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已经是21世纪,但在印度,社会阶层和财富状况往往通过遗传(即家庭背景)间接传递。种姓制度完全控制着印度人的生活,决定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吃什么、和谁结婚等等。
种姓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将人们分为特定的群体。目前在印度有三千多个种姓,而这些种姓又由两万五千个亚种姓组成。一个人所属的种姓由遗传决定,也就是说,新生的印度人继承父母的种姓地位。种姓归属也体现在姓氏和职业上,因为每个种姓传统上都与特定的职业相关联,而这种职业也通过遗传传承,以确保天生的才能不会被稀释。
种姓具有不同的地位,因此年轻人只能在自己的种姓内结婚。跨种姓婚姻不被任何人认可,如果发生了,往往会以悲剧收场。甚至不同种姓的饮食也各不相同。高种姓的人按照真正的印度教徒的方式进食——类似于素食者,而较低种姓的人可以吃肉和鱼。
大致上,所有种姓可以分为四个阶层(有时还会划分出第五个)。
印度教徒相信,每个种姓都起源于创造之神——梵天。据说所有人都来自梵天身体的不同部位。
婆罗门
——印度的最高阶层,来自
梵天
的头部和嘴巴。这些人从事精神和智力方面的工作,通常是神职人员、政治家和学者。
比婆罗门低一级的是由
梵天
的手臂产生的
刹帝利
,通常是武士阶层。
第三种姓来自
梵天
的大腿的
吠舍
,他们从事贸易和手工艺。
最低种姓来自梵天的脚的
首陀罗
,这些人服务于高种姓,从事农业。
在这个体系的最底层,即所谓的“
不可接触者
”(有点像第五个种姓),又称“
达利特
”,这些人的祖先从事最肮脏的工作:处理动物和人的尸体,担任刽子手。他们被认为是肮脏的,因此,所有人都拒绝与这些人有身体接触。他们也被禁止与其他人共用餐具、使用公共水井、进入寺庙和走在别人的街道上。
但这种制度并非一直存在。
在英国人和殖民统治到来之前,印度的种姓划分并没有那么严格。三千年前,来自现代伊朗和巴基斯坦的征服者来到了古代印度。正是他们将自己的文化、语言和宗教强加给了印度居民。为了有效地管理这个年轻的国家,征服者分为三个阶层——神职人员、武士和工匠,而当地的原住民则被指定从事农业。就这样,种姓等级制度得以确立。
直到19世纪,“不可接触者”在种姓制度中生活得非常艰难,而其他群体之间的等级差异虽然存在,但相比之下,种姓之间的转变要容易一些。英国人为了加强管理,对所有种姓进行了统计,并进一步明确了每个种姓的地位。结果,上层和下层之间的差距变得巨大。
殖民者也明白,只有那些身处这个体系并了解其细节的人才能管理如此庞大的殖民地。所以,统治的基础人员多是神职人员和武士,因为他们被认为是聪明和有能力的,被授予荣誉职位。而未受教育的大多数人则被派去参军。
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盛行种族优越论的思想。英国人自然也不甘落后。在英国人组织的人口普查中,印度人必须强制注明他们的宗教信仰和种族,他们还测量了印度人的头骨和身高。尽管如此,印度并没有出现基于种族的歧视。取而代之的是种姓制度。也就是说,实际上英国人用种姓优越论取代了种族优越论。这就是为什么禁止跨种姓婚姻,以防止血统混合。
总的来说,等级制度不是基于种族,而是基于种姓。
事实上,英国人埋下了一个机制,如果跨种族婚姻仍然被禁止,这将导致基于种姓出现新的种族。简单地说,经过几代人,不同种姓的人甚至在外表上都会有所不同。
为了简化对殖民地的管理,英国人从低种姓的人那里没收了所有可能的武器和私人土地,将其交给高种姓的人。因此,印度80%的农业土地属于10%最富有的人口。此外,在印度,职业多是通过遗传传承的。
在印度发生了这么多事情之后,不可能不出现反对英国的解放运动。其中一场运动的领袖是争取自由的斗士——圣雄甘地。
甘地是一个有教养和虔诚的人。他出生在一个吠舍种姓?的家庭,但代表着“不可接触者”的利益。
后来,甘地和他的战友们实现了印度从英国的独立,但他对于彻底改变种姓制度持谨慎态度,因为他是一个坚定的印度教徒,希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
1947年,印度宣布废除“不可接触者”制度及其他形式压迫的文件。但这一切都只是停留在纸面上。实际上,要根除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是不可能的。
“不可接触者”有两亿多人,在21世纪,他们一些人仍然遭受着社会上层的歧视,而且这种歧视是公然的。一些高种姓的人殴打和杀害“不可接触者”,甚至不会受到惩罚。
没有人喜欢雇佣“不可接触者”,他们生活在贫困线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