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1958年耿飚想要辞职,陈毅:我刚上任你就不干了!我不同意!
创始人
2025-08-06 07:32:32
0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58年耿飚向陈毅提出一请求,惹陈毅大发脾气,周总理:希望你留下

在我国近现代波澜壮阔的历史中,耿飚的故事始终贯穿其中。

可能很多人都觉得耿飚的名字很陌生,但其实,

耿老的经历横跨战火连天的革命岁月和刀光剑影的国际舞台,既是经历长征的红军将领,也是新中国外交战线上的第一代大使。

对于这位身经百战的将领,后人总有着无限的好奇和探寻。他的名号远播,既源自于战场上他的果敢和担当,又来自他在新中国外交场上出色的才智与风采。

更有意思的是,在1958年还发生了这么一件趣事,耿飚提出想要辞职回国,从事自己的老本行。

而当他把辞职信交上去后,刚上任的陈毅元帅却“大发雷霆”,那么耿飚为什么要回国呢?陈毅元帅又说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战火纷飞中的少年英雄

耿飚的革命生涯开始于他年少时在水口山铅锌矿度过的艰辛岁月。他出生在湖南省的一个贫苦家庭,迫于生活不得不在13岁时随家人来到水口山的铅锌矿谋生。

在这片被视为“宝山”的矿区,耿飚看到的却是一幅令人心寒的画面:

矿区四处布满了散乱的矿石和破旧的设备,工人们低头弯腰,腰间系着粗布条,四肢匍匐,犹如驮兽一般被迫在狭窄矿道里来回运送沉重的矿石。

年幼的耿飚也成为了这支童工队伍中的一员,每天在炙热的矿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艰难而又暗淡。

1916年,安源路矿的大罢工取得了成功,这一消息传到水口山的矿区,极大地鼓舞了矿工们的士气。年轻的耿飚也逐渐从矿工们的抗争中看到了改变生活的希望。

随着工人觉醒,罢工的浪潮不断升温,水口山的工人们也开始自发组织,准备争取自己的权利。很快,一场声势浩大的工人大罢工在水口山爆发。

1922年,水口山矿工大罢工如火如荼地进行,矿区停工停产,工人们集聚在矿场周围,抗议矿主的压榨与不公。

耿飚作为其中的一员,负责在矿区周围传递消息,并为工人们站岗放哨。

在罢工斗争中,他开始接触到革命思想,认识到工人阶级必须团结起来才能争取到解放。

然而,矿主们不甘罢休,调派了武装势力前来监管罢工的童工。一次,矿主潘振纲带着矿警用武力威胁童工开工,矿警甚至朝着矿工们举起了枪口。

耿飚没有退缩,他带领童工们集体站在矿场中高喊抗议,将矿警吓退,工人纠察队随即赶到并将矿主和矿警赶走。

这场“童工大捷”在水口山矿区传为佳话,年仅十几岁的耿飚在工人中间树立了英雄形象,成为矿区里备受敬仰的“少年英雄”。

1925年,耿飚加入青年团,开始以革命的身份活跃在矿工运动中。次年,他接受任务前往东阳渡运送枪支弹药。

为避开敌人的耳目,他化装成乞丐巧妙地混入兵工厂,并成功将枪支顺利带回水口山。

水口山的工人武装得以迅速壮大,并最终成为红军第四军特务营的前身。

随着斗争的加剧,耿飚的名字越来越响亮,他成了矿区里的年轻指挥官,而这段少年时期的经历也奠定了他日后投身革命的道路。

二、长征路上的铁军将领

从水口山走出的耿飚,很快便参与到红军的抗争之中。1934年,中央红军在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而耿飚所在的红四团是长征的先头部队之一。

出发前不久,耿飚正身染疟疾,发高烧、全身乏力,甚至无法正常站立,但他毅然选择不留在后方养病,而是主动申请带病行军。

当时的红军长征之路险峻而艰难,每一个决定都是在生死之间作出的抉择,耿飚的这一选择赢得了战友们的钦佩。长征途中,耿飚遇到了一位神医。

神医有一剂秘方,据说能迅速治愈疟疾,但毒性极强,可能会致使人头发脱落、面容毁损。

耿飚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治疗,并且直言:“只要能参加革命,不娶妻子也没关系。”在药效的帮助下,他得以恢复健康,继续前行。

