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必须要逃走,比起瑞士和菲律宾,我宁愿去日本!”
1950年,大批解放军在南方沿海地区集结,随时准备攻占台湾。整个台湾顿时人心惶惶。面对随时可能打过来的解放军,手下人纷纷劝蒋介石逃往菲律宾,宋美龄发电报让蒋介石去瑞士避难。经过一番沉思,蒋介石却说:“我宁愿去日本。”
蒋介石为什么更愿意去日本?日本更适合避难吗?还是他另有图谋呢?
一、青年旅日
蒋介石愿意前往日本的原因,还得从他青年时的旅日经历说起。
清朝末期,整个国家和全体人民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大量有志青年纷纷出国学习,希望在学成归来后能干出一番大事业,蒋介石也是其中一员。1906年,19岁的蒋介石告别了母亲和妻子,踏上了开往日本的邮轮。
航行途中,有个中国学生在甲板上吐了口痰,一名日本水手立刻过来告诉他:“在日本是不可以随意吐痰的,应该拿手帕或纸巾包起来。”这一幕让蒋介石大受震撼,在国内他从来没有在意过这种小事。也正是这一刻,他意识到了中日之间现代化的差距,也更加坚定了前往日本学习的决心。
然而,蒋介石的旅日经历并不顺利。刚到达日本,蒋介石就被浇了一盆冷水,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留学资格!清政府为了防范留学生归来后威胁自己的统治,颁布了一个政策:凡是前往日本的留学生,都必须得到清政府的推荐。
没有推荐信,蒋介石只能先学习日本语。后来又因为经济拮据,他在当年冬天就回国了。但这次旅日也并非全无收获,他遇见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个贵人陈其美,生活从此出现巨大转变。
陈其美与蒋介石同年到往日本,入学东京警监学校。在这里他获取了孙中山先生的信任,加入了同盟会,成为了他的左膀右臂。
蒋介石和陈其美一见如故,后来更是结拜成为异姓兄弟。在陈其美的推荐下,蒋介石加入了同盟会,开启了政治生涯。
回国后,蒋介石考进了保定军官学校。1908年,通过层层测试后,他终于如愿以偿,进入了东京振武学校学习军事。
这段生活十分艰辛,蒋介石的经济并不富裕,他需要通过勤工俭学才能支付学费和生活费。作为同盟会的一员,他还面临着巨大的政治风险,随时有可能遭到清政府的迫害。
亲眼目睹过日本的近代化成就后,蒋介石深刻意识到中国的困境。但他还是迎难而上,顶着巨大的压力完成了学业。毕业后,他被安排到了高田野炮兵第19连队,在这里度过了一年的时光。
据蒋介石后来的回忆:“虽然在这里只待了一年,但我日后养成的革命意志和革命精神,完全得益于这一年的艰苦生活。如果没有那时的当兵经历,就不会有我现在的革命成就。”
蒋介石的青年时期里,有六年的时间是在日本度过的。他认识了孙中山、陈其美、胡汉民等国民党元老。在他们的影响下,蒋介石顺理成章的踏上革命道路。
在军旅生活中,他经历了残酷的训练,养成了忍耐、节约、一丝不苟的好习惯。他还发现了日军强大的秘密,即严守军纪、思想忠诚、不惧困难。
这段旅日经历,给蒋介石的一生造成了巨大影响,为他后来的革命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1年,蒋介石刚回到中国,便立即投身到革命战争中。11月5日,他率领着敢死队,向杭州城内的军械库和巡抚衙署发起进攻。虽然武器十分简陋,但敢死队悍不畏死的精神很快就让守军屈服,杭州起义以胜利结束!
