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璘,字朝爵,嘉靖二十二年,生于生于韶州翁源县 (今广东省翁源县)一个普通农户家庭。由于当时两广地区盗匪、倭寇众多,陈璘从小就和不少当地农家子弟一样舞枪弄棒、习武保家。因陈璘天生神力且为人豪爽,十几岁就在地方上出了名。
嘉靖四十年盗匪张琏在粤闽交界地区越闹越凶,鉴于当地明军军卫的不堪,两广总督张皋悬赏求贤,组织地方民壮进剿贼匪。陈璘也应召入伍,成为了一个把总(明朝军队的低级职务)。
注:张皋识人眼光不错,和戚继光、俞大猷齐名的抗倭名将刘显最初也是他提拔的。
事实证明陈璘当兵的能力是远强于做农夫的,从征之后他屡立战功很快就被升迁为指挥佥事并任广东守备(负责所属指挥使司内某一区域的防御)。万历二年陈璘遇到人生第一场挑战和机遇。
这一年大盗诸良宝再次叛乱(之前被朝廷招安),诸良宝凭借火炮和地利,盘踞在老巢负隅顽抗。并将前来进剿的明军杀的大败,一时气焰十分嚣张。陈璘临危受命,用火攻剿灭了诸良宝,因功升迁为参将(可独立领军),成为了高级将领。
官军攻诸良宝,副将李成立战败。总督殷正茂请假璘参将,自将一军。贼平,授肇庆游击将军,徙高州参将。
《明史·卷二百四十七·列传一百三十五》
此后陈璘就在两广平定各地贼匪、倭寇动乱,万历五年因功升迁为广东副总兵并负责镇守罗定州。不过在这期间陈璘得罪了广东巡按御史罗应鹤,给自己带来了完全意想不到的麻烦。
罗应鹤弹劾陈璘因贪污、强役军士激起了兵变。怎么说呢匪兵抢劫地方是真的,但是责任却不是陈璘的。明朝军卫实行屯田制度,很多军户被高官、豪强掠抢土地后沦为流民。两广地区盗匪四起后,他们很多也加入盗匪团伙劫掠地方。
虽然陈璘在军中已经是高级将领,但以文制武的制度下,没有文官撑腰的武将啥也不是,一个六七品的小官就能把一二品的武官随意操弄更别说陈璘了。因为朝中无人保护,陈璘连个辩解的机会都没有,万历十二年被革职赶回了老家。
受了冤枉气也就算了,陈璘还因此被在明史中刻意地扣上了“贪黜”的帽子(后文详说),到现在也没有洗刷干净。
注:戚继光、俞大猷、李成梁这种做到顶层的武将一旦失去了朝堂文官的护佑,随便一个文官弹劾就会倒台。
万历二十年,刚一统日本的丰臣秀吉发动了侵朝战争。急需用人的朝廷又想起了陈璘,调陈璘为神机营七营参将,并充任副总兵,协守蓟辽并负责蓟辽、保定、山东御倭事宜。
但是陈璘还没来得及一展拳脚,就再次因罪被革职。被他的上官兵部尚书石星弹劾 – 向自己行贿。
明年正月诏以本官统蓟、辽、保定、山东军,御倭防海。会有封贡之议,暂休兵,改璘协守漳、潮。坐贿石星,为所奏,复罢归。
《明史·卷二百四十七·列传一百三十五》
怎么回事呢?因为陈璘站错了队。
朝鲜之役爆发后不久,明朝朝廷就分了战、和两派,石星属于主和派。这里不去讨论石星主和的原因,只说陈璘的尴尬。他在双方僵持的时候上了一道奏疏,表示自己希望前往朝鲜战场,愿意马革裹尸、为国尽忠。
在石星这些文官眼里,武将除了服从他们下达的命令,其它的全是多余。因此这个节骨眼上陈璘的上疏在石星看来不仅仅是不识时务,还是成为了主战派的马前卒和自己对着干。怎么可能不清理他。
石星就拿之前陈璘送了他几件皮草的事情大做文章,把陈璘再次赶回了老家。这件事最荒唐的地方是收了皮草的石星啥事儿也没有。不过天道轮回,报应不爽。
万历二十五年,明、日之间的和谈失败,战事再起。随着主和的石星下狱,陈璘也再次被朝廷启用并赴朝鲜作战。此次陈璘被任命为御倭总兵官、统帅一万三千名水军,负责在海上打击和震慑日军。
明年二月,擢御倭总兵官,与麻贵、刘綎并将......
