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肯定听过很多故事,而中国的文学故事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人们自撰而来,无科学依据的故事,这种故事被称为寓言故事、格林童话。一类是根据现实故事改编,或根据历史改编而来,这类故事被称为历史典故。无论是什么样的故事,都在围绕某一个论点或道理进行阐述。
在历史典故中,有一篇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它被纳入小学语文课本中作为教材,这篇故事则是《司马光砸缸》。按说《司马光砸缸》出自《宋史》,而《宋史》作为中国正史,是有一定的科学论据的。可是有一个人,却对这篇故事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这个人便是著名收藏家兼作家马末都,而他在提出这个质疑后,却被一个成语“打脸”。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一、司马光砸缸
文章的开始,还要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开始说起。这篇历史典故性文章,想必大家已经很熟悉了。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司马光的小孩跟一群小朋友在一起玩,其中有一个小男孩比较调皮,他爬到假山上想逗其他小朋友开心,可一不小心失足踩空,直接从假山上跌落下来。
恰好在假山旁,有一个圆筒形的缸,这个缸上宽下窄,容量刚好可以装下一个人,而这个小男孩便坠入其中。这个缸里装了些水,小男孩毕竟个头较小,本来跌入缸中就有些害怕,再加上有水的因素小男孩吓得在缸里直扑腾。旁边的小朋友也跟着害怕起来,大家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只能互相焦急地询问该怎么办。
在这其中,最小的孩子已经吓得大哭起来。此时的司马光却表现得出乎寻常的安静和淡定,他没有大喊大叫也没有来回踱步,而是拿起一块大石头径直走向大缸。他用力向缸砸去,瞬间缸上多了一个大窟窿,水随之流出,里面的孩子慢慢减少了恐惧,水全部流出后,这个小男孩也从洞里爬了出来。
因为司马光的聪明和敏捷,这个小男孩才捡回来一命,而这个故事也是要告诉我们遇事不能慌张,要找寻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智慧往往是制胜的关键因素。“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这是《宋史》一书中,对司马光的评价,足以见得小小司马光的智慧,可以说是让很多成人都值得学习的。
二、马末都的质疑
这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一直在世世代代之间流传,也作为教材经典让小朋友学习,可一位学者却提出了质疑。他说司马光砸缸发生在宋朝,而那时的宋朝根本不可能烧制出能装下一个人的大缸,所以这个故事没有科学依据,司马光也没有砸缸,这个学者便是马末都。马末都起初在写作方面得到了一定的认可,后来因喜欢收藏古董成了一位非常有名的古董收藏家。
他酷爱一些文学知识,尤其是历史文物和古典文学之类,所以他在对一些古董或者历史文物的了解上有他独特的见解。他这一生中,也取得过很多荣誉,甚至还成立了博物馆——官复博物馆,他将自己的收藏品展览给民众,让更多的人喜欢上古董和文物。当然,他对各个朝代的文物和古董的鉴赏力也非常强,只要他稍一研究,便能得知宝物鉴定结果。
要知道曾荣登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的马末都,话语权是非常重的,而他对故事的质疑自然有他的道理和独特的见解,难道这个故事是虚构的吗?司马光当时有没有救下孩童砸过缸?其实故事是真实存在的,但马末都说得也没有错,因为司马光砸的不是“缸”而是“翁”,所以这样看来,没有绝对的错与对,只能说故事和他之间都没有这么严谨。
“缸”是下口窄上口大的,缸壁非常结实,大人拿石头去砸都不一定能砸坏,何况一个孩子呢?而“翁”呈下口窄肚子大的形状,翁壁非常脆薄,轻轻一砸就能损坏。缸的确从明朝开始出现,可见当时司马光砸的是翁。不过现在人们都把翁说成缸,并没有分开解释,所以自然也就成了司马光砸缸。
三、请君入瓮
除此之外,一个成语的来历也能证明翁的存在。故事还要从武则天掌握大权后说起。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排除政敌,她培养了一群酷吏替自己卖命。一旦发现有图谋不轨之人,便用酷刑逼其说出实情。这是一种对身体和意识的摧残,手段是极其残忍的。有一天武则天收到一封密信,上面告发酷吏周兴别有用心,而这件事武则天交给了另外一名酷吏来俊臣处理。
来俊臣找周兴喝酒时,问他说:“最近有个犯人,无论用什么酷刑都无法逼他招供,你有什么好方法吗?”周兴听后说道:“这很简单,找一个大瓮装满水,再架到火上烤,将人直接扔进去就行,随着水温升高,他肯定会招供”。听后来俊臣立刻吩咐人照周兴的说法去准备,但受瓮刑的人,确是周兴。
来俊臣告诉他,这是皇上的旨意,周兴眼见自己将要成为翁刑的试验品赶紧磕头认错,他知道这个刑法有多么厉害。这就是“请君入瓮”成语的来历,足矣见得,在唐朝时期就有了瓮,而且已经发展到了较为成熟的地步,否则怎么能经得住火烤呢?而“请君入瓮”这个词,也证实了司马光的确砸过瓮,只不过不是缸。
这个词语的出现,可谓“打脸”马末都质疑司马光砸缸故事的真实性,故事是存在的,只不过应该叫做司马光砸缸罢了。现在缸和翁反倒没什么区别用法,大家也都对此有了一定认可。
四、总结
其实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是不是真实的,以及“缸”和“翁”的区别之分,到目前为止已经没有这么重要了。我们应该关注的,是故事本身呈现的内容。故事的道理是绝对值得深思的,我们在遇到事情时不能慌张,要保持理性,运用智慧克服困难,这才是我们需要重视的点。
而马末都的话也不能说错,他只是更严谨而已。作为一名资深学者,他身上有很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你有没有重新认识《司马光砸缸》一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