凭着杭州起义的壮举,蒋介石成为了辛亥革命的先锋人物,获得了孙中山先生的信任,从此开启了飞黄腾达的人生道路。
1927年,蒋介石最后一次去到日本。当时他被李宗仁逼迫下野,此次访日,表面上是为了散心,实则是蒋介石为了自己的东山再起寻找援助。
本次访日相当顺利,从日本回国后,蒋介石迅速夺回政权,并在不久后和宋美龄成婚,一时间风光无两。
可以说,日本一直是蒋介石的一块福地。他也毫不掩饰自己对日本的喜爱,曾公开表明:“日本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到了抗战期间,他对日本的感情又变得复杂起来,此时他对日本是又爱又恨。他曾多次在日记中用到“倭寇”、“雪耻”等字眼,却又认为日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1940年,蒋介石在《士兵须知》中提出,对待日本,应抱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心态,要“以日为师”。
抗战胜利后,在对日本进行清算时,蒋介石更是提出了“以德报怨”的政策。简言之就是非但不用日军赔偿损失,甚至还要维护日本的基本权益。除此之外,蒋介石还提出了维护日本的天皇制度,反对任何分割日本土地的行为,要求国内迅速遣返日军俘虏等一系列措施。
对于蒋介石的举动,许多人都感到十分的愤怒和不解。14年的艰苦抗战,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战争创伤。好不容易取得胜利,蒋介石却分文不要,还主张维护日本的权益。因此蒋介石也被指责为“亲日分子”。
许多人甚至认为,蒋介石一开始就没有想和日本为敌的决心,而是希望得到日本的支持,在后续的国共战争中取得胜利。而蒋介石对日本首相岸信介说出的一番话,更加坚定了人们的猜测。
蒋介石提出“以德报怨”后,日本首相岸信介亲自向他表达了感激。这时蒋介石却说:“我年轻时留学日本,后来又流亡日本,在日本受到了很多照顾。所谓’以德报怨’正是日本武士道的精神,这些精神都是前辈传授给我的。所以如果要感谢我,倒不如去这些先生的墓前参拜一下。”
自此以后,无论是国内民众,还是岸信介本人,都认为蒋介石已经成为了“不折不扣的亲日派”。
事实证明,日本并不能帮蒋介石获取胜利。解放战争后,蒋介石败逃台湾,但仍对日本盲目崇拜,他甚至聘请了战犯冈村次宁担任军队教官,帮助他镇守台湾。
蒋介石对日本一直抱有好感,抗战后一系列的举动也使他在日本赢得了不小的口碑。因此在得知解放军有可能攻占台湾后,蒋介石更倾向前往日本避难。
二、一意孤行
1950年,毛主席下达指令,让粟裕制定“攻台计划”。在粟裕的领导下,50多万解放军集结在东南沿海地区,随时准备解放台湾。
台湾方面得知消息后,顿时乱成一锅粥。当地的《中央日报》甚至发出了“台湾已经处于危难之际”的担忧。
宋美龄与美国的政客和军界人物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她试图向美国寻求帮助。但这些人已经失去了对蒋介石的好感,一番考虑过后,宋美龄给蒋介石发了一篇电报,让他到瑞士避难。见蒋介石没有回信,她又多次打电话劝蒋介石尽快前往瑞士,但蒋介石始终无动于衷。
国民党的军官也十分焦急,他们必须尽快找好退路。商量过后,他们决定劝蒋介石前往菲律宾避难。
早在1946年,国民政府便于菲律宾建交,并一直保持着不错的关系。菲律宾总统季里诺也曾公开表示:“如果蒋介石愿意来菲律宾建立流亡政府,我们势必不会拒绝。不管国民党来多少人,只要提前告知人数即可。”
因此在国民党众人看来,逃亡菲律宾,保存实力是最好的选择。
大家都在等待蒋介石做出决定,一遍又一遍的催促下,蒋介石终于不耐烦了,说出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我宁愿去日本!”
后来,朝鲜战争爆发,攻台计划也因此被搁置。加上这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人们渴望和平,国内的物质条件也不允许再发动新的战争。在这样的条件下,党中央和毛主席从战略角度出发,审慎地安排了解放全国的先后顺序。事实也证明,这一决策是正确的、积极的。
但无论如何,蒋介石都无法改变历史的走向。他所期盼的反攻大陆,也不过是一场梦幻泡影。1975年,蒋介石带着这个梦离开了人世。他与日本亦敌亦友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