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林、王康莉/文
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干部南下”是一次重要的战略行动。1949年党中央、毛主席发出解放全中国的号令,晋绥解放区抽调干部及各类干部学校16000余人,编为五个梯队,加上三个警卫团、医院、临汾留守处等共4万余人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南下工作团(后改称西北入川工作团),在贺龙、李井泉等领导下随解放军18兵团、7军19师南下。
01
父亲的名字由来
父亲王勇,是山西省离石县信义村安后沟村人。原名王万发,抗战时期为了安全,曾用名刘家保。1940年参加革命,是县游击大队、武工大队的队员。参军入伍当过侦查兵、班长、排长,还在晋绥分区八分区二中队任决死队队长。父亲作战勇敢,有勇有谋,屡屡得胜。上级领导说,你打仗很勇敢,得改改名字,就叫王勇吧!父亲很是喜欢,欣然接受,于是王勇这个名字沿用至今。
02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父亲八岁就独立去赶集,从安后沟到田家会集市,再从集市回家,来回一趟有六十多里地。父亲天不亮就出发,把爷爷编的筐子用毛驴驮上到集市去卖。天刚亮,当赶集的人断断续续到了集市上,父亲已经到了一会。他找好地段,摆好筐子,开始叫卖。顺利卖了筐子,父亲才买了一个烧饼边走边吃。回到安后沟家里,月亮已经爬上半山坡。
03
第一次知道山外的世界
老家安后沟村小,老百姓生活不富裕。如果没有战乱,乡亲们的生活也还平静。但正是因为战乱,又因为村子偏僻,总有许多散兵游勇流窜。老百姓称他们为“炸兵”。一到村子,他们有的要吃的,有的直接抢东西。听说他们来了,村里人都吓得关门闭户,有的人家还躲起来。
有一年清明已过,从后沟下来一队人,大约有十几人。他们敲了几户人家的门,都没有人开门。他们自称是红军,但是当时人们对红军并不了解,尤其是这个小山庄。我的奶奶看这些人不像那些流窜的兵痞,大着胆子开门接待了他们。领头的人叫“老狗”,他说要借宿和买点吃的。当时正是春困三月,老百姓家里存粮粮食也不多。我奶奶没有犹豫,叫父亲把存的玉米棒子拿出来,大家七手八脚的剥玉米,磨玉米面。奶奶和我母亲和面,在炕头上三口大锅,熬小米粥,蒸窝窝头。爷爷和我父亲则把家里的两孔窑洞收拾出来,让他们住下。
第二天一早,他们付了两个银元。我奶奶又蒸了些窝窝头叫他们带上。出发时他们提出,希望父亲送他们到黄河边,他们要回延安。我奶奶同意了。于是父亲和他们一起出发,带路到黄河边。一边走一边谈,领队人对父亲说,他姓苟,叫苟登云,所以他们叫我“老狗”。还说他是江西人,他们要北上抗日,是共产党的队伍,他们叫红军。
这是父亲第一次接触共产党,山沟里的年轻人不知道江西在什么地方。老苟说:“你们是山西,我们是江西,都有一个西,好记!”父亲记忆深刻的是,虽然过了清明,天气还是凉,他们大多数人穿的是露脚趾的鞋,后来才知道是草鞋。苟登云的脚趾很粗,全部分开的,他穿的一双草鞋是布条做的。一路上的交谈,让父亲这个山沟里的青年人对外面世界有了一点了解。知道了共产党是穷人的党,是劳动人民的党。也知道了共产党干部刘志丹的牺牲是为了穷人过上好日子。走到黄河边,父亲的鞋脱帮不能再穿了,苟登云把他自己的布草鞋送给父亲,两人依依告别。父亲回到安后沟已是后半夜。父亲给红军带路到黄河边,第一次知道山外的世界,从此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04
革命领路人李干事
李干事是河北人,是北京来的大学生。瘦高个子,腿长长的,走路带风。李干事是牺盟会成员,他经常来安后沟组织农会等活动,就住在我父亲家。他称我奶奶为大娘(河北人的称呼),我奶奶亲切地叫他李干事。我奶奶乐善好施,家里来了一位有文化的先生,喜不自禁。白天熬粥蒸馍,晚上早早把炕烧热,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亲。
