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夏朝文字”考证取得重大突破,西方的相关结论被推翻,其来龙去脉如下:
- 西方的观点及背景:
- 历史背景:在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中,西方学者长期以来对夏朝的存在持怀疑态度。20 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时,部分学者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也曾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出质疑,当时国际上对于中国历史的认识存在一定的争议。
- 观点依据:西方学术界认定一个古代文明或者王朝的存在,需要具备文字、专属器物以及遗址这三个条件。他们认为只有一个拥有文字、留有遗址和文物的朝代,才能被证明真实存在。而在他们看来,中国在商朝之前不存在能证明其文明的文字,所以不承认夏朝的存在,认为中国是从商代才开始进入文明时代。
- 中国夏朝文字的考古发现及考证突破:
- 二里头文化的陶文发现:偃师二里头遗址是一处夏代晚期的都城遗址,这里出土了至少50个陶文符号,整个二里头文化遗址中一共出土64个符号。参与和主持过二里头遗址发掘的学者指出,有些刻符是作为标记使用,但有些确实应该就是早期文字,分别表述数字、植物、器具、自然景象等,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均可找到相同和相似的字,已经有了表达一定思想意识的语言符号,可以称之为“原始文字”。
- 骨刻辞的发现:在偃师二里头、密县黄寨、渑池郑窑、方城八里桥等二里头文化遗址中,考古发现了一些牛、羊、猪骨刻辞,共5件不少于9个字符。这些刻辞与商朝甲骨文在材质、施灼、使用象形文字或由象形字构成会意字刻辞等特征形成承接,因此其性质属甲骨文字。
- 特殊卜骨文字的解读:位于河南郑州新密的黄寨遗址,属于二里头文化遗址,曾出土一片有过施灼的卜骨,上面刻有两个微刻文字。学者李维明认为,左边这个字的上部为奔跑的动物,下部为内八字的两竖,或是坑中尖桩,可能代表一种捕猎的陷坑;右边这个字的上部为目,下部为又(即右手,甲骨文中有此文字),可隶定为“夏”字。无论该破译是否准确,这两个由象形文字构成的会意文字与后世甲骨文一脉相承,证明了夏朝文字的存在。
- 其他相关遗址的文字迹象:除了二里头遗址,山西的陶寺遗址被认为是帝尧故都,里面出土的陶器上有两个或三个文字;安徽的双墩遗址,距今7300余年,出土了630个原始字符等,这些都说明当时已有使用文字记事的习惯,也为夏朝存在文字提供了一定的旁证。
这些考古发现和考证成果表明,夏朝极有可能已经拥有了文字系统,这推翻了西方认为中国商朝之前无文字、夏朝不存在的结论。不过,关于夏朝文字的研究仍在继续,对于一些符号和刻辞的解读也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总体来说,夏朝文字的考证取得了重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