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四冶读史。
且说,吕布在虎牢关[1]战败,董卓为了暂避盟军风头,接受了李儒的建议,挟天子而西,以迁都长安。
见此良机,曹操来见袁绍,强烈建议盟军举兵追击,说:“如今董贼西去,可乘势追袭,本初[2]按兵不动,这是为何?”
袁绍说:“众兵将疲惫,追袭恐怕没什么好处。”
曹操说:“董贼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这是天亡董卓的大好时机,一战就可以定天下,诸位为何迟疑不动?”
众诸侯和袁绍心思一样,都说不可轻举妄动。
曹操大怒,说:“竖子不足与谋!”[3]
即使在众诸侯都不愿追袭的情况下,曹操还是毅然决定率领仅有的万余士兵,带领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李典、乐进,连夜去追袭董卓了。这就是青年的曹操。
那么,曹操为什么要执意去追击挟天子而西迁的董卓呢?
在分析曹操为什么要执意去追击挟天子而西迁的董卓之前,不妨先分析下各诸侯(曹操除外)为什么不愿意前去追击。
其一,追击成本太高。
董卓之前与盟军交战,即使损兵折将,但主力未损,尚兼有吕布、李傕、郭汜等大将和二十多万西凉铁骑,实力也是杠杠的,诸侯不愿意冒这个风险。
其二,追击好处不大。
追击董卓,救出天子,是要付出惨痛的代价,还不一定能救出天子,即使救出了天子,得到了救驾之功,而在一个靠实力生存的时代,这些封赏,还是和各诸侯共享的,远不如握在手里的城池来得更实在些。况且,接受天子的封赏,还要受天子的约束,是个“烫手的山芋”,远不如现在各自为王的快意。
其三,各有各的算盘。
各诸侯都想保存实力。从盟军与董卓的多次交战来看,各自都希望别人去苦战恶战,自己付出些许代价,就和他们平分功绩。盟军各怀鬼胎,都在为自己盘算,并非全心全意想去拯救天子,匡扶汉室,或者说这就是他们为了攫取利益的幌子与口号。从后来各诸侯之间的兼并、攻伐一览无余。
那曹操为什么愿意去呢?
这就要从曹操的志向说起。
东汉末年,流行评说,也就是找个名人给自己评说一番,以此来提升自己身价和知名度。当时,许绍就是一个比较有名的评论家。故此,曹操找到许绍,希望他给自己做个评说。许绍清高,看不起曹操是官宦[1]后代,故而不愿评说,但无奈曹操耍手段,先利诱,后威逼,许绍只好憋出一句评说——“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有意思的是,这句评语似乎成了曹操的盖棺定论。
听罢,曹操仰天大笑而去,很显然,这句评语,曹操很满意,但不知道曹操满意其一,还是满意其二。
这句评语可从两个方面理解。
其一,“治”和“乱”理解为形容词
。即为,“如处在太平盛世,将会是治理国家的能臣;如处动荡年代,将会是一方奸雄。”
其二,“治”和“乱”理解为动词。
即为,“治理天下是一把好手;扰乱天下是一代奸雄。”
不管从那方面理解,当时的曹操还是愿意当“治世之能臣”的。所以,曹操才会不顾这些利弊,执意要去追击挟天子而西迁的董卓,一心想要救出天子,拯救汉室。当然,其中自然也夹杂了“私心”——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只可惜,其他诸侯并不是这么想的。
这就体现了曹操的政治天赋和远见卓识。
汉虽然衰败,但人心还是向汉的,还是天下的主子,至少名义上是,这就是政治资本。曹操截住天子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号令天下,四处征伐就显得“名正言顺”了,也更能号召“向汉”的能臣谋士。而其他诸侯就很被动,听号令也不是,不听号令也不是,这就则显得有些尴尬了。
曹操后来即使强大了,也不敢贸然称帝,也还是很顾忌汉的影响。这就是其他诸侯认为的所谓的“烫手的山芋”,见识何其短也,后来被逐个灭掉,也是理所当然的。
不巧的是,曹操在这次追击过程中遇到伏击,不但没有救出天子,自己也差点丧命,回来后还受到了诸侯们的嘲笑与讽刺。但经此一役,也让曹操看清了现实。即使想要做“治世之能臣”也需要有自身的实力,而实力就是城池。
有意思的是,当曹操有了实力之后,却不再想做“治世之能臣”了。一是不想,二是不敢。
头脑清醒的曹操告诉他的政敌们说:“
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让县自明本志令》)
这就说得很明白了。
注:
[1]虎牢关,原韩国成皋,之后称“虎牢关”,在今河南荥阳西北;
[2]袁绍,字本初;
[3]鸿门宴上,项羽放走刘邦,亚父范增气愤地对项羽说:“竖子不足与谋!”
[4]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故有此一说。
参考资料:
[1]罗贯中《三国演义》
(天津出版传媒集团)
[2]易中天《品三国》
[3]陈寿《三国志》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