李干事召集人们开会,父亲跑前跑后,提前通知村里的人们晚上过来。大家围坐在炕头,听李干事讲国家的时事,共产党的主张。人们最爱听他讲《三国演义》中的“36计”等民间故事。过年村里家家的对联都是李干事写的,他和村里百姓的相处得很融洽。只要几天不见他,大人小孩都要问。久而久之,李干事就变成我奶奶的干儿子。他教了我父亲许多军事知识,讲了外面世界的局势。我父亲没有文化,但记忆力特好。多年后李干事讲的故事,他都能记得清清楚楚,讲得头头是道。
抗战初期日本鬼子修碉堡,我叔叔二保被伪政府派工。李干事知道后说,“不去,就说是我说你的年龄小,不让你去,看他们敢把你怎样!”敌人看我叔叔有李干事撑腰,没敢硬派工。村里的娃娃们因为李干事,免了许多杂役,多年后老百姓念念不忘李干事的好。
在李干事的影响和培养下,父亲参加了革命,积极参加农协会、牺盟会的工作。不久后参军,到了部队就担任侦查员、班长、排长、连长等职务,很快就入了党。
不幸的是,有一次日本鬼子大扫荡,来不及转移的李干事被人们藏在地窖里,却被叛徒出卖,抓出去枪杀了。李干事壮烈牺牲后,暴尸在外不让人们收尸。我奶奶心痛极了,她决定以“干妈”的名义去收尸。我奶奶套上牛车,带上自己的棺材。来不及做“衣服”,就拿了一块白布,带着我母亲就朝离家5里地之外,李干事出事的地方赶去。李干事个头高,大长腿,有1米9高,我奶奶和母亲小心翼翼地收殓了李干事的遗体。婆媳俩难掩悲愤之情,嚎啕大哭,一边赶着运李干事棺材的牛车往村里走,一边述说着干儿子的孝顺和优秀。沿途庄上的人们听说了这件事,都被我奶奶和我母亲的壮举所感动,许多人自发地跟在车后,叹息声、哭泣声混成一片。终于把李干事接回安后沟村,掩埋在村边沙棘林里。李干事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但热爱他的人民永远忘不了李干事。我奶奶说,李干事是个好孩子!老百姓说,李干事是个好人!党组织说,李干事是个抗日英雄、勇敢的革命者,优秀的共产党员!
05
都知道是“刘家保”干的
抗战时期,父亲所在的武工队,用游击战的方式打鬼子、烧炮楼、骚扰敌人,消灭敌人。
那时,穷人家的孩子很早就成了亲。我叔叔15岁娶了12岁的婶婶,婶婶的娘家住在归化村。一次,父亲到归化村,接刚过门回娘家的婶婶。到了归化村,父亲看见村口坡上有鬼子的碉堡,他计上心头。接上叔叔婶婶后,让他们先走。自己一个人返回,拿着枪把碉堡里的灯一枪打灭,又在不同方向打了几枪,掉头就跑,碉堡里瞬间大乱,枪声大作,鬼子伪军也不知道外面来了多少人,互相打的狼狈不堪。
事后,归化村的人都知道是刘家保(王勇)干的。回了安后沟后,我奶奶直说危险,埋怨父亲惹事。父亲兴奋地说,“就是要打他们,打的鬼子滚出中国。”多年后忆起这事,我婶婶笑着对我们说,你爸真是个“二百五”呢!其实,父亲小时,每年冬闲时都要到村里去站桩、射击、练武,练了一身本领。真是仗着自己枪法好,腿长跑得快,勇敢胆大,才出其不意,打的鬼子鬼哭狼嚎。
父亲常说,武工队的工作和任务,就是敌人扫荡,我们就反扫荡。游击战就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用这种方式打击敌人,宣传自己,鼓舞人民的斗志。父亲骄傲地说,“武工队可不是一般人能去的,至少是排长以上的人才可以进入的。
父亲常夸耀自己的枪法好,他比划着说,“左手抛一块瓦片上天,右手一点可以把它打碎!”这些情景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06
累得两次吐血
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这年冬天,面对日本鬼子的疯狂扫荡,边区政府全部撤退上山。上山时有一万多人,最后下山的只有三千人左右。除了打仗外,缺衣少食造成很多减员。曾经每人每天只吃八个胡豆,我的两个舅舅,只有十四五岁也跟着父亲上了山,他们饿的实在受不了,跑来告诉父亲,为了保存实力,父亲同意他们下山。多年后我的两个舅舅回忆说,他们吃不了爸爸的苦,也就成不了老革命。父亲在抗战时期小东川很有名。不认识父亲的人都知道父亲革命的二三事。