兵万三千余人,战舰数百,分布忠清、全罗、庆尚诸海口......
初,贼泛海出没,官军乏舟,故得志。及见璘舟师,惧不敢往来海中......
《明史·卷二百四十七·列传一百三十五》
除了明朝水师,当时的朝鲜水军也归陈璘指挥,朝鲜名将李舜臣实际是陈璘的下属。在陈璘的指挥下明朝和朝鲜的海上联军很快就获取了海路的控制权。
万历二十六年十一月十八日,陈璘指挥联军在露梁海将“战国名将”岛津义弘率领的日本船队包围。陈璘亲率中路、朝鲜李舜臣率右路、邓子龙率左路三路夹击日军。此役陈璘身先士卒,为了吸引日军他的旗舰直接冲入日军舰队中。
多艘日舰接舷跳帮作战,陈璘和他的儿子陈九经两人都杀得浑身是血。联军的另外两路的勇猛也不遑多让。邓子龙一样身先士卒最后在与日军接舷白刃战中身亡;李舜臣在追杀中被日军火枪击中,他命属下封锁消息继续追击战斗......
在联军的三路猛攻之下,日军最终崩溃并大败。日军四百余艘战舰被击沉,烧死、溺死一万五千余人。经此惨败后日军再也无法在朝鲜立足,很快就全部撤回日本。后朝廷为朝鲜之役议功,陈璘功居第一。
论功,璘为首,綎次之,贵又次之。进璘都督同知,世荫指挥佥事。
《明史·卷二百四十七·列传一百三十五》
战后陈璘率军返回汉城受到了朝鲜上下的热情接待,朝鲜国王李均眼含热泪一个劲地感慨“将军头发都熬白了”。陈璘并没有居功自傲,反而非常惋惜李舜臣的阵亡。他亲自主持了李舜臣的葬礼,请求朝鲜国王多抚恤李舜臣的家人,并将自己随身的银两全部赠予了李舜臣的家人。
此后陈璘在朝鲜也颇受礼遇,待遇和他们的英雄李舜臣相当。朝鲜将陈璘邓子龙、李舜臣列为了古今岛关王庙的从祀对象。也将陈璘和李舜臣作为汉城东、南关王庙的配享对象。
注:古今岛的关王庙是陈璘首建,这也是朝鲜的第一座关王庙。后来迁移到朝鲜的陈氏族人也定居在古今岛。
但是甲午战争朝鲜被日本吞并后,朝鲜对陈璘的态度就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从李光洙的小说《李舜臣》开始,对陈璘大肆抹黑,连李舜臣的殉国也变成了陈璘的蓄意谋害。
现在首尔东关王庙
如果说这一时期的抹黑还有日本人背后操纵的影子,那么二战后对陈璘的继续丑化则完全是朝鲜自己狂热的有些扭曲的民族自尊心在作祟。在《不灭的李舜臣》中,抗倭英雄更是被扣上了勾结倭寇的污名。这种持续的污名化让现在韩国的陈氏后人也被迫身负污名、屈辱生活。
说回陈璘,率军还朝后陈璘作为总兵官又先后参与了“平定播州之乱”和“征伐皮林”。因功绩卓越被兵部尚书田乐推举镇守贵州。万历三十四年,镇守贵州的陈璘率军一万攻克水硍平定了当地的苗族叛乱。
万历三十五年五月八日,戎马一生的陈璘因病去世。朝廷赠太子太保衔、加封左都督、世袭指挥使。神宗还恩准还恩准陈氏族人在故乡建“龙田城”,城内设“太保祖祠”和“太保祠”,可以说陈璘在明朝时名声还是不错的。
崇祯十七年,随着崇祯的殉国明朝灭亡。此后陈璘的孙子陈泳溸拒绝降清,但他也无力光复明朝,因此他选择率领家小渡海移居朝鲜(定居在古今岛)。此举对于满清来说伤害不大,但是侮辱性很高。
因此满清在修《明史》的时候就把罗应鹤对陈璘的弹劾当作史实罪证记录于《明史》中,从而让这个抗倭名将名誉受损,时至今日不少人在提及陈璘时也会认为他是个克扣士卒、贪墨军饷的“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