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扬州以其繁荣的商贸和文化而闻名遐迩。清朝康熙年间,扬州城内有一位富甲一方的员外姓张,膝下只有一个女儿,名唤张曼玉。
张曼玉自幼聪慧过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可谓是才貌双全。张员外对这个独生女可谓是宠爱有加,精心教导。
张曼玉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不仅才华横溢,而且性格开朗,待人接物也极为得体。转眼间,张曼玉便到了及笄之年,出嫁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张员外心中也犯了难,他深知女儿的才华和美貌,若是嫁与寻常人家,未免屈才;可若要找一位门当户对、又能与女儿般配的佳婿,却也谈何容易。
张员外为此事一筹莫展,夜不能寐。他常在书房中来回踱步,思虑再三,却始终找不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这一天,张员外正在书案前冥思苦想之时,张曼玉却款款走了进来。
“爹爹,您为何如此烦恼?”张曼玉关切地问道。
张员外看着满脸担忧的女儿,心中一软,便将心中所虑和盘托出。张曼玉听后却展颜一笑,说道:“爹爹,您何不让女儿来出一联,以此招亲,相信必能觅得一位如意郎君。”
张员外闻言大喜,当即应允。
张曼玉提笔写下一联:
孙悟空、金箍棒、能长能短。
这一联简洁而富含哲理,既描述了孙悟空的神通广大,也暗含生活的变幻无常。
写毕,张曼玉将这联交给父亲,张员外看后连连称妙。当下便张罗着在府邸门前悬挂起了这幅对联,并广发英贤帖,招募天下才子前来应对。
消息传出,顿时引得江南才子蜂拥而至。只见张府门前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大家纷纷来到悬挂对联的地方,抬头沉思,各自绞尽脑汁,思索上联的奥妙。
可是众人看了半晌,却是一筹莫展。这个上联看似浅白,实则大有学问,非一般文人墨客可以对得上的。渐渐地,人群中响起一片叹息之声,不少人摇头离去,只留下几位才思敏捷之士还在苦苦思索。
就在此时,人群中忽然传出一声清亮的答话:
牛魔王,芭蕉扇,可大可小。
这一对下联不仅技高一筹,完美应对了上联的意境,更展现了这位书生非凡的见识和才情。此联一出,众人皆大喜过望,纷纷向答话之人投去敬佩的目光。
定睛一看,只见一位衣衫褴褛的书生正从容地立于人群之中,面带微笑,神情自若。
张员外闻声赶来,见有人应对,欣喜不已,当即吩咐家仆将这位学子请进府中。学子谦逊有礼,落落大方,与张员外畅谈甚欢。
交谈过后,张员外发现书生不仅学问出众,且性情谦和,完全符合他心目中的女婿形象。此时,张曼玉也在纱帘后默默地打量着这位学子。书生虽穿着寒酸,但只见他风度翩翩,谈吐不凡,与之前那些富家子弟简直判若云泥。张曼玉暗暗心动,脸上泛起一抹嫣红。
张员外见状,心下了然。他知道女儿心仪这位学子,当即便做了决定。
经过一番交谈,张员外还了解到这位书生虽家财万贯,却因家道中落而流落江湖。他的深厚才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让张员外认定此人方能承担起未来家族的重任。
于是,张员外亲自出面,将女儿许配给了这位才子。
才子和佳人就这样喜结良缘,成就了一段佳话。从此,他们琴瑟和鸣,相敬如宾,共度幸福美满的一生,成为了扬州城中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
这段佳缘,不仅证明了“良缘千里来相会,恨晚嫌迟度年华”的古训,更让人深思,在人生的旅途中,才与德的结合,才是最长久的良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