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历史素来被后人津津乐道,当中的历史人物也各有春秋,相比于其他两个阵营,或许后人对于蜀国更有青睐之心,毕竟他们象征的是“汉室”势力,而汉室则是当时的正统皇室,恢复汉室的正统地位在后世自然能予以理解。在蜀国阵营中,关羽无疑是众多将领的佼佼者。
后人谈及关羽,往往会想起其独具特色的相貌,过五关斩六将的事迹更是将其英勇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他的结局却是很悲催的,兵败麦城后更是被孙吴的势力斩落马下,很多人表示,关羽之死全然在于自己的“大意”;那么,关羽之死真就在于大意吗?其实不然,我们可以从长沙走马楼竹简中找到答案。
1996年,湖南长沙的一个工地里,工人们正像往常一样辛勤地工作着,突然有一天,一位工人发现了工地的异样,他们似乎在地下发现了很多文物,就这样,这件事很快便惊动了当地的文物部门。很快,考古专家便奔赴现场,对于地下的文物进行了提取。他们在地下挖出了14万片简牍,经鉴定,它们都是三国时期的物件。
从简牍的表面可知,它们都是那个时期用来记录文字的工具,里面的内容很快便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为此,他们从全国各地调来了古文字研究专家,经过数月的努力,这些文字的内容逐渐地得到了破解,这其中,便记载了关羽之死的真实情况,从这些简牍中可知,关羽之死绝非是大意导致的。
当时位居荆州的关羽直面北上,对于曹操的势力进行讨伐,起初十分顺利,连连夺取魏国多个战略重地,此时的关羽乘胜追击,继续北上,在这种背景之下,后方的荆州便失去了防备,这让东吴觅得偷袭的机遇,很快,吕蒙便带领自己的势力侵占荆州。此时的关羽被东吴和曹魏南北包夹,处境艰辛可想而知。
荆州的丢失与糜芳等人脱不了干系,他们面对吕蒙的势力不堪一击,还没开战便已经仓狂而逃,而他们都是关羽受命于后方的防守大将,当这些大将逃走后,其余的部队也顺势陶瓷了。很多人只知道关羽用人不淑,但却不知道糜芳等人不战而降的真实背景,这个背景才是关羽之死的真实原因。
从长沙出土的简牍可知,荆州当时的真实情况一目了然。原来,关羽入主荆州之际当地便已经矛盾重重,首先,当地的贫富差距已经相当之大,荆州境内的富农和贫农具有极大的财产差距,大部分财产都集中在富农身上,而这些富农的数量不足当地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可想而知,当地民众之苦。
自古以来,战争容易滋生民怨,毕竟它们都是劳民伤财的举动,当关羽决定北伐后,本就贫困交加的民众更加艰苦了,此时的民心根本不再关羽的身上。这种背景之下,东吴的吕蒙便趁虚而入,面对关羽民心涣散的情形,他只需要施展简单的仁慈举措便可破局。
其次,荆州境内的上层矛盾同样尖锐。要知道,荆州本地素来是刘表的天下,当刘备入主后,固有的权贵多有非议,很多大臣都对刘备的势力表示鄙夷,毕竟他们曾经可是想要“篡夺”荆州的群体,即便如今被推举上位,但昔日的表现仍然让他们产生了隔阂,彼此的提防还是比较明显的。
上层统治没有戮力同心,底层民众怨声载道,关羽治下的荆州实际上已经没有任何民心可言,当他们在本地征集上万名士兵时,他们的忠诚度是无法得到保障的。故此,在关羽出兵北上后,这些本地征集得来的士兵均叛逃了。
吕蒙趁机偷袭荆州后,对于本地的民众并没有出现屠杀的情况,这让当地百姓放下了戒备,甚至把吕蒙等人当作是解救自身的“救世主”,当关羽治下的士兵知道自家人安然无恙后,民心更加溃散了,毕竟对于他们而言,此时回到家中团聚才是王道,尽管对方是东吴的势力,但他们却并没有为难子民,这同样让这些士兵产生“救世主”的印象,于是,当那些有名的将领叛逃后,他们也紧跟其上了。
结语:
后人只知道关羽兵败麦城全然是大意的“用人不淑”,但其实当时的荆州本就民心不齐,底层民众因为贫富差距而艰苦不堪,在战争的加持下,他们的怨声更加明显了;上层的大臣则心怀鬼胎,对于刘备的势力始终没有十足的信任;这种背景之下,即便没有糜芳这些将领的叛逃,荆州易主也是民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