一次父亲带领三个队员执行任务归来,夜深了躲进一个院子,里面有几孔窑洞,他们随便找了一个窑洞进去休息。刚坐下,就听见外面有响动,父亲把战友叫起来,叫他们紧紧跟在自己后面。父亲趁敌人还不知道他们在那个窑洞,甩了一个手榴弹,利用爆炸的间隙往外冲。门外两个日本兵刺刀一插,父亲一闪开枪打死两个。前面是个一丈多高的坎,三个人跳下去,扬了很高的黄土。他们跳下就跑,后面的敌人狂追,他们猛跑,一口气跑了十几里地,坐下来累的大口吐血。躲过敌人的追击,他们回了部队驻地,三个人躺了一天才缓过气。
又一次,据父亲说,日本人个子矮小,就像北方八九岁的孩子一样,但是很有劲儿。有一次敌人追上来,几个战士分开跑,子弹打光了,只有一个手榴弹挂在胸前。眼看前面一片玉米地,父亲跳下去脚跟刚站稳,就被两个日本人死死的抱住,一人抱住自己一条腿。父亲抡起胸前的手榴弹就狠狠地砸下去。一人砸一下,自己挣脱了就跑,连两个鬼子死没死,已经来不及管了。后面又追来一群鬼子,最后父亲把这个手榴弹也甩出去了,自己就拼命地在玉米地里跑,跑了十几里地,又累得大口吐血。这样的事在反扫荡时期,对武工队员来说,应该是很寻常的事。
在抗日战争时期,父亲参加大小战斗五十多次。他的勇敢无畏,坚定顽强,不怕死的精神,代表无数革命前辈的英雄形象,应该彪炳史册,永远讴歌,世代传承。
07
为大部队筹集粮食
在抗战后期,父亲调到在方山任粮食协理员,为大部队筹集粮食。抗战胜利后,父亲在军区司令部任四科科长和军供商店任经理。他经常化妆成商人在敌占区采购物资。我婶婶曾说,“你父亲穿上长袍,戴上礼帽,活脱脱一个大老板的摸样。”
有一次去天津采购棉花,一行人化装成商人和镖局押运人员。一般的镖局人员只带短武器,父亲知道这次任务投资大,危险也大,不按常理出牌,带了几颗手榴弹。这次进货不少,队伍也大,有六辆大车,还有十几个马驮。一路上也招人眼,快到离石县了,山路险峻,父亲预感有事,提醒大家注意,打起精神。来不及细想,就有山贼开枪。父亲不敢恋战,扔了几个手榴弹。一看有武器,毛贼也知道不是一般镖局押货,仓皇逃走。最终人货安然无恙。像这样去敌占区,往返很多次都完成了任务。平时到太原进货的时候要多些,父亲也不敢大意,每次都小心谨慎,万无一失。父亲为人耿直,还会算账,算盘打的很溜。以致送人送货到延安,领导点名要父亲去做安保工作。
08
装银元的箱子
抗战胜利后,碛口的八路军办事处撤回了延安,向党中央缴纳的经费就要直接送往延安。当时父亲是晋绥军分区司令部四科科长、司令部军供商店的经理。这次行动共有三匹马,十二个人,马驮上有六个箱子,里面就是向党中央缴纳的经费——银元。出发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设想了各种困难,行走路线等都做了详细安排,每个人还发了一块白布备用。一路上大家慎之又慎,过黄河时,刚一上船,船主问驮的什么东西,船都下沉一截?父亲镇定回答,是书。行驶上岸,过河就在一片小树林歇息。走了一天,快到延安了,人困马乏。天刚拂晓,就有敌人出现。双方交火,一匹马被打死,顾不了许多,父亲赶紧把两个箱子卸下来,把里面的银元拿出来,用包包好,一人一包,背上就跑。父亲背上没打坏的箱子,与大家边打边跑,鞋都跑掉了。天亮后,前面有人接应才摆脱了敌人。
到了延安,钱物交给相关部门,在交际处对账,钱账相符,一分不差,任务圆满完成。交接处派医生把父亲和战士们脚上的刺挑出来上了药。休息了一天后,朱总司令还有其他首长接见并表彰了他们。第二天中午朱总司令请他们吃饭,其中有一道菜叫回锅肉,朱总司令指着肉里面的绿油油的蒜苗,说是他自己种的。当时父亲感觉这道菜好吃的不得了。南下后到了四川,才知道这道回锅肉在四川就是一道家常菜。
父亲一行在延安休整三天,每人发了八毛边币,两双布鞋,两条延安生产的羊肚肚毛巾,父亲带着箱子返回了山西。
