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集《中华文化讲关帝》日前于新城电台播出,节目主持陈祖光及嘉宾主持方纪骅,请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高级讲师、香港三国志演义研究会前主席黎必信博士,从文化角度分析《三国演义》。
当主持人问及《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关系时,黎必信博士分享到,现在通俗的说法倾向于认为《三国志》是史实,而《三国演义》是一本虚构小说,他认为这个观点并没有错,但如果从文献学的角度看,则有更为详细的解释。如果看回《三国演义》的早期文本,我们会发现注文中标注的写作动机十分明确,作者认为《三国志》这本历史书太难明白了,但内容却又非常有价值,便开始思考如何将这本历史书写成人人都能看得懂,以及如何将里面的道理弘扬开来,于是就将《三国志》的内容通俗化为《三国志通俗演义》,让它能够得以流传。主持人陈祖光听后总结,坊间评论《三国演义》七分真三分假,但现在看来并不是假,只是用浅白的语言将历史书的意义演绎出来。
主持人陈祖光分享道,在弘扬关羽文化的时候,人们通常会有许多不同的称呼来尊称关羽。嘉宾黎必信博士表示在《三国演义》的文本中,也时常称呼关羽为“关公”。且在明朝早期版本中,关羽之死被描写成为升天,可见当时人们出于对关公的尊敬,对关公之死的描写也因此有所避讳。黎必信博士分析道,不少学者认为当时民间对关帝的信仰,离不开政治因素的影响。早期文本所处的年代,正面临朝代更迭,民众希望有一位英雄的面世,以解决困境,因此关羽的形象便起到了这种信仰作用。
在节目的最后,嘉宾黎必信博士指出,《三国演义》是古代的四大奇书之一,传播幅度大,无论是从历史还是文化角度看,都具有极高价值,是中华文化输出外国的重要的内容。
黎必信博士(左)从文化角度分析《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