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战国时期改变格局的十大战役分别是哪些战役?寓意是什么?
创始人
2025-08-07 03:02:37
0

战国时期改变格局的十大战役如下:

  1. 阴晋之战:
  • 时间:公元前 389 年。
  • 交战双方:魏国与秦国。
  • 战役经过:秦国起兵讨伐魏国西河郡,吴起率领五万魏军对抗五十万秦军。吴起凭借魏军装备精良的魏武卒以及巧妙的战术安排,一举击溃秦军。
  • 影响及寓意:这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魏国成功保卫河西,巩固了其在河西地区的统治。此役让秦国东进的步伐受到了极大的阻碍,也使魏国在战国初期的地位得以稳固,让其他诸侯国看到了魏国的强大军事实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国对魏国的态度和策略。
  1. 桂陵之战:
  • 时间:公元前 353 年。
  • 交战双方:齐国与魏国。
  • 战役经过:魏国大将庞涓领兵攻赵,围赵国都城邯郸。齐威王派大将田忌、军师孙膑救赵,孙膑采用 “围魏救赵” 之策,派兵围魏国重镇大梁,同时在桂陵设伏,庞涓中计,魏军在桂陵遭遇齐军伏击,大败。
  • 影响及寓意:魏国的霸权地位受到冲击,齐国声威大振。“围魏救赵” 成为军事上诱敌就范的范例,此役展示了齐国的军事智慧和战略眼光,打破了魏国的军事霸权,标志着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各国开始更加注重战略战术的运用,也为齐国在战国时期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1. 马陵之战:
  • 时间:公元前 342 年。
  • 交战双方:齐国与魏国。
  • 战役经过:庞涓再度领兵攻打韩国新郑,齐国出兵援助。田忌、孙膑故技重施,围攻魏国大梁,同时在马陵设伏,并采用 “减灶示弱” 的方法诱敌深入,庞涓率领的魏军进入马陵的埋伏圈后,齐军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庞涓身亡,魏军主力几乎全军覆没。
  • 影响及寓意:魏国从此失去霸主地位,齐国成为当时东方的强国。此役是孙膑军事思想的又一次成功实践,进一步展示了齐国的军事优势,也让其他诸侯国认识到魏国的衰落。魏国的衰落使得战国时期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更加均衡,齐国的崛起也为其他诸侯国提供了新的竞争对象。
  1. 伊阙之战:
  • 时间:公元前 293 年。
  • 交战双方:秦国与韩、魏联军。
  • 战役经过:白起率领秦军在伊阙与韩、魏联军对峙,他发现韩、魏联军各怀心思,于是采用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战术,先以少量兵力牵制韩军,然后集中主力猛攻魏军,魏军溃败后,韩军也随之瓦解。
  • 影响及寓意:秦国通过此战歼灭了韩、魏两国的大量有生力量,极大地削弱了韩、魏两国的实力,为秦国进一步向东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役标志着秦国的军事力量逐渐强大,开始成为战国七雄中的佼佼者,其他诸侯国对秦国的威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促使各国重新审视对秦的政策和战略。
  1. 即墨之战:
  • 时间:公元前 284 年至前 279 年。
  • 交战双方:燕国与齐国。
  • 战役经过:燕昭王派名将乐毅合纵秦、韩、魏、赵,率五国联军伐齐,在济西大破齐军,随后燕军独下齐国七十余城,仅剩莒、即墨两城未下。即墨齐人推举田单为将,田单坚守即墨五年,期间施反间计离间乐毅与燕惠王,燕惠王中计换将,田单随后以火牛阵大破燕军,收复齐国失地。
  • 影响及寓意:齐国虽经此役复国,但国力已大不如前,而燕国也因这场战争由盛转衰。此役展示了齐国的坚韧和抵抗精神,同时也暴露了燕国在战略决策和军事指挥上的不足。燕国的由盛转衰和齐国的元气大伤,使得其他诸侯国的地位和影响力相对上升,战国格局更加复杂多变。
  1. 鄢郢之战:
  • 时间:公元前 279 年。
  • 交战双方:秦国与楚国。
  • 战役经过:秦将白起率军沿水路顺流而下,长驱直入,先水淹鄢城,继而直捣郢都,楚顷襄王仓皇逃窜,迁都于陈。
  • 影响及寓意:楚国的都城郢被攻破,楚国被迫迁都,国力受到极大削弱,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与秦国争夺天下的实力,而秦国则进一步扩大了其在南方的势力范围。此役标志着楚国的衰落和秦国的崛起,秦国的势力范围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对其他诸侯国形成了更大的威胁,也加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
  1. 长平之战:
  • 时间:公元前 260 年。
  • 交战双方:秦国与赵国。
