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1000年左右,中国北方相继崛起了三大游牧民族,这便是契丹、女真和蒙古。三大民族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在三个民族中,契丹人是唯一没有能够入主中原的。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占据了黄河流域,蒙古人更是实现了天下一统。而契丹人成绩最差,只是靠着石敬瑭帮忙才占据了燕云十六州,也就是今天河北、山西北部一带,除此之外,再无进展。可以说契丹人建立的辽朝地盘是最小的。
为什么契丹人没有能够入主中原呢?他们崛起的时候正值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乱作一团,按理说应该让契丹人轻易得手的。可他们为什么没有获得成功呢?有两个因素造成了这种状况,一个是契丹内部的因素,另一个则是来自中原的外部因素。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契丹人没有能够占据中原的原因之所在。
(一)
契丹这个民族也是在东北黑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在南北朝时期才开始有关于他们的记载。
到了唐朝,契丹终于变得强盛起来。契丹人当时选择了依附唐朝,部落酋长还被赐姓为李。
到了武则天时代,契丹的实力日益强大,酋长李尽忠、孙万荣等人就开始有想法了。696年,李尽忠和孙万荣起兵,占据了营州(辽宁朝阳),宣布反唐。武则天派唐军前去平叛,没想到契丹人竟然把唐军杀得大败,唐军损失惨重。
见此情景,武则天这个老太太发狠了,她派出了倾国之兵再次征讨,经过多次激烈的血战,最终唐军在697年彻底打败了契丹人,李尽忠、孙万荣都被杀身亡。
游牧民族最怕吃大败仗,因为他们人数有限,一旦大败,往往需要很多年来恢复。契丹吃了这个败仗之后,就沉沦了二百年之久,直到唐朝快要灭亡的那个时刻,才算是恢复了生机。
在九世纪末期,契丹各部落中的迭剌部开始慢慢崛起。这个部落有个绝活儿,那就是炼铁。铁器意味着先进科技,迭剌部拥有铁器,就能够在整个契丹族群里面成为王者。到了907年,也就是大唐王朝灭亡的那一年,迭剌部的首领耶律阿保机成为了契丹的可汗。
在耶律阿保机的身边有个汉人,名叫韩知古,他就像后世的范文程一样深受信任。韩知古没事儿就在耶律阿保机的耳边向他灌输汉人的“先进文化”,告诉他汉人的君主制度是多么多么的合理、伟大,说得老阿心里直痒痒,一门心思地想要让这项制度在契丹生根开花。按照契丹人的传统,可汗这个职务任期只有三年,每隔三年就要重选一次。而且依照惯例,通常都是由前任可汗的亲兄弟来继位。耶律阿保机有四个活蹦乱跳的兄弟,大家都眼巴巴地等着他到站下车,自己好顺利接班呢,没想到耶律阿保机的屁股粘在那儿就不下来了。
阿保机907年当上可汗,到了911年,他还是没有下台的意思,成天装作好像没有选举制度这么回事儿似的,根本就不提这个茬。
这样一来,他的几个兄弟就不干了,开始琢磨着要把阿保机赶下台。
从912年七月开始,阿保机的几个兄弟:剌葛、迭剌、安端和寅底石先后三次发动武装叛乱,连耶律阿保机的老妈岩母斤都站在了小儿子一边,和阿保机作对。到了913年的四月,叛乱才彻底平息,剌葛等几个人都被俘虏。阿保机为了避免引起更大的祸乱,从轻发落了自己的几个兄弟,没有处死他们。
到了916年,阿保机终于稳定了形势,独揽了大权,于是,他正式宣布登基称帝,国号契丹,后来又改为辽。
(二)
阿保机虽然当上了皇帝,但是这场兄弟内战却给契丹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正如阿保机自己所说的:原来契丹有上万匹战马,但是现在牲畜死亡了十之八九,多数契丹人都只能步行走路。过去契丹人吃饭不成问题,现在要靠着杀马驹煮野菜为食。对于游牧民族来说,马就是命根子,现在他们竟然要靠着杀马来充饥,由此可见他们已经陷入何等困窘的境地。
有多少契丹人死于这场内乱,这个已经无从得知,但是数量肯定少不了。很显然,这场兄弟内乱让契丹人损失惨重,这便是契丹人的战斗力不如后世的女真人蒙古人那么强悍的原因之所在,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
相比之下,完颜阿骨打和铁木真在登上帝位的过程中,虽然也有内部的斗争,也有内战,但是都没有像契丹人这样的惨烈。阿骨打和铁木真把整个民族整合到一起后,立即就产生了神奇的效果,拥有了强大无敌的战斗力。而耶律阿保机在登上帝位之时,他接手的只是一个残破不堪的乱摊子,能打仗的勇士大多都在内讧中战死,整个民族的实力直线下降。
应该说耶律阿保机在登基称帝这个问题上处理得不好。从历史记载来看,阿保机在称帝时表现得优柔寡断,没有主动出击,最终导致变生肘腋。耶律阿保机在政治手腕方面比起后世的铁木真看来是差了一大截。契丹人的内战是导致辽朝战斗力不够强的主要内部因素,那么外部因素呢?