在红军四渡赤水、战娄山关等多场重要战役中,耿飚带领红四团奋勇杀敌,为红军赢得了关键性的胜利。在湘江战役中,敌人从正面突袭红军阵地,耿飚指挥团部拼死防守。

在一场惨烈的肉搏战中,他的警卫员杨力用身体护住他,并不停地向敌军射击,劝他撤退,但耿飚坚决不肯离开,挥舞马刀带领战士们突围,最终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这场战斗结束时,他的全身都浸满了敌人的鲜血,令人闻之惊叹。

湘江战役惨烈异常,耿飚失去了许多并肩作战的战友。耿飚的女儿耿莹回忆道,湘江战役的经历让父亲刻骨铭心,每次回想起都黯然神伤,仿佛耳边依然回荡着战友的呼喊。

因为这段经历,他自此再也不吃湘江的鱼,因为湘江的水早已染满了战友们的鲜血。这段长征路上的经历让耿飚变得愈发坚韧,内心也装满了战友们的离去,他在心中默默记住了这些同行者的名字和面容。

与长征同行的,还有耿飚年幼的女儿耿莹。每次行军,耿飚都会把她放在马兜子里。在行军途中,一次突如其来的袭击导致混乱,耿莹被遗忘在了战壕里。

战斗结束后,耿飚发现女儿不在身边,默然地向前走了两里地,才转身派人去救回她。

这一举动被不少人议论,但他坚定地表示,战友们的安危同样宝贵,为了他们的生命,不得不优先选择其他人。

三、北方的软禁与智勇交锋

1946年四平战役期间,耿飚出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代表团副参谋长,参与国共调停任务。

在国民党驻扎的铁岭,耿飚与他的团队受到了国民党的软禁,不能与前线和北平军调处代表团取得联系,连电台都被严密监视。

指挥官陈明仁对耿飚这位湖南同乡不假辞色,一方面限制其行动自由,另一方面封锁了电台,使得耿飚无法将掌握的重要情报传递给后方。

此时,耿飚敏锐地察觉到,国民党即将展开对四平的包围,而我军尚未做好充足的防备,情况十分危急。

为了破解当前的困境,他冷静分析了局势,意识到唯一的突破口便是美方代表。因为在铁岭的美方代表并未受到国民党的限制,仍可自由使用电台。

耿飚抓住这个机会,与美方代表商议,希望借用他们的电台向北平发报。凭借他的交涉经验,美方最终同意他发送信息。

电报发出后成功传达至北平,我军获得了重要的情报,迅速调整部署,及时做好了撤退的准备,避免了更大伤亡。

这场智勇交锋让人印象深刻。耿飚不仅在战场上身经百战,在危机时刻也能运用智慧和外交手腕,完成任务。

此次成功的调停行动,让耿飚的才能再度显露,也让人们意识到他不仅是一个久经沙场的将领,更是一位有着特殊外交才干的人才。他的机智和胆识也为他日后的外交生涯打下了重要基础。

四、从战场到国际的外交生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耿飚接到通知调任外交部,随即进入外交领域。1950年,他受命出使瑞典,成为新中国首位驻瑞典王国的大使。在这片陌生的国度,耿飚迅速适应了新的角色。

在一次瑞典国庆招待会上,耿飚应邀出席,期间皇家海军司令问他“阁下指挥过多少军队?”耿飚坦言“十几万人吧。”

这一回答令在场的瑞典贵宾大为震惊,纷纷称赞耿飚为“伟大国家派来的伟大使者”。然而,耿飚却始终保持低调,强调自己只是祖国的一名普通士兵。

此后,耿飚的外交生涯在巴基斯坦展开新篇章。1956年,他出任驻巴基斯坦大使,积极推动中巴友好关系。

在两国的合作下,中巴航线和喀喇昆仑公路相继建成,这条“友谊之路”象征着中巴两国的亲密关系。

1978年,耿飚与巴基斯坦总统齐亚·哈克共同为喀喇昆仑公路的通车剪彩,齐亚·哈克感慨道:“这条公路是中巴友谊的见证,是两国建设者用汗水和生命筑成的伟大工程。”

