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怕子孙后代挨饿,制定一项政策反成明朝灭亡的导火线。
朱元璋的梦想很美好,但事与愿违,因为他忽略了人性,也忽略了社会发展之后现有制度是否还能适应。朱元璋所设计的这套制度的后遗症就是,明朝财政混乱、官吏腐败、军力落后、宦官干政、社会毫无活力与创新精神。
朱元璋治国理念的主要着眼点就是,保持一个农业社会的俭朴风气。明朝立国之初,全国的文官只有8000人,他们的俸禄微薄,事务繁杂,而且未经批准禁止踏出城门一步,违者以扰民论处,情节严重可以处以极刑。文官和百姓接触只能派遣吏员票传当事人至官衙。如此制度,文官想要有效的治理辖区,属于天方夜谭,所以明朝的广大农村就只能自治。
明代皇室有着极其严格的取名规则,如朱标一支本是明朝帝系,但他的儿子建文帝丢了皇位且下落不明,所以只到了文字辈就没有后续了。明成祖朱棣的儿子明仁宗叫朱高炽,是高字辈的火旁,之后的诸位帝王也是按照这种规则依次取名下去,直至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煤山为止。
在取名字的时候,朱氏子孙不但要遵循太祖皇帝留下的祖训,还要避免与祖宗的名讳、同辈名字重合。没办法,他们只好在浩如烟海的汉字中寻找带五行偏旁的生僻字,所以就出现了像永和王朱慎镭、封丘王朱同铬、鲁阳王朱同铌之类的奇葩名字。朱元璋更没想到的是他苦心孤诣想出来的辈分表不仅没有方便子孙后代,反倒为中国的化学事业添砖加瓦。
万历四十二年,全年的田赋收入2836万石,而宗室所需禄米3075万石,而且这个缺口越来越大。后来辽东战事又起,朝廷只能增加赋税,饱受剥削的农民又遭受了自然灾害,到最后只能揭竿而起。当明朝面临统治危机时,这些宗藩们大多作壁上观,甚至不愿意出钱募兵。
对此明末思想家顾炎武曾一针见血的评价明朝的宗藩,“为宗藩者大抵皆溺于富贵,妄自骄矜,不知礼义。至其贫者则游手逐食,靡事不为,名曰天枝,实为弃物。”何为弃物,废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