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登基是否合法?这4点禁不住推敲!
正史是胜利者的历史,但他无法一笔抹去那些根植于心、传播于世的疑问,人们对胤禛登上皇位的合法性会有不少疑问。
疑问之一:胤禛为什么要伪造遗诏?
胤禛自称是先皇康熙帝生前钦定继位人,最富有权威性的证据是康熙帝的遗诏,但这份遗诏在当时宣读时就引起一些大臣非议,后经考证,汉文本遗诏原件却系伪造。具体地说,1722年11月16日,胤禛才让鸿胪寺官员出来宣读先皇遗诏,但鸿胪寺官员只宣读了满文本遗诏,御史汤保等人对此十分敏感,站出来参奏宣景遗诏的鸿胪寺官员,指责他们不公布汉文本,胤禛对此特地作了说明,但所讲的理由难以令人信服。
汉文本遗诏原件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文件,所署时间为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这份原件书写非常草率,明显有四处涂抹、一个错字涂抹出,分别是“欲致海宇升平,人民乐业”句中“人民乐业”四个字局促压缩于两个字的空格内,“盖由天下事繁”句中“事繁”二字,“唯诸葛亮能如此耳”句中“亮能”二字,“礼亲王、饶余王之子孙现今俱各安全”句中“安全"二字,都举措压缩于一个字空格之内,显然是仓促书写出现错误,匆匆抹去之后重新填写的。错字是将”承“字中间三横写成了两横,此外,细细分析,此间还有不太通顺之处,这份遗诏开头就不通顺,”惟我国家,受天绥佑,圣祖神宗,世祖皇帝统一疆隅,我皇考大行皇帝……“,因此后来《清世宗实录》对这段文理不通的话做了加工,”惟我国家,受天绥佑,太祖太宗肇造区夏,世祖章皇帝统一疆隅,我皇考大行皇帝……“,尤其是其中”圣祖“二字,要等此后好多天才由大臣拟出来,康熙帝留下遗诏,是尚不知会有人称他为”圣祖“的。
凡此种种表明,这份所谓的遗诏原件绝非康熙帝亲笔,也不是康熙帝生前完成的,还是胤禛指示之始下匆忙伪造的,很有可能,16日公布遗诏那天,此分汉文本遗诏尚未炮制出来。
疑问之二:隆科多为何会招致杀身之祸?
康熙晚年隆科多身居要职,掌管京师卫戍大权,从康熙五十九年起,升生为理藩院尚书兼任步军统领,很多史料都记载康熙帝临死前,隆科多是唯一传遗诏的人,但雍正五年,胤禛却说:皇考升遐之日,召朕之诸兄弟及隆科多入见,面谕谕旨,以大统付朕,承旨者为隆科多一人”。照他说,遗诏不是隆科多传达的,是康熙帝当众宣读的,隆科多只是当时在场的唯一大臣,但不管怎么说,隆科多从康熙帝死后,倍受雍正帝异宠,成为惹人注目的政治暴发户,但很快走了下坡路,五年后突然严惩,很快死于畅春园外禁锢之所。
从大红大紫到身败名裂,倏忽之间,这不能不叫人疑窦顿生,有人认为隆科多41款大罪中一条就是他曾讲”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所至之时“,大概康熙死时他曾假传遗诏,把本该传给别的皇子的皇位传给了胤禛,他因此担忧此举恐为日后埋下祸根,按照这种说法来解释,他大红大紫是“福兮,祸之所伏”,身败名裂则是“祸兮,福之所倚”,雍正帝坐稳龙庭之后,罗织罪名,除掉昔日传遗诏之人,属杀人灭口之举。
疑问之三:胤禛为何连续关闭京城九门六天之久?
康熙帝死去当晚,胤禛命人将遗体装在皇父生前乘坐的銮舆内,像其皇父活着时日常出行一样扶回乾清宫,不发布死亡消息,紧接着关闭京城九门达六天之久,命令诸王非传令旨不得进,并采取其他非常措施。胤禛为什么要紧闭城门六整天,这些天里他都干了些什么?当时密切注视朝廷动向的朝鲜政府认为,这是秘不发丧,其中大有文章,换句话说,他们怀疑皇四子胤禛关起门来篡夺了本不属于他的皇位。
疑问之四:胤禛为何要急忙收缴康熙帝留下的御批,并篡改销毁其他大量文献档案?
胤禛刚接过大清最高权杖,需他操心的军国大事千头万绪,可他掌握最高权力后急于办的头等大事却是收缴老皇帝留下的御批和朱笔,他下令凡康熙帝颁布的谕旨和朱笔,不管朝野,也不管在谁手里,统统上缴,不准烧毁、不准私自留存,否则严惩不贷,胤禛措辞严厉的说,若抄写存留,隐匿焚毁,日后发觉段不宽宥,定行从重治罪“。哪些人物是收缴的重点呢,他将目光投向遥远的西北战场,盯上了手握重兵为康熙帝所器重的大将军王胤禵,就在皇父康熙帝死后第二天,他就命令胤禵先期赶到京城,规定抵达的最后时限为当月24日,与此同时将英勇善战的延信由公爵晋升为贝子,命令他火速赶往赣州,赣州地处河西走廊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胤禛派自己得意战将驻扎甘州,显然是为了防备牵制术兵西北边域的十四阿哥胤禵。
这些东西里头到底有什么至关重要的机密呢?胤禛为什么要将这类东西全部收缴焚毁了,他解释到皇父懿旨今若不收,不孝之徒有皇父谕旨,妄行指称,为生事证据,有关皇父之至治,其一概封进。他为自己蹊跷举动所做的解释闪烁其词,但仍泄露了他内心深处的一丝隐秘,他怕什么证据落在胤禵手中,从而动摇他皇位继承人地位的合法性,那么到底有什么见不得阳光的证据落在胤禵等人手中?雍正急于将此销毁,到底是谨慎过了头还是心中有鬼,世人因此怀疑胤禛对自己上台的合法性底气不足,以致篡权之后即篡改历史,绝不是无中生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