在他担任驻阿尔巴尼亚大使期间,耿飚注意到援阿物资的使用情况,并通过大使馆渠道反馈至国内,提出了理性的建议。

毛主席看到报告后称赞道:“耿飚敢讲真话,反映真实情况,是个好大使。”

在巴基斯坦,耿飚以独特的方式赢得了当地人民的尊重,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任务,使得中巴关系的基石更为牢固。

一次,他陪同周总理参观巴基斯坦的一家剃刀工厂。

总理在工厂内发现一名瘦小的男孩徒手包装剃刀片,工作极其危险。总理当即建议厂方引进机器,减少工人风险,并把一份剃刀礼盒赠给男孩,令男孩感动万分。

耿飚全程亲切陪同,将这份关怀之意传递给每位工人,可见耿飚的细心和对工人安全的重视。

五、耿飚“辞职”趣闻

1958年,耿飚已经在外交领域工作了近九年。这九年间,从瑞典到巴基斯坦,他一路跋涉在陌生的外交领域,经历了众多外交上的重大场合和考验。

尽管他从未表现出回国的期待,但心中一直想着能回到军队,回到那个他熟悉的战场。然而,这份归心似箭的愿望,并没有那么容易实现。

那一年,他觉得时机成熟,便通过电报向外交部提交了一份正式申请。

他的请求写得朴实、直白,表达了自己希望返回军队的意愿,

并附上了三个希望调动的优先选项:“第一志愿公安部门,第二工业系统,第三则希望回到军队。”

电报发出之后,他等待着回复。然而,等来的却是陈毅外长的“疾言厉色”。

此时,陈毅刚刚出任外交部长不久,正处于外交系统的开拓期,急需一批能信任的、熟悉情况的“老兵”来为外交事业出力。

耿飚的辞职申请一出,正好打了陈毅一个措手不及。

于是,陈毅在回电中明确表态:“耿飚,你这个辞职的做法不对!”“我刚接任外交部长,你就不干了,这样搞让我们怎么开展工作?”最后他斩钉截铁地回绝了耿飚的请求:“我不同意你的要求!”

对于耿飚来说,收到这封回绝的电报,也算不上意外,但他还是没有放弃。

随后,他又分别向周总理和其他外交部领导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渴望,说明了自己在军队的资历和经验。

为了让领导理解他归队的急切心情,耿飚在电报中详细叙述了他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从水口山的童工到红军的战士,从解放战役的指挥官到后来战场上的一线干部,每一个节点都不曾离开过军人的本分。

如今,来到外交岗位已有九年,他迫切希望再回到熟悉的部队,重拾戎装。

最终,周总理最终亲自批复了耿飚的申请,并在电报中耐心地向他解释当前的国际形势,分析了新中国外交的重要性。

总理在电报里说:“耿飚,外交工作虽然辛苦,但你在这个岗位上做得很出色,现在正是中国外交需要扩展的时候,尤其是需要像你这样具备坚韧和灵活性的人才。”

总理语重心长地鼓励他:“不要急着回来,安心在外交战线上继续工作,国家很需要你。”经过总理的开导,耿飚的心情逐渐平复下来,他明白了自己的职责,也感受到组织对他的期望。

于是,耿飚打消了辞职回国的念头,继续全力投入到巴基斯坦的外交工作中。

六、回到家乡的反思与警醒

1991年,退休后的耿飚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甘肃庆阳,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庆阳是他年轻时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是他抗战期间重要的驻防之地。

这里不仅留下了他和战友们曾经战斗的足迹,也埋藏了他对那个年代的深深怀念。

这一次回到庆阳,他并没有丝毫官僚之态,而是亲自走访了当地的村落和百姓,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每到一处,他都会耐心听取百姓的意见,不断地与当地干部交流。

晚饭过后,他坐在招待所外,与一群前来诉苦的群众交谈。这些人向耿飚反映了一些县乡干部的作风问题,诉说了对官员的不满。

面对这样的情况,耿飚没有直接批评当地领导,而是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在庆阳的往事。

