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计划#
这是一份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的揭帖残本,时间是崇祯十四年的五月十七日,主要内容是叙述松锦大战的初战嵩山东西石门明军获胜的详细信息。
由于是残本,所以最开始就是一大批的人名,在这里就不多说,应该是此战获胜有功将士的姓名。当然为什么说是惨胜呢,因为明军的伤亡损失相比于斩获的首级数字实在是不成比例。
先说大同镇明军,曹变蛟的大同镇明军总共阵亡千总花荣等64人,重伤59人,轻伤76人,总共损失199人,战马的死亡也十分惨重,有111匹中箭死去,付出了如此惨重的伤亡,仅斩获首级4颗,俘虏1人;山永东协分练镇伤亡最为惨重,阵亡士兵达到了372人,重伤士兵101人,轻伤170人,75匹战马中箭而死,斩获首级5颗,
然后是辽东团练镇,此时的团练镇总兵咱们都很熟悉,吴三桂。吴三桂部斩获的首级是最多的,有十颗,辽东团练镇阵亡人数也是第二少的,总计战死38人,重伤38人,轻伤士兵48人,损失战马134匹;紧接着是杨国柱的怀标总练镇,阵亡70人,重伤33人,轻伤士兵64人,损失战马以及运输的骡子115匹,缴获战马15匹,并未留下可以报功的首级。
马科的山海关经理镇阵亡士兵59人,重伤35人,轻伤37人,损失战马116匹只斩得首级1颗,缴获战马15匹,大旗4杆,大刀1把,弓2把;中协分练镇斩获首级4颗,活捉1人,缴获战马10匹,坐纛1杆,大旗小旗各1杆,阵亡119人,重伤18人,80人轻伤,损失战马共计90匹;王廷臣辽东分练镇仅阵亡16人,重伤7人轻伤27人,损失战马18匹,仅斩获首级1颗,缴获战马3匹。
以上,明军的阵亡人数达到了738人,轻重伤员人数也高达800余人。明清双方的交换比达到了惊人的60:1。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毕竟明朝的首功制度是很严格的,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所以说真正能拿来报功的首级本来就很少,更何况明军还缴获了不少的精美盔甲:大同镇缴获錽金玲珑盔一顶,蟒纹布面甲一套,錽金臂手全副,撒袋弓箭马匹腰刀一应俱全,这样的金盔臂手布面甲总共缴获了三套,战马十匹,鸟枪一杆;吴三桂部缴获錽金玲珑盔一顶,蟒纹布面甲一套,錽金臂手全副,撒袋弓箭马匹腰刀一应俱全,而且质量非常好,同时衣服上还有非常华丽的蟒纹。总计缴获錽金玲珑盔五顶,錽金臂手六全副,腰刀六把,布面甲五套,长枪六杆,大小旗帜若干,战马九匹。
山永东协分练镇明军缴获錽金玲珑盔一顶,蟒纹布面甲一套,錽金臂手全副,撒袋弓箭马匹腰刀一应俱全,除此之外还缴获战马十二匹,天蓝色蟒纹布面甲一副,头盔一顶,长矛一杆,撒袋一副。
錽金一种相对比较复杂的工艺,就是先在金属头盔上做出纹路,然后把金或者银制作成同样的图案,敲打到头盔上去,这种工艺制作的精美头盔显然不是普通的满洲八旗士兵能够拥有的,清朝雍正年间的鄂尔泰所作的《八旗通志》记载皇太极时代“凡甲面盔缨,国初定,八旗文武官员甲面,及护军校甲面,俱用蓝色,盔上用红缨”明军缴获了一副天蓝色的蟒纹布面甲,也就是说至少有一名护军军校被击毙。
然后又是该职看得,也就是对此战做一个点评:四月二十五日松山东西石门之战,就是上文所述的战斗,明军的布阵是这样的:车兵和步兵居中,骑兵为两翼,清军在松山的东西石门集结了大约二万骑兵,还有大量的步兵居高临下。明军在山下,清军在山上,两军从大炮到弓箭,战场之上任何可用的远程武器都用上了,而从地形的角度上来讲,明军是处于下风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明军伤亡如此惨重的原因,而明军步兵则顶着密集的炮火和箭矢仰攻清军。
清军的炮火有多么猛烈呢?洪承畴称,山上清军发现明军攻势猛烈,于是推出红衣大炮30门,这30门大炮开了好几百炮,战后,明军在战场上捡到的重达七八斤的铜铁炮弹竟然有400多颗。
但明军的炮火也不甘落下风,多尔衮在战后对已经投降的洪承畴说“洪军门(承畴)于南山向北放炮,祖大寿从城头向南放炮,我兵存身无地,神器实为凶险”而清太宗实录记载松山城破洪承畴被俘之后,清军缴获的明军火器就有3273位“大小红衣炮、鸟枪、共三千二百七十三位”这就是为什么明军能够赢得东西两石门之战的胜利,清军发射的七八斤的铜铁炮弹战后还能捡到400多颗,而明军正是顶着这样密集的火力将清军的阵地攻克,其实也正说明了松锦大战之中明军的火力要高出清军数倍,这也就是为什么明军用来报功的清军首级只有区区25颗,这样密集的火力这双方用的大多数都是实心金属弹丸的情况下,战死者的遗体很可能早就被轰成碎片了。
山上的清军见明军的攻势越来越猛于是出动了七八千骑兵下山反扑,结果不仅遭到明军骑兵的围攻,而且又遭到明军火器的火力覆盖,最终战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