  • 战役经过:秦国攻打韩国,韩国上党郡守冯亭将上党献给赵国,引发秦赵两国的长平之战。前期秦将王龁对阵赵将廉颇,双方僵持不下。后来赵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用赵括换下廉颇,秦国则暗中任命白起为主将。白起采用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等战术,将赵军围困长达四十六天,赵军多次突围失败,最终赵括战死,四十万赵军投降后被白起坑杀。
  • 影响及寓意:赵国国力大损,从此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大大加快。此役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也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展示了秦国的强大军事力量和白起的卓越军事才能,其他诸侯国对秦国的恐惧进一步加深,秦国的统一之势已不可阻挡。
  1. 邯郸之战:
  • 时间:公元前 259 年至前 257 年。
  • 交战双方:秦国与赵、魏、楚联军。
  • 战役经过:秦昭襄王在长平之战后继续攻赵,包围邯郸。赵国军民坚守城池,同时平原君赵胜等积极开展外交活动,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楚国春申君也派兵救援,在三国军队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
  • 影响及寓意:邯郸之战是秦国在统一六国过程中的一次重大挫折,延缓了秦国统一的步伐,也使得山东六国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合纵抗秦的希望,增强了各国抵抗秦国的信心。此役表明秦国虽然强大,但其他诸侯国联合起来仍能对其形成一定的抵抗,各国之间的合纵连横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具有可行性。
  1. 鄗代之战:
  • 时间:公元前 251 年。
  • 交战双方:赵国与燕国。
  • 战役经过:燕国趁赵国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国力虚弱之际,派栗腹、卿秦率军攻赵。赵国廉颇、乐乘等将领率军抵御,在鄗代地区大败燕军,廉颇还率军追击五百余里,直入燕境,包围燕国都城蓟。
  • 影响及寓意:赵国在经历重创后通过此战重振了国威,巩固了其在战国诸侯中的地位,而燕国则因战败陷入内乱,国力进一步衰落。此役展示了赵国的顽强生命力和军事实力,尽管经历了两场大战的重创,但仍能击败燕国的进攻,同时也暴露了燕国的战略短视和军事能力的不足。
  1. 秦灭六国之战:
  • 时间:公元前 238 年至前 221 年。
  • 交战双方:秦国与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 战役经过:秦国采取 “远交近攻” 的策略,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
  • 影响及寓意:秦灭六国之战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 秦朝,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役是秦国长期积累的军事、政治、经济等优势的集中体现,标志着战国时期的结束和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开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上海千鉴汇珍艺术品有限公司成立...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上海千鉴汇珍艺术品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邓海军,注册资本700万人民币,...
原创 张... 张辽和张郃都是曹魏五子良将,也都是降将出身,张辽之前从吕布,在吕布败亡后,张辽率众降曹操,任中郎将,...
原创 总... 在有据可查的历史中,开国总理当着各国记者的面发火,并且愤怒地陈述观点,有且仅有一次:在抗美援朝战争前...
药师佛、阿弥陀佛与真武大帝铜造... 药师佛、阿弥陀佛与真武大帝铜造像 大同市博物馆巡礼之四 钧魂分享 钧魂:青铜专业委员会会员 爱好古陶...
原创 宋... 转眼间,冬天就到来了,全国各地想必都开始开始降温了, 尤其是北方一些城市,甚至已经开始供暖了。 对于...
原创 南... 南宋的“归正人制度”及宋金二次议和的“南人归南北人归北”造成了南北百年隔阂,也是明朝建立前南北不相融...
原创 唐... 元载,字公辅,生于今陕西凤翔县,是中国唐朝中期一位极具争议的政治人物。他的生涯堪称一部从底层奋斗至权...
原创 助... 2010年12月13日,是南京沦陷73周年的日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收到了一批抗日战争...
原创 德... 徐奋鹏在《古今治统》(可与《资治通鉴》相毗美的史学巨著)记载:“子龙不特浑身是胆。殆浑身是智。为三分...
弼马温是个技术岗位,齐天大圣原... “末等。这样官儿,最低最小,只可与他看马。似堂尊到任之后,这等殷勤,喂得马肥,只落得道声好字;如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