在耶律阿保机称帝之时,正是五代十国时期,全国各地到处都是军阀混战。按说这对于契丹是十分有利的,然而非常不幸的是,与契丹毗邻的恰好是实力非常强悍的大军阀。他的战斗力太强了,甚至强过了契丹。
当时河北、山西一带是后唐李存勖的地盘。李存勖和他父亲李克用都是沙陀人,本身也是游牧民族出身,他们的战斗力一点也不比契丹人差。在契丹人内乱之后,他们的实力就超过契丹了。要不是李存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与后梁皇帝朱全忠的争斗上,他灭掉契丹也不是不可能的。
耶律阿保机对这一点看得还是很清楚的,他在称帝后,只是采取南下骚扰偷袭的方法,到李存勖的地盘上抢点东西,掳掠一些人口,然后还得回去。公元921年,皇太子耶律倍率军南下一直打到了定州,结果遭到了后唐军队的痛击,损失很大,狼狈返回。
后唐军队与辽军的交锋,以及历史上的胡汉之战都证明了一点:中原汉人并不是天生不会打仗,他们打起仗来一点都不比游牧民族差。双方的胜负只是取决于各自的综合实力,特别是组织能力。此时的后唐正在蒸蒸日上,并且很快就消灭了后梁,占据了中原。他们的战斗力实际上比辽军还要强。这样一来,契丹人就没有能够像后来女真人与蒙古人一样入主中原,这便是辽朝未能顺利南下的外部因素。
(三)
926年,耶律阿保机去世,耶律德光继位,这便是辽太宗。在辽太宗时代,辽国的实力有所增强,而后唐却由于不断内乱有所削弱。耶律德光很想大举南侵,但是却也没有必胜的把握。皇太后述律平就说:“我有西楼羊马之富,足以娱乐。得汉地不能久居,万一有失,追悔不及。”由此可见,辽国高层决策者对于争夺中原是完全没有信心的。
936年,天上掉下来一个大馅饼,正砸在契丹人嘴边。这便是后唐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谋反事件。
石敬瑭受到当时的后唐皇帝李从珂的猜忌,李从珂想要夺取他的兵权,于是石敬瑭只好造反。他担心自己的实力不够,于是就向契丹求援,开出的价码是割让燕云十六州,每年向契丹输送三十万金帛,同时还要拜耶律德光为父。
这可真是做梦都想不到的天大好事啊!喜当爹的耶律德光得知这一消息,乐得合不拢嘴。他赶紧集合人马,率领契丹大军南下,到了太原与石敬瑭会合。在这里,耶律德光正式册封比自己大了十一岁的干儿子石敬瑭为后晋皇帝。然后,契丹与后晋军队一起南下,去消灭后唐皇帝李从珂。李从珂被打败了,自杀而死。后唐也灭亡了,石敬瑭成为了中原之主。而契丹则占了大便宜,没费多大力气就获得了燕云十六州,还从后晋那里得到了岁币的供奉,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942年,儿皇帝石敬瑭一命呜呼,他的养子石重贵继位。石重贵继位后,不愿意再向耶律德光称臣了。而这时,耶律德光由于占据了燕云十六州也变得野心勃勃,试图大军南下,一举夺取中原。这样,一场辽晋之间的战争就爆发了。
这场战争是辽国唯一一次尝试着要占据中原的努力,然而也正是这场战争暴露了辽国纸老虎的真面目。实战证明,辽军的战斗力真的不算强。
943年,辽军开始入侵,结果遭到晋国军民的顽强抵抗,伤亡巨大。944年,耶律德光率军亲征,辽军与晋军在澶州(河南濮阳)展开会战。耶律德光在阵前看到晋军声势浩大,不由得感到畏惧,对左右的人说:“杨光远(当时的汉奸)对我说晋军已经饿死一半了,怎么还有这么多啊?”