南下时,父亲在晋绥军区警三团,任团部军供处主任。这口箱子又随父亲到四川。团军供处的马一边驮箱子,一边驮着物品,跋山涉水到了四川雅安,无论走到哪里父亲都一直带着这个箱子。后来父亲转业在西康省商业厅,也把箱子带到哪里。办公室放不下,父亲就把箱子带回了家,这个箱子放过我们的衣物和书籍。我们搬过无数次家,换过很多次家具,都没丢掉它。也许父亲是看着这个箱子就会想起这段难忘的经历吧。父亲去世后,我们把它留了下来,睹物思人,看见这口箱子就像看见父亲一样亲切。如今我们都是古稀之人,不知道这口箱子算不算文物,如果算我们就捐给国家。
09
一家两代警三团军人
我们是个大家庭,兄弟姐妹七个。大姐、二姐、三姐都生在山西老家。父亲南下在雅安工作后,按国家政策,母亲就带着三个姐姐来到雅安,一家人在雅安团圆,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随着两个姐姐到了婚嫁的年龄,找个山西人作女婿是当时父母的心愿。正好父亲所在的部队警三团有不少年轻战士,南下入川在雅安工作后也没有结婚。有热心人牵线,就促成了大姐、二姐两段美满婚姻。“亲不亲故乡人”“兄弟连心,战友情深”。这种既是山西老乡,又是战友的特殊关系,组成我们一家两代都是警三团军人的佳话。
胡汉彬
大姐夫叫胡汉彬。1928年3月15日生于山西省临县大吴镇。中共党员。
1948年9月5日,在晋绥军区警三团一营三连八班班长,文化教员等职务。南下入川,转业后调入西康省商业厅,任组织干事,保卫干事等职。后调西藏日喀则莎迦县,任粮食局长,于1981年去世。
二姐夫叫王全栓。1930年4月2日生于山西省临县方山区。中共党员。
1949年2月,是晋绥军区警三团二营警卫连的战士。南下入川到了雅安。1952年从部队转业,先后在雅安化工厂,雅安食品公司,雅安肉联厂工作,离休享受县团级待遇,2021年去世。
王全栓
今年是父亲和两位姐夫南下入川75周年的日子,虽然他们都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自己的亲人,但他们的音容笑貌刻在了我们的心里。我们姐妹把父亲的革命故事和人生履历写出来,用这样的方式表达怀念之情。让更多的人们知道有这样一批山西南下干部,为了解放全中国受苦受难的人民,为了四川的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他们转战千里,艰苦创业,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奉献精神。把“赓续红色血脉 ,坚守初心使命,传承南下精神”作为我们的使命,前行在新时代。
父亲王勇简介:
王勇,原名王万发。曾用名,刘家保。生于1918年4月16日,山西省离石县信义村安后沟人,中共党员。
1940年之前,在家务农。参加农协会、牺盟会。
1940年5月1日,参加革命。
194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11月转正。
1940年—1941年,在晋绥边区八分区,离石县游击大队先后任侦查员、班长、排长。
1942年7月,在晋绥边区八分区2中队,任决死队队长。离石县游击大队任连长。参加大小战斗五十多次。
1942年3月,在晋绥边区八分区,任方山县粮食协理员。
1945年11月,在晋绥军分区司令部四科任科长,后任司令部军供处商店经理。
1949年6月,编入晋绥军区警三团,任团部军供处主任。
1949年10月,随晋绥军区警三团南下入川到雅安。
1950年7月—1952年1月,警三团改编,转业到西康省商业厅贸易公司,任储运科科长。
1952年1月—1955年10月,在西康省公安厅,任采购司务长。
1955年11月—1980年,在四川省雅安任食品公司,任业务科科长,经理等职。后任雅安地区肉联厂厂长。
1980年离休,享受地厅级待遇。
1999年12月26日因病去世。
来源:综合《南下四川》公众号 、南下入川干部史料研究会信息