他们并不是同一个人。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
原创 明... 明朝有几次农民起义? 第一次,洪武朱元璋时期,尽管明初的赋税和徭役,相对元朝和明朝中后期要轻一点,但...
原创 精... 虽然中国上古时代的历史充满了谜团,但是通过《史记》《竹书纪年》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的考古发掘,历史...
原创 毛...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毛主席就非常重视国内的建设,人民的生活状况,更是他一直以来关注的重点。 但无奈,在...
原创 我... 山东,是我国古代“兵家”的发源地。《史记》中集中描写的四位“兵家”的代表人物,孙武、吴起、司马穰苴和...
原创 为... 郑成功和李定国这两位明末忠臣也算是相当有知名度了,痛击荷兰人的郑成功自不必说,李定国作为张献忠的义子...
原创 在... 了解明朝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明朝的第三个皇帝朱棣的皇位,并不是从他的父亲朱元璋那里继承过来的,而是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