随后两军开始交锋,激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夜晚,双方都伤亡惨重。当天夜里,耶律德光不敢再战,连夜拔营,后撤三十里,随后分兵两路回国。
945年,耶律德光再次率领大军南侵。晋辽两军各自数万人在相州(河南安阳)相遇。晋军将领皇甫遇、慕容彦超率数千骑兵进行侦察,结果被辽军主力包围。这时,晋军将领安审琦率领主力骑兵赶去救援。辽军远远望见晋军骑兵的尘烟,自己就先乱了,纷纷传说晋国大军来了,很快就解围退走。耶律德光当时正在邯郸,听到了所谓晋国大军到来的消息,也吓得赶紧逃走,两天的时间就跑了三百里。
石重贵得知晋军撤退,便派杜重威率领大军出征,试图夺回幽州。杜重威是石敬瑭的妹夫,石重贵的姑父,本来是个庸碌无能的小人。石重贵之所以重用他,那自然是觉得自家亲戚值得信赖的缘故。
耶律德光见晋军追击,就停下来迎战。两军在阳城(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展开会战。当时,东北风大作,辽军乘机纵火,借助火势攻击。晋军处于全面被动的状态。
杜重威见此情景,吓得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晋军的士兵们都纷纷高呼:“都招讨使(指杜重威)为什么还不下令反击?让我们在这里等死吗?”杜重威哆里哆嗦地说道:“等到风势稍缓,看看情形再说吧。”
大将李守贞说道:“等到风停下来,咱们早就被杀光了。”他不等杜重威下令,就和其他将领一起率领人马勇敢地向着辽军冲去。辽军被杀得大败,势如山崩,耶律德光连马都找不到了,骑着一头骆驼狼狈逃命。
晋军将士们还想继续追击,杜重威却说:“碰上了强盗,能捡条命就不错了,还想把钱包夺回来啊?咱们也赶紧撤吧。”于是,晋军就撤退了。
晋辽两军接连两次激战,都是契丹人吃了大亏,这充分证明辽军的战斗力真的很一般,并不足以扫荡中原。但是,耶律德光就是命好,接着又有馅饼落到了他的眼前。
(四)
杜重威靠着晋军将士们的勇敢冲杀,打败了辽军,于是他获得了晋出帝石重贵的信任。石重贵觉得自己的姑父是不会坑自己的,于是便将全国最精锐的部队都交给了他,让他率军北伐,消灭契丹。
然而,杜重威一旦兵权在手,就立刻就有样学样,像自己的姐夫石敬瑭一样反过来勾结契丹,要夺自己侄子的江山。这也怪石敬瑭自己,他在临死之前没叮嘱儿子一句“不要姑父”,结果让姑父把侄子坑得好惨。
杜重威率军到了前线,很快就与耶律德光达成协议,他向契丹投降,换来契丹支持他做儿皇帝。
随后,杜重威就率军与辽军一起,向着后晋的都城开封进军。石重贵手中已经无兵可派,只好投降。
耶律德光对石重贵说:乖孙子,你不要怕,爷爷不会让你没饭吃的。随即,他就把开封的皇宫劫掠一空,把石重贵一家押到了东北,让“靖康之耻”提前一百年上演了一次。石重贵一家到了东北之后,契丹人给了他五十余顷土地,让他在这里自耕自食。石重贵的女儿、姬妾都被契丹贵族霸占,他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农夫,凄苦地渡过了一生。耶律德光把石重贵送到了东北,但是他自己却不想走了,他占据在开封,也没有让杜重威当儿皇帝,他想自己在这里称帝,从此入主中原。
可是,耶律德光的所作所为引起了汉人的强烈反抗。山西的刘知远称帝建立了后汉,各地民众纷纷响应。同时,汉人民众还不断起义,给辽军以沉重的打击。
在这样的情况下,耶律德光只好放弃了占据中原的念头,带着在开封城搜刮到的大笔财物以及后晋的宫女宦官数百人灰溜溜地返回辽国地盘。走到半路上,由于憋气带窝火,耶律德光竟然一病不起,最终呜呼哀哉。
耶律德光死后,契丹人就彻底放弃了南下占据中原的念头,一门心思地只想守住包括燕云十六州在内的地盘,再也没有什么狂妄的想法了。
此后,契丹人所面临的就不是能不能占据中原的问题了,而是能不能保住自家的地盘。后周建立之后,周世宗柴荣一心北伐。959年,周军大举北进,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克莫州(河北任丘)、瀛洲(河北河间)和易州(河北易县),辽军只有被按在地上摩擦的份儿。在这样的情形下,辽国君臣被迫放弃了幽州(北京),把军队撤到了幽州以北。周世宗准备乘势占领幽州。就在这时,周世宗突然患病,并且一病不起,很快就撒手人寰。随后,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中原王朝陷入了内部动荡之中,辽朝这才有惊无险地渡过了一劫。
接下来,契丹人再次好运爆棚。中原的大宋皇帝赵匡胤为了长治久安,开始自废武功,走上了重文轻武、文人掌军的路子。从这时起,中原汉人军队的战斗力就开始直线下降,再也不复五代时期那种强悍无敌的神勇状态了。
中原的汉人萎靡了,但是契丹也无力南侵了。虽然契丹迎来了萧太后和辽圣宗时代的所谓“中兴盛世”,但是此时的契丹人已经不再是阿保机时代生机勃勃的初生之犊了,而是变成了一群不思进取的油腻中年。他们不想再打恶战了,只想保住现有的成果。所以他们与北宋签订了澶渊之盟,此后就舒舒服服地过起了文恬武嬉的小日子,一直到女真人打破了他们的迷梦。
总之,契丹人未能入主中原的原因,主要就是两个:一个是他们当初内斗太狠,损伤过大,导致战斗力下降;另一个则是当时中原汉人的战斗力太强,契丹人打不过。而游牧民族国家总是在第一代、第二代时期能够开疆拓土,到了三代以后就不思进取了。契丹人到了三代以后,虽然北宋的战斗力下降,但是他们自己也不想打了,所以他们就始终与中原地区没有缘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