他讲述了一段战斗中的经历:五十年前,385旅的一个士兵在驻扎庆阳期间因行为不当,犯了严重的军纪错误,导致当地百姓的利益受损。旅部决定按纪律处决该士兵。

然而,当地的百姓却不顾生死成群结队地来到军营替士兵求情,甚至连受害者的父母也在其中,恳求旅部宽恕该士兵,让他戴罪立功。

面对群众的坚持,耿飚和战友们动容了,最终同意了百姓的请求。这一段往事不仅展现了耿飚和战友们与百姓的深厚情谊,也提醒着在座的干部,问心自省,看看自己是否依旧被群众信赖。

就在分别之际,耿飚语重心长地对在场的人说:“庆阳是一个革命老区,你们要照顾好百姓的生活,切勿辜负他们的期望。”他的言辞朴实却充满力量,许多人在场沉默不语。

这一问,这一劝,饱含了他对家乡的情怀,也饱含着他对革命道路的坚守。

这并不是他第一次重返家乡。五年前的1986年,耿飚还曾回到水口山,参加建矿90周年活动。

水口山是他革命生涯的起点,这里不仅见证了他青少年时的奋斗,也见证了他在革命斗争中的成长。他在活动现场握着乡亲们的手,一一叙旧。

走在这片熟悉的矿区,他见到矿区的变化,心中感慨万千,不禁说道:“这已经不是过去的水口山了,一切都变了!”

随后,他在回忆录中用整整三章的篇幅,记述了在水口山的革命生活和成长岁月。这段经历深深印刻在他心中,让他在年老之际仍然频频回首。

2000年6月23日,耿飚在北京病逝,享年91岁。在离世前,他留下了帮助庆阳贫困失学儿童的遗愿。

为实现这一愿望,赵兰香将他生前珍藏的字画拍卖,将所得全部捐赠给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并专门设立了“赵兰香庆阳女童教育基金”。

与此同时,她还出资在庆阳修建了教学楼,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耿家后代继承了他一生的清廉与奉献精神,继续为社会贡献力量,延续了这位革命先辈留下的家风与情怀。

结尾:

耿飚从水口山矿区的少年工人到新中国的外交大使,从戎马生涯到外交舞台,无不书写了他的传奇经历。他在战场上英勇无畏,用忠诚和鲜血为新中国的诞生铺路;

在外交场上,耿飚以智慧和从容建立了国家的友谊和信任,留下了丰富的外交实践经验。耿飚在离世后,依旧以精神的方式活在后人的心中。

他的孙子耿巍秉持祖父的遗训,在全国各地进行公益事业,为老红军和烈士家属送去关怀,将家风传承发扬,足迹遍布新疆、甘肃、云南、辽宁等地。

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资料:

楚材·外交篇——耿飚的外交生涯作者:袁南生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果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 我在故宫七十年 我是老北京人,或者说是世居京城的土著吧。儿时听祖父说,先祖是在明朝随扫北大军而来,后...
广汕记|广汕连线,两地文旅,等... 【编者按】为展现广州和汕尾两地之间的历史、文化联系,反映两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成果,11月23日起,南...
原创 再...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于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本部旧址重... 12月13日,参观者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入口处拍照。 当日,历经一个多月的筹备与布展,位于哈尔...
原创 孙... 孙皓是三国时期东吴的末代君主,其上位初期励精图治,使东吴风气为之一变。然而不久之后,他就展现出昏庸的...
原创 圆... 圆明园曾是清朝皇家园林中的瑰宝,被誉为“万园之园”。投入巨资,动用清朝一时之选工匠,打造了代表古代皇...
原创 明... 王夫之在史论中避开前有定论和耳熟能详的道理 , 注意推究历史演变的深层原因 ,“推其所以然之由 , ...
原创 秦... 秦始皇是战国末期的秦国君主,在他统治期间,秦国得以横扫六国一统天下。而在统一天下后,秦始皇仍然不满足...
原创 《... 窦五爷和王映雪的父亲王行宜都是首辅的学生,窦五爷在首辅心中明显比不上王行宜,王行宜当初被贬,家里人也...
原创 苏... 文 / 子玉 说服别人最重要的点是什么? 你所说的事到底能给对方带来什么好处?产生什么价值?有没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