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秦国大将白起,很多人脑中就闪现过两个词:"屠夫"亦或是"战神"。毫无疑问,这两种印象都来自于长平之战。所谓战神当然指的是他在长平之战中消灭了近五十万韩赵联军的战俘,使赵韩两国一蹶不振,为秦一统中国打下基础,而称其为屠夫则是因为,战后白起屠杀了大约45万赵军战俘(个人认为这个说法有误,因为45万是赵军被歼灭的总数)。为何长平之战如何出名?第一是死人多,第二是赵军统帅赵括的纸上谈兵,以及秦军主帅白起在此战中的指挥,对于赵军干净利索的合围。其实长平之战并不是最能凸现白起指挥艺术的一战,真正让我感受到白起军事才能的一战是发生于公元前293年(周赧王二十二年)的伊阙之战。
周赧王十九年(公元296年),秦昭襄王嬴稷派遣大将向寿攻打韩国,韩国向魏国求救,魏韩在之前就有同盟关系,而此时秦国又是各诸侯国的主要敌人,于是两国一拍即合,组成联军共抗秦国,东周也派出"天子王师"助战(基本可以忽略)。韩魏联军总共24万人由魏国大将犀武,韩国大将暴鸢率领,准备迎战秦军10万人。韩魏联军人数远远多于秦军,如果指挥得当,是可以让秦军,让刚刚替换向寿的白起摔一个大跟头的。然而韩魏两军在战前就起了争执,两军兵将谁也不愿意打前锋,去先和秦军"对线"。这就导致了联军阵型的一个巨大缺陷,韩魏两军阵型松散,无法互相支援,此时韩军居前,而魏军在韩军的侧后方。这一切都被山坡上的白起看在眼里,两军之间的巨大空隙已经成为了一把秦军的利剑。
战斗开始了,秦军先慢慢地向韩军靠近,做出一副将要攻打韩国军队的样子,韩军严阵以待,其实如果秦军真的先攻韩军,未必能占到便宜,因为此时秦军人数少,而且韩国军队的兵器在战国时代是以精良优质而著名的,强攻必定造成秦军大量伤亡,到时候后方的魏军再冲杀下来,秦军危矣。
所以白起并未采取这种办法,而是等韩军的注意力被面前的秦军吸引住,然后派出一支奇兵大举突击魏国军队,魏国军队猝不及防,伊阙一带地形比较狭窄,魏军仓促间连最基本的军阵都无法结成,迅速被秦军分割击溃,漫山遍野都是正在溃逃的魏国士兵。此时见到魏国军队的惨状,韩国军队的士气已经开始动摇,再精良的装备都没用了,正面的秦军"疑兵"一下子变成了"实兵",刚刚击溃魏军主力的秦军又直插韩军侧翼,韩军的抵抗瞬间就变成了溃逃,白起趁机发动追击,一举斩首二十四万人,韩魏东周联军全军覆没,魏国大将犀武阵亡,白起趁机攻取夺取了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大片土地,韩魏两国向秦国割地求和。
此战中,韩魏联军的将领不合作,都拒绝打前锋,这种状态已经犯了兵家大忌,之后两军军阵结合的并不紧密,更是给了秦军可乘之机。而白起则巧妙地利用了这一弱点,先以小股兵力引诱韩军,再猛攻魏军,最后夹击韩军获得胜利,充分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个名将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