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甘罗12岁被秦始皇封丞相,他有哪些惊人的成果?结果如何?
创始人
2025-08-06 03:02:28
0

甘罗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神童,12岁时就被秦王嬴政封为上卿(相当于丞相)。

关于甘罗的结局,正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他在被封为上卿后,仿佛就从历史记载中消失了,没有更多关于他后续事迹的描述。他的主要事迹记戴都

是在被封上卿之前的。

在一些民间传说和野史中有不同的说法。例如,有的传说甘罗因冒犯秦王的皇后而被斩首,但这种说法并无历史依据,因为秦王嬴政没有皇后。还有传说甘罗是无疾而终等。

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分析,甘罗结局成谜的最大可能是在政治斗争中,尤其是在站队问题上出现了差错,从而导致了他的消失。但这也仅仅是一种推测,并无确凿的历史证据支持。

无论如何,甘罗以12岁的年纪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才能,在历史上留下了令人惊叹的一笔。他出使赵国,不费一兵一卒便为秦国赢得了十几座城池,其聪明才智和勇气令人钦佩。

一,甘罗是战国末期秦国名臣甘茂之孙。在被封为上卿(即丞相)之前,主要有两件事迹:

1.出身名门:甘罗的爷爷甘茂是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曾为秦国夺汉平蜀,官居左丞相。甘茂在秦国失势后离开,最终老死在魏国。甘茂去世时,甘罗12岁,投奔至秦国丞相吕不韦门下,担任少庶子。

2.游说张唐:秦国想要联合燕国一同出兵攻打赵国,打算派遣大臣张唐出使燕国。但张唐以曾经攻打过赵国,现在被赵国通缉为由拒绝前往。吕不韦为此感到十分生气却也无计可施。甘罗得知此事后主动请缨,他见到张唐后,以秦昭襄王时秦相范雎和武安君白起的旧事为例,指出白起功勋卓著,却因与范雎不和而被排挤出咸阳,最终被赐死。甘罗表示张唐现在的功劳不如白起,而吕不韦的权势远超范雎,如果张唐违抗吕不韦的命令,可能会有类似的下场。张唐听后心生恐惧,便同意出使燕国。

甘罗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游说张唐,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见识,为他后来出使赵国并被封为上卿奠定了基础。

甘罗十二岁出使赵国,不费一兵一卒使秦国得到十六座城池,被秦王嬴政拜为上卿。但关于甘罗担任上卿后的具体事迹,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无记载。而对于甘罗最终结局,存在诸多民间传说,其中以病逝说和逃亡论最为盛行。

二,甘罗的智慧和才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敏锐的洞察力:他能迅速洞察到张唐的顾虑所在,深知其害怕赵国的通缉。并且也能看清吕不韦的权威以及张唐拒绝可能带来的后果。

2.出色的说服能力:在劝说张唐时,甘罗善于引用历史典故,以白起和范雎的故事为例,清晰地阐述其中的利害关系,言辞犀利且极具说服力,成功地改变了张唐的想法。

3.非凡的谋略和勇气:12岁的他敢于主动请缨去解决张唐出使的难题,又敢于出使赵国,面对复杂的政治局势,凭借谋略为秦国谋取利益。

4.机智应变:在与赵国的外交过程中,能够根据当时的形势,灵活应对,抓住对方的心理,不费一兵一卒为秦国赢得城池。

这些方面充分展现了甘罗远超其年龄的智慧和才能,使他在战国时期的政治舞台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三,甘罗在秦国的发展对秦国产生了以下具体影响:

1.领土扩张:甘罗出使赵国,不费一兵一卒为秦国获得了十几座城池,增加了秦国的领土和资源,进一步增强了秦国的实力和战略优势。

2.外交策略的成功示范:他以年幼之躯成功完成外交使命,展示了智慧外交的力量,为秦国后续的外交策略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可能促使秦国更加重视通过外交手段谋取利益。

3.人才激励:甘罗年少成名且获高位,对秦国的其他人才起到了激励作用,让更多有才能的人愿意为秦国效力,也让秦国统治者更加注重发掘和培养各类人才。

4.提升秦国的威望:甘罗的成功事迹在各诸侯国间传播,彰显了秦国人才辈出、谋略高深,有助于提升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威望和影响力。

尽管甘罗在历史上活跃的时间较短,但他在短时间内为秦国带来的实际利益和战略影响不可忽视。

四,甘罗对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产生的影响相对有限,但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从直接影响来看,他为秦国不战而得十几座城池,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秦国的实力和领土范围,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增添了一份助力。

然而,从更宏观的角度分析,秦国统一六国是一个长期、复杂且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历史进程。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综合实力以及长期的战略规划和大规模的战争才是决定统一进程的关键。

与秦国众多的名臣良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以及深刻的政治改革相比,甘罗的贡献相对较小。但他的成功事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国重视人才、善于运用谋略的特点,对秦国的整体战略氛围和人才培养环境产生了积极影响。

甘罗对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并非决定性的。

五,秦国在后续的发展中还有许多成功的外交案例,例如:

-张仪的连横策略:张仪是战国时代著名的纵横家,他推行“连横”思想,受到秦惠王重用,被拜为秦相。他通过拉拢魏国,“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以魏国为突破口,展开连横活动。其策略使得魏国成为众矢之的,四面受敌,秦国不仅收复了部分河西失地,削弱了魏国,还积累了外交经验,增进了向东方扩张的信心。同时,秦国采用了中立楚、韩,联合齐、赵,孤立和打击魏国的正确策略,让魏国实力大损,一蹶不振,不得不向秦国割地求和。

-完璧归赵:这一故事中的秦国虽然没有直接获得和氏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秦国通过索要和氏璧这一行为,也对赵国进行了试探。秦昭王主动提出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取和氏璧,其真实目的未必是和氏璧本身,而是借此考察赵国的应对态度和实力。蔺相如凭借智慧和勇气保住和氏璧,维护了赵国的尊严,但秦国也借此在外交上对赵国施加了一定压力,展示了秦国的强势地位。

这些外交案例都反映了秦国在政治和外交方面的策略与手段,为秦国的发展和统一六国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商鞅也通过外交手段为秦国谋取了利益。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大增。商鞅建议用尊魏为王的办法来麻痹魏惠王,把各国的攻击目标引向魏国,解除魏国对秦国的威胁,同时孤立魏国,进而有效地削弱魏国。秦国借此赢得了时间,做好了同魏决战的必要准备,并在对魏战争中取得胜利,收复了部分河西失地,削弱了魏国。其采用的策略及积累的外交经验,都有助于秦国的进一步扩张。

秦国的外交成功案例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正确的策略制定、对局势的准确判断以及外交人才的智慧和能力等。这些案例展示了秦国在外交领域的手段和影响力,为其统一六国的大业奠定了基础。

六,在秦国,除甘罗外,年少成名且对统一六国进程产生影响的人才还有:

1.白起:他年少时就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一生为秦征战,伊阙之战大破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鄢郢之战重创楚军,攻占楚国都城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白起为秦国的军事扩张和统一进程立下赫赫战功。

2.蒙恬:出身将门,自幼胸怀大志。他在秦统一六国后,率领大军抗击匈奴,收复失地,为秦朝北疆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3.李信:年少英勇,曾率军攻打燕国、楚国等地,在统一战争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这些年少成名的人才凭借自身的才能和勇气,为秦国统一六国的大业贡献了力量。

七,蒙恬抗击匈奴的主要战役包括: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遣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击匈奴。秦军日夜兼程赶赴边关,首次交战便杀得匈奴人仰马翻,溃散草原。

-公元前214年春天,蒙恬与匈奴人在黄河以北进行了几场战争,使匈奴主力受到重创。最后匈奴人被彻底打败,向无限的北边逃窜。史书上记载“匈奴人向北(逃窜)七百多余里”。

在这些战役中,秦朝的攻击主要以步骑和战车相结合的战法为主。《史记》中曾记载:秦以战车开路,箭矢如蝗,步骑大军随后掩杀,匈奴大溃。

蒙恬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占领了“河南地”(今河套地区大部),不仅保证了秦国都城咸阳的安全,也打断了匈奴向南方发展的态势。此后,他奉命征发大量民工在燕、赵、秦长城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对巩固秦北部边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蒙恬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功绩,成为秦帝国的出色将领,其对匈奴的打击使得匈奴在几十年内不敢轻易侵犯汉地。

注:资料来源于史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刘... 刘先银经典点说《文字起源》商朝的甲骨文的历史意义,精选6条 一、商朝的甲骨文的历史意义? ①文字,是...
原创 纳... 文|杨秀美 编辑|杨秀美 前言 纳兰明珠,历史上一直被贴上“奸臣”的标签,但你知道他不仅活得风光,还...
原创 李... 大唐名将秦琼卧病在床12年,李世民从不探望,只派御医诊治,可御医刚走,秦琼就悄悄吩咐儿子:要是不想死...
原创 汉...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还蕴含着深厚的哲理。在众多汉字中,“赢嬴羸蠃”这四个字虽...
原创 宋... 作者:陈二虎 一、太监童贯遇到忽悠的马植 《水浒传》中宋江一伙招安后就是征大辽,那真叫扬眉吐气,把...
赵高把军权交给王离,有3个原因... 王离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但说到他的爷爷大家就都认识,他的爷爷就是大名鼎鼎的王翦。王翦家族三代都是秦将...
原创 没... 在讨论满清历史时,皇太极的名字往往被忽视,然而他的统治时期却是清朝集权发展的重要基础。历史的波澜壮阔...
原创 朱... 朱元璋,历史上最为生猛的皇帝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从乞丐、和尚到牛倌,朱元璋经历了一系列波折,...
我们为什么要永远铭记今天? 公祭 国之礼也 2014年 我国以立法形式 将“12·13”设立为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国之...
讲好江苏大地红色故事 新四军老战士丁位西发言 12月11日,由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新华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