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太平天国起事,其实挺难的。
他们和以往的农民起义相比,要地盘没地盘,要财富没财富,要经验更是谈不上。
金田起义时,包括首领洪秀全、杨秀清,到普通教众,基本都是种田汉、矿工或者烧炭工,一水儿的“素人”。
而且,他们是在清廷全力围剿下,一路跌跌撞撞,竟然从广西打到了南京。
这帮起初毫无军事经验的太平军,到底是从哪儿学来的打仗本事呢?
一、从械斗到团战的“升级”
太平军将士虽然起初没什么军事经验,但动武的经验可不少。
广西这地界,从明代以来就有大规模的武装械斗。
起初是不同村落之间争夺水源、耕地,后来渐渐发展成土客之争、民族之争、宗族之争。
到太平天国起义前夕,械斗规模已经相当大:往往是一村整队而出,攻打另一村;另一村也列队迎战,还有看热闹的村民站在墙头观战。
双方用鸟枪、火炮对轰,打得不亦乐乎。
有时一打就是好几天,甚至还有“春秋两季,例有战事”的。
在这种环境下,太平军将士几乎人人都有丰富的械斗经验。
比如太平军早期的武力骨干林凤祥、曾天养,都是靠参加械斗起家的。
林凤祥起初是个耕山烧炭的农民,因为参加械斗,被官府捉拿,他索性越狱反了,投奔太平军。
曾天养则是靠参加当地的“团练”武装,与“会匪”作战,一步步积累起军事经验。
金田起义后,他们二人都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将领。
不过,话说回来,械斗毕竟和打仗是两码事。
械斗打得再热闹,也不过是几百、上千人规模的“团战”;
而太平天国面对的,是动辄上万、甚至十几万人的清军。
所以,太平军还需要掌握更复杂的组织能力、更专业的军事方法。
二、军事“理论”的摸索
太平军在这方面,可是下了不少功夫。
先说组织编制。
太平军按照《周礼》记载的军制,搞起了“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的军事编组,从伍长到军帅,一共六级。
这样层层统属、组织严密,比起清代的绿营兵来,可是靠谱多了。
就连清人也称赞他们“其法颇严”。
再说说物资分配和纪律问题。
这方面,太平军可是“理论联系实际”,搞出了不少“制度创新”。
比如“圣库制度”,就是按照太平天国“官方意识形态”《新约全书》的思想,创建的一种物资分配制度。
简单说,就是全体人员不得私藏财物,所有收获都要上缴“圣库”,再由“圣库”统一分配。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既能保证全体人员的物资供应,又能防止贫富差距过大、影响内部团结。
在军法方面,太平军也搞得有声有色。
他们按照《旧约·出埃及记》里的“摩西十诫”,立下了“十款天条”,包括“崇拜皇上帝”“不好杀害人”“不好奸邪淫乱”等等。
这些军法可不是闹着玩的,违反了轻则杖责、重则斩首。
这样一来,太平军的纪律性也大大提高了。
三、军事“实践”的学习
当然了,光有“理论”还不够,还得有“实践”。在这方面,太平军也是蛮拼的。
一方面,他们积极学习前人的军事著作。
太平军中基层将士的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学习氛围还是很浓厚的。
他们中流传着不少军事类书籍,比如《金汤十二筹》《洴澼百金方》之类的。
这些书虽然不是什么兵法名著,但胜在浅显易懂、实用性强。
太平军将士就是从这些书中,汲取了不少作战的知识和经验。
高级将领的学习热情就更高了。
比如李秀成,他在被俘后曾自称“我亦读书之人”,还列举了自己读过的书,其中就包括戚继光的《纪效新书》。
这部书可是明代著名的兵书之一,李秀成能从中汲取多少养分,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太平军还善于从小说等文艺作品中寻找“案例”。
他们中流传的小说以《三国演义》《水浒传》居多。这些小说虽然有不少虚构的成分,但也包含了不少军事斗争的实例和策略。
太平军将士就是从这些小说中,学习如何排兵布阵、如何运用智谋的。
四、天地会兄弟的“传帮带”
除了自己摸索和学习外,太平军还得到了不少“外力”的帮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天地会。
天地会是清代的一个秘密会社组织,以反清复明为宗旨。
他们长期在民间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
太平天国起义后,不少天地会兄弟纷纷加入太平军,为太平军带来了宝贵的“人力资源”和“经验包”。
这些天地会兄弟在加入太平军后,很快就成为太平军中的骨干力量。
他们不仅在战斗中勇猛善战,而且在军事组织、战术运用等方面也表现出色。
比如罗大纲,他原本是天地会首领之一,加入太平军后成为水军主将。
他在水战、航运以及后勤补给等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对太平军来说简直是“宝贝”级的人物。
五、从“本职工作”出发的战斗
最后还得说一点:太平军在初期阶段,主要是进行山地防御战。
这种战术选择,其实也有利于他们规避军事经验不足的弱点。
因为山地防御战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掌握,也更容易发挥太平军将士的勇猛和坚韧。
在这种战术下,太平军将士可以边打边学、边学边打,在熟悉的工作中逐步适应战争的节奏和强度。
此后,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太平军逐渐建立了土营、水营等专业化部队。
这些部队的将士大多是从挖矿、烧炭、撑船等“本职工作”出发的劳动者。
他们虽然起初没有什么军事经验,但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可是相当熟悉。
太平军就是利用这一点,让他们从“本职工作”出发去战斗:挖矿的负责挖地道、埋地雷;烧炭的负责砍伐竹木、制造器械;撑船的负责驾驶船只、运输物资……
这样一来,太平军不仅解决了兵源问题,还大大提高了战斗力。
太平军之所以能从一群“素人”成长为能征善战的劲旅,靠的就是不断学习和实践。
他们不仅从书本上学习军事理论、从小说中汲取智谋灵感、从天地会兄弟那里获得宝贵经验,还善于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出发去战斗。
这种“接地气”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为一支强大的军队。
当然了,太平天国最终还是失败了。
他们的失败有很多原因,比如内部矛盾、战略失误等等。
前期太平军在杨秀清的指导下,很注意总结战斗经验,形成文字,汇编成册,颁发各军学习。
如《行军总要》一书,对扎营、出兵、行军、打仗、守卡、铺排、埋伏等项,都作了具体规定。
正是在这样的努力下,太平军才逐渐具备了强大的战斗力。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有其问题和局限性,但它能在中国历史上闹出那么大的名堂、坚持那么多年、影响那么深远,也必然有其可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