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张良被人们誉为“史上最聪明的人”,他的一个计策能决定一场大战的胜负。既然张良这么聪明,他为何不在秦末乱世出来单干,与群雄逐鹿中原,而是要给别人打工呢?
其实,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张良为什么要当谋士,而不是像刘邦一样做主公。而问题的答案就是,刘邦有3样东西才能做主公,而张良没有。
今天的文章就从张良与刘邦相遇之后的事情开始说起吧。
自从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刺杀秦王失败的张良也紧跟风口拉起了百十号人的队伍。
张良的目的就是恢复被秦国灭掉的韩国,因为他深知只有依仗国家的力量,才能向强大的秦朝复仇。
可是,这百十号人在这个乱世能成什么大事?所以,张良决定去投靠大佬——自立为楚王的景驹。
在路上,张良遇到了同样是要投奔景驹的刘邦。两人一番长谈后觉得相见恨晚。
刘邦觉得张良是个不可多得的好谋士,就诚恳地请张良留下来做一名厩将。
同时,张良发现刘邦看似像其他义军首领一样俗不可耐,却有着鲜明的优点。一个是他极其善于采纳他人的意见;另一个是他悟性惊人。
张良在向刘邦分享兵法的时候,周围几个随从听得云里雾里,可刘邦却一听就懂。
此时,张良内心的读书人心理在大声喊道:“良禽择木而栖,刘邦是个好主公,你就留在他身边吧。”
可是,心中的复国理想又说:“别忘了,你的目标是恢复韩国,而不是跟着别人打天下。”
再三权衡后,张良决定暂时留在刘邦身边。毕竟,现在的自己太过弱小,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才能增加复国的胜算。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后,张良逐渐发现刘邦有成为主公的3个好条件,而这些都是自己所不具备的。
1、核心团队
刘邦有一支强大的核心团队。那些跟他出来打天下的人,像樊哙、周勃、萧何、曹参都是他的沛县老乡。
这支核心团队非常稳定,团队成员对刘邦非常忠心,大多是优良的将才,拥有很强的作战能力。虽然因装备太差导致攻打丰邑失败,但这些人始终都没有离开他,二话没有说就跟随他去投奔景驹。
相反,张良身边聚集的百十号人是一群草寇,没有什么将才。而且,这些人大多数墙头草,很容易在一次失败后就离开他去投奔其他人。若是带着这样的部队逐鹿中原,注定要成为炮灰。
2、成大事的魄力
刘邦是个善于审时度势的主公。
投奔景驹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对方是自封为楚王,看似威风八面,其实早已被架在了火炉上烤。因为刘邦知道楚王这个旗号不是谁想打就能打的,除了楚王的后裔。
景驹的行为已经引起了其他楚国势力的不满,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项梁等人,因为他们是楚国的将门之后,根本不愿服从这位假楚王。
于是,为了避免被卷入与景驹有关的斗争,刘邦决定带着队伍重新去攻打丰邑。虽然攻城再度失败,但刘邦却避免了像景驹一样的覆灭命运。
原来,在刘邦攻城期间,项梁消灭了景驹,手下已经有了十多万人。刘邦闻讯后,立刻只带着张良等百十个随从,连夜投奔了项梁。
见到项梁后,刘邦展现了强大的公关交际能力,让项梁拨给了他五千人马和五员大将。带着这些增援部队,刘邦在攻打丰邑时士气如虹,迅速夺回了自己的原来的根据地丰邑。
更令张良佩服的是,在夺回丰邑后,刘邦没有固守根据地。因为见识过秦军的凶残项梁军队的强大之后,他的观念发现了巨大的变化。
所以他觉得沛县虽然很好,但是地方太小了,没有发展的空间和余地,眼下自己的力量太弱了,需要更大的舞台才能成就大业。
于是,刘邦没有像其他义军首领那样固守家乡,而是决定离开这片生活了四十多年的土地,到外头的广阔天地去闯荡一番。
刘邦做这些决定的时候都没有浪费多少时间,而是很果断地下了决心。与他不同的是,张良遇到这样的事情就容易陷入纠结,从而错失良机。要知道,在乱世身为主公最重要的就是要做事果断。
3、根据地
张良与刘邦共同投奔项梁之后,始终牢记复国的梦想。他主动请求项梁帮助自己找到韩国的公子横阳君韩成,将韩成立为韩王,恢复韩国。
项梁听后很爽快地答应了张良的请求,很快就派人找到了韩成的下落,并拨给张良一支一千多人的军队。
为什么项梁会这么好心帮助张良呢?因为项梁的战略是让其他诸侯都复国,给秦朝树立众多的敌人,分散其注意力,从而为楚国势力的发展赢得时间。
但是,从“一千多人”这个数字可以看出,项梁对张良的计划并不重视。因为韩国本来就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个,根本经不起秦军的打击。而且,那时候的战争动辄就是数万人的规模,这一千多人哪里干得出什么大事呢?
但幸运的是当时群雄并起,秦军的兵力捉襟见肘,根本没空围剿张良这一小撮乱党。张良等人就浑水摸鱼,收复了几座城池,总算是在夹缝中恢复了韩国。
然而,这份喜悦并没有持续多久。韩国的恢复很快就引起了秦朝的重视,秦军很快就前来围剿。因韩国军队战斗力不足,刚到手的几座城池很快就被夺走。
失去了城池之后,张良与韩成等人的处境更加糟糕。他们被秦军追得东躲西藏,被迫躲进了大山里,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如同流寇一般。
这段不愉快的经历让张良明白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想要在乱世中立足,就要建立和守住一块根据地。若是守不住根据地,就无法完成复国之梦。
第二件事是自己擅长的是运筹帷幄,而不是真刀真枪地在战场上拼杀。要张良规划战略部署没有问题,但是具体的指挥作战就不是他的长处了。
更重要的是,韩成是个无能的公子哥,手下又没有什么将才,根本无法实现张良的战略部署。
后来,刘邦率军西征,要去攻打秦朝的首都。当刘邦拿下陈留后,不仅获得了兵力的补充,还有了一小块根据地,可谓是要兵有兵,要粮有粮。张良得知后,赶紧带着残兵败将投奔了他。
面对张良的请求,刘邦开出了条件:我可以帮助你们收复城池,但是张良必须跟着我西进。很显然,刘邦只是看中了张良的才能,才愿意顺手帮助韩成恢复韩国的势力。
不久后,韩成带着手下守着十几座城池,张良就跟着刘邦西征,攻打秦国的老巢。
等到攻下秦朝的国度咸阳后,张良再度看到了刘邦与其他主公不一样的地方。刘邦手下的萧何将秦朝的各种文书都带走了。因为这些文件上记载着治国的各种策略,是巩固和经营的法宝。
这些书籍为后来萧何经营巴蜀和关中提供了重要的帮助,使得刘邦的根据地得到了很好地巩固,让他有了逐鹿天下的资本。
张良虽然是一等一的谋士,却不具备成为主公的能力,所以心怀复国之梦的他不敢在乱世中单干,而是要追随其他主公打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