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的好,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功高盖主的人一般命运都比较悲惨,是因为他们都理所当然的认为,就是应该封官封爵,居功自傲。
人生态度不同,或许会改变这种悲剧的发生。历史上的张良就做的很好,刘邦和吕后一手杀人无数,张良却成功逃过了刘邦和吕后的魔爪,史家无不倾覆书写他过人的才智,称赞他高超的权谋。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用诗称赞他亡秦立汉的卓越功勋。
张良,在汉朝时是开国功臣,他虽然是一届文弱书生,但胸怀国破家亡的悲愤,投身到兵戎生涯,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为此,刘邦在开国宴上大封功臣。刘邦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这都是子房的功劳。请他自选齐地三万户,作为封赏。张良推辞拒不接受。
张良的谦逊,很多人颇不理解,刘邦的另一位谋士陈平就问张良:先生功高盖世,荣宠应该受之无愧,何必拒绝呢?我们追随皇上出生入死,好不容易得偿所愿,先生不应该轻言放弃。
陈平见张良一笑不答,又说:先生足智多谋,非常人所能揣度,莫非先生另有筹划?张良说道:我家几世辅佐韩国,秦灭韩时,我幸亏活了下来,现在大仇得报,已经足够了。我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辅佐帝王,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张良从此闭门不出,在家潜心研究修炼神仙术。跟随张良的一名心腹忍不住问他:富贵荣华,这是人人都不愿放弃的,大人为什么都放弃呢。大人也是在出生入死才活了下来,这样放弃不觉得可惜吗?
张良叹息一声说:正因为如此,我才必须要这样抉择呀。张良的心腹听了,一脸茫然。张良解释道:我年轻的时候,散尽家财,行刺秦王,直到追随皇上,才有今天的虚名。现在大局已经定了,天下太平,谋略已经没什么用了,我怎么还能彰显哪些功勋和才能呢。这时候,要以退为进,才是智者。
张良和外人从不袒露心声,好友前来探望,他也从不议事。有一次,众大臣因为要废除太子刘盈的事找他商量,张良枯坐良久然后说:皇上有这样的意愿,肯定是有他的道理,做臣子的怎么能枉加评论呢。我对太子素来敬重,只不过我现在人微言轻,不能帮太子进言了。
群臣苦劝良久,张良也只是婉拒。最后还是跟心腹说出了实言:说皇上的性格,我是比较清楚的。这件事事关重大,就是我有心插手,只怕也会惹来一身麻烦。众大臣都怪我,这是小事,皇上怪我才是大事。
后来,吕后派吕泽去强求张良,软硬兼施下,张良无奈给出了个主义,让吕后请出商山四锆辅佐太子。刘邦一直比较崇敬这四个人,一看太子请他们出山相助,只好放弃了废黜的念头。
吕后派人向张良致谢,张良回绝说:这都是皇后的高见,跟我没什么关系,以后千万不要再提这件事了。吕后听了使者的回报,感叹许久,对自己的妹妹说:张良不居功自傲是小,弃智绝俗才是大啊,我先前只知道他智谋超群,今天才知道他深不可测,不是我们能窥伺的了的。
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张良对世事的变故一概不问,求见他的大臣一律不见,潜心研究养生之术。吕后见他不以为患,对他更加敬重。
张良的弃智绝俗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智慧,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艺